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括论述思路和理清理据关系 教学PPT课件
•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 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 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 【①—③先引用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引出诗画不同质的观点】
•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 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 所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 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 美。
•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 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 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 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 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 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 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 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 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说”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 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
• 【答题】
•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 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 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 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 ⑤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 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 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 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 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 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 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板块一现代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第2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
(五)论证语言 1.语言风格 可以用如下词语概括表述: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 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具体特点
语言准确
概念使用准确,词语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定语、状语 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严密
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 句,表达周密;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有条理
(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 ①关键词语:a.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b.表并列或 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c.表分类分层。如:首 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d.表举例。如:例如, 如,等等。e.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f.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 述,可见,等等。 ②关键句子。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2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抓实“三要素”,突破论证类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三强”特点。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 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 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 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 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 《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 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 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 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 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 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 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 “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 然纸上。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0新Ⅰ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文本特征题)
2020新Ⅱ卷 2021八省联考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句子作用题)
一、论证类阅读的思维
3.关于逻辑的常识
高考语文考试将论述类文本作为第一题出现在试卷中,本就已经指明了考试的性 质:我们选拔的学生,必须具备这道题考查到的思维品质,就是现代科学需要的逻 辑、推理、判断等能力。因此,命题人对这一块的考查针对性极强。而由此入手, 其中的一些选项,就可以根据逻辑常识进行判断。
02 论述类阅读的教 考衔接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通过对这些作品 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 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 应点。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2新Ⅱ卷 2021新Ⅰ卷 2021新Ⅱ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 何不同。(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 进行概括。(6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文本特征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 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议论文在高中《人教版》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要求学生能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而语文试卷上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则是议论文的变式,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考促学,论述类文本阅读其实就是教材中议论文的延伸。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已经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二轮复习,已经相对熟悉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与考点,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但是还没有做到熟练于心,答题正确率还不够高。
针对此情况,本课在学生做完近三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后,尝试分析总结高考题来突破学生的难点,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设计理念:本课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而设计,旨在提高即将高考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能力以及应试能力。
通过对月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讲评,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学科素养能力,借助论述类文本逻辑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1、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考点。
2、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突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练结合、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月考,回顾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考点与答题技巧。
(一)先看题目,明确大概要关注的信息。
第一题需要筛选信息、比对细节,常考陷阱(因果混乱、绝对化、扩大缩小范围、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时态混淆、逻辑混乱等);第二题考查论点、论据(道理、事实)、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等)、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照)和论证语言(严谨)等;第三题是推理判断题(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逻辑混乱、时态混淆、绝对化等)。
(二)阅读文本,比对细节要求:圈点勾画,在阅读时特别关注选项的重点信息,在各个段落比对第一题细节的同时,关注关键字、词,关系词。
同时也要标注出第2题可能考到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分析+课件
四、论述类文本题目答题要点
●(二)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第一步:通读并勾划—读原文、读题干、读题支。 ●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
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读是基础,勾划才 是真正意义的阅读。 ●勾划主要是两方面: ●1、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 ●2、题干(提示)中的关键词句。
论述类文本高考研究
●一、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 ●二、论述类文本题目出题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题目考点 ●四、论述类文本题目答题要点 ●五:教学、备考建议
一、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
● (一) 核心素养内涵
●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 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 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 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 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一、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
●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有: ●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
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 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
● (一) 核心素养内涵 ● 3. 思维能力
●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 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 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论述类阅读-分析论证特点——厘清思路明辨理据
学案3分析论证特点——厘清思路,明辨理据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快速准确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训练。
2.能够多角度地判断论证分析的正误,掌握解答步骤。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第2题)选项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8—2022年所有全国卷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2022·全国乙,第2题D项)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论证逻辑,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为重点。
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2021·全国乙,第2题A项)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2020·全国Ⅰ,第2题C项)论证思路结构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2021·全国甲,第2题B项)论证效果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论证前提(论证逻辑)可能。
(2018·全国Ⅰ,第2题C项)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2021·全国甲,第2题D项) 论证语言知识图要活动一体验真题,整体把握(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贵州省铜仁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高三语文组范溥佳【考纲分析】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留意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学情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始终是学生做语文的一大难点,首先这篇阅读字数较多,一般在1000字左右,内容题材又侧重于学生较生疏的艺术、社科、文化等领域,读起来费时又伤脑,且又是语文试卷的第一篇阅读,一来就要啃这个“难啃的骨头”,很多同学选择随意蒙或者先放弃最终写完作文才匆忙返回胡乱做题,最终的正确率可想而知。
但事实上,只要娴熟驾驭解答的方法,那么增分并非难事。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驾驭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驾驭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介绍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一、观点显明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洁概括(或论题)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结构清楚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留意过渡连接3、命题范围及考点(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干脆转换。
部分选择题须要适度的迁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题规律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微小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练案[1]
对应区间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 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 考查论证 的思路 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 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 考查论证 的方法 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2018·全国卷Ⅲ·T2—D)文章借助 “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 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 考查论点与论 据间的关系 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 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 入。
• 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 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力的影响,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 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D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 “分析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是矛盾的,也就 是说,从表面上看,作者立足的是已经呈现的客观事实,比如最后 一段开篇有一句话“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 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 全新论证”这句话的“我们的认同问题”含混不清,文中并未提及, 属于无中生有。 •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 【答案】 D
•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 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 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 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 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 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 权利。 •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 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 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 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 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课件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 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2021全国甲,第2题D项)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 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2020全国I,第2题C 项〉
方 法
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 (引证法) 名言、格言警句等各种情况。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 (反证法) 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易混点——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观点。 示例: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 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 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 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 “心系一处”而已。 ·引用论证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示例: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和漂泊江湖的少陵野老已经凭借其壮丽诗篇在中国 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已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到了近代,谭嗣同在狱中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两句诗宣示以身殉国的决心;留学异国的鲁迅用“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来表达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 的诗歌名篇时,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也接受了道德上的熏陶。
2020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课件
二、常设陷阱
(三)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 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原文表述】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 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 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 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二)张冠李戴 (四)以偏概全 (六)状态不当 (八)答非所问
二、常设陷阱
(一)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即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属性,具体 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变化。 【原文表述】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 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 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 【选项表述】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 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二、常设陷阱
(五)关系错误 关系错误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 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或把“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 果关系。 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又分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表意应符合特定 的关系,否则就是错误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8字注意:原词原句、要点先行!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要点先行
原词原句
①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举例论证的方法, 首先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 一观点; ②然后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 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③最后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
高考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本复习
●1.论证特色(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等)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内容和效果上) ●3.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侧重点和论证角度 ●5.行文思路(侧重内容)和论证思路(侧重论证) ●6.论证语言(两词两式一格一人称)/区分:论证客
观性。
●论证特色 (综合)总结:论证特点如何分析 ●1、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立 论 — — 提 出 自 己 的 观 点 , 并 证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正 确 ●驳 论 — — 不 表 述 自 己 的 观 点 , 而 是 指 出 别 人 某 个 观 点 错 误 ●2 、 论 证 结 构 ●横 式 结 构 : 总 分 总 式 、 分 总 式 、 总 分 式 和 并 列 式 、 对 照 式 结 构 ●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递进等 ●3 、 论 证 方 法
4.请简要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解题思路: 1.论证结构、论证思路严谨2.论证手法3.论证客观4.语 言严谨5.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 答案:1.论证结构:采用对照式结构,《红楼梦》的繁和《水浒
传》的简形成对比,荷马史诗、《旧约》与《红楼梦》《水浒传》 形成相关比较。文章论证既全面严谨,又重点突出。 2.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 3.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选取《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宴饮片 段,证明繁与简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使用修饰限定性词语,使论证 客观准确。如“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 事的发展”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论述类阅读之概念思路教学设计
2.实例分析:我在讲解论述类文本的概念和思路时,使用了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种实例分析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思维导图:我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论述类文本的分类:论述类文本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议论文、分析报告、评论等。
4.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展开: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展开包括提出论点、提供论据、进行论证和得出结论等步骤。思路展开要清晰、合理,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5.论述类文本的推理论证:推理论证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部分,它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推理论证要严密、有力,使读者信服。
知识拓展:
介绍与论述类阅读的概念和思路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论述类阅读的概念和思路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论述类阅读的概念和思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pptx课件
考向(二) 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要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 因果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形 式呈现。 1.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以假设存在或出 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要……就……。有时关联 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 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 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 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 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 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提供的信息 语言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已经成为”“今后必将”“往 往 是 ”“ 也 许 是 ”“ 有 可 能 实 现 ”“ 将 有 重 大 意 义 ”“ 因 此 ”“ 必 须……否则……”“可见”等。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有可能找到 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二、了解推断文本观点的设误方式 考向(一) 推断前提有无依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 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要判断于文无据错误项,就要在解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 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典例2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
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
1.辨别论点和论据
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
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
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
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
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
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
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
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
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