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六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B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B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1.控制人类红绿色盲的相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秃顶的相关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基因型为Bb和BB的女性表现为非秃顶,而男性中只有基因型为BB的男性才表现为非秃顶。

若一名男子表现为色盲非秃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性状的遗传均属于伴性遗传B.他的母亲可能表现为色盲秃顶C.他的女儿可能表现为色盲非秃顶D.他的儿子一定表现为非色盲非秃顶2.图Z7­2为红绿色盲家系图,Ⅱ1患病的原因最可能是( )图Z7­2A.Ⅰ1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Ⅰ1、Ⅰ2均为杂合子C.Ⅱ1的外祖母携带有致病基因D.Ⅰ2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3.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调查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C.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D.该调查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4.人们在果蝇中发现有飞行肌退化的现象,这种果蝇即使有正常的翅也无法飞行,实验过程如图Z7­3所示。

通过下列哪种检验方法和结果,可以确定飞行肌退化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所控制的( )图Z7­3A.用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雌性个体的分离比为3∶1B.用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雄性个体的分离比为1∶1C.用子代雄性个体与亲代雌性个体交配,后代雌性个体的分离比为3∶1D.用子代雌性个体与亲代雄性个体交配,后代雄性个体的分离比为2∶15.红绿色盲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调查发现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P,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为Q。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中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P,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QB.女性中色盲发病率大于PC.人群中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大于QD.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都可以正常6.下列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单基因遗传病,适合作为遗传病调查对象B.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男女患病的概率不同C.自然人群中,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概率相同D.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7.如图Z7­4表示一家族中某遗传病的家系图。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生物学(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6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二轮用书生物学(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6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1234567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致病基因(设为a)是位于常染色 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无法判断,若Ⅲ-2为纯合子,假设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为XaY,Ⅲ-2的基因型为XAXA,二者的女儿Ⅳ-4的 基因型为XAXa,为杂合子,假设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 型为aa,Ⅲ-2的基因型为AA,二者的女儿Ⅳ-4的基因型为Aa,为杂合子,A项 正确;若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儿子Ⅲ-1却患病,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Ⅱ-1的基因型为XAY,其母亲Ⅰ-2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即Ⅰ2不一定为杂合子,B项错误;
1234567
解析 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都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项正确;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水稻 含有24条染色体,即有12对同源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可 以少一个染色体组中任何一条染色体,故水稻共有12种单体,同理,水稻共 有12种缺体,B项正确;蓝粒单体水稻4号染色体缺少一条染色体,染色体组 成可表示为22W+E,由于E染色体不能配对,只考虑该染色体,可产生E和O 型(不含)两种配子,故后代染色体组成有22W+E、22W+EE、22W三种,C项 错误;让隐性突变个体和各种单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隐性突变 类型,则该隐性突变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D项正确。
1234567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非洲慈鲷有W染色体时,全部表现为雌性,有Y染色体 无W染色体时才表现为雄性,且染色体组成为YY或WW的个体死亡,则雌 性非洲慈鲷的性染色体组成有ZWXX、ZWXY、ZZXX,共3种,A项正确; ZWXY的非洲慈鲷能产生4种性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分别是ZX、ZY、 WX、WY,B项正确;ZZXX和ZZXY的两非洲慈鲷杂交,产生的配子分别是 ZX(♀)、ZX(♂)、ZY(♂),子代ZZXX∶ZZXY=1∶1,表现为雌雄比为1∶1, C 项正确;由于雄性只有ZZXY一种类型,只能产生ZX、ZY两种类型的雄配 子,则根据子代雌雄比例可以确定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D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真题(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真题(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含答案)

回访真题领悟高考统计考题细观其变[理解能力题组]1.(2018·上海卷)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

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

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 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A.3/64 B.5/64 C.12/64 D.15/64答案:D解析:由于隐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 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 g,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 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若用A和a、B和b、C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来表示,重量为190 g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因此共占比例为15/64,D正确。

2.(2018·海南卷)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D.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答案:B解析: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17×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7/128,A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37×2/4×2/4×2/4×(1/4+1/4)×(1/4+1/4)×(1/4+1/4)×(1/4+1/4)=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57×2/4×2/4×2/4×2/4×2/4×(1/4+1/4)×(1/4+1/4)=21/128,C错误;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都是C17×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7/128,D错误。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

考点二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2023·湖南卷)基因检测是诊断和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手段。

研究人员采集到一遗传病家系样本,测序后发现此家系甲和乙两个基因存在突变:甲突变可致先天性耳聋;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编码产物可将叶酸转化为N5-甲基四氢叶酸,乙突变与胎儿神经管缺陷(NTDs)相关;甲和乙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家系患病情况及基因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回答下列问题:(1)此家系先天性耳聋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Ⅰ-1和Ⅰ-2生育一个甲和乙突变基因双纯合体女儿的概率是______。

(2)此家系中甲基因突变如下图所示:正常基因单链片段5′-ATTCCAGATC……(293个碱基)……CCATGCCCAG-3′突变基因单链片段5′-ATTCCATATC……(293个碱基)……CCATGCCCAG-3′研究人员拟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再用某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为↓5′-GATC-3′3′-CTAG-5′↑)酶切检测甲基因突变情况,设计了一条引物为5′-GGCATG-3′,另一条引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6个碱基即可)。

用上述引物扩增出家系成员Ⅱ-1的目的基因片段后,其酶切产物长度应为________bp(注:该酶切位点在目的基因片段中唯一)。

(3)女性的乙基因纯合突变会增加胎儿NTDs风险。

叶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孕妇服用叶酸补充剂可降低NTDs的发生风险。

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补充叶酸,一般人群补充有效且安全剂量为0.4~1.0 mg·d-1,NTDs生育史女性补充4 mg·d-1。

经基因检测胎儿(Ⅲ-2)的乙基因型为-/-,据此推荐该孕妇(Ⅱ-1)叶酸补充剂量为________mg·d-1。

解析:(1)由遗传系谱图可知,由于Ⅰ-1与Ⅰ-2均表现正常,他们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而他们的女儿Ⅱ-4患病,因此可判断甲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Ⅰ-1、Ⅰ-2和Ⅱ-3关于乙病的基因可以推出乙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Ⅰ1和Ⅰ2生出一个甲和乙突变基因双纯合体女儿的概率为14×14×12=132。

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考案6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考案6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考案(六)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022·河北省沧州市联考)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单性花)植物,其叶形有宽叶、窄叶,这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种宽叶与纯种窄叶两个玉米品种。

下列有关玉米杂交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两个品种的玉米杂交时,对母本去雄不是必需的操作B.两个品种的玉米杂交时,母本雌花需要在受粉前后进行两次套袋C.若两个玉米品种间行种植、自由传粉,则每个植株上的种子都最多有两种基因型D.若两个玉米品种间行种植、自由传粉,则每个植株的子代都可能有两种叶形的植株解析:玉米是雌雄异花即单性花植物,雌花中无雄蕊,故可以不去雄,A正确;待花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操作,人工授粉前后都需要套袋,共需要进行两次套袋,B正确;假设控制叶形的基因用A/a表示。

若宽叶为显性,则宽叶产生含A的配子,窄叶产生含a的配子,自由传粉后,宽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同理,窄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C正确;若宽叶为显性,则自由传粉后,宽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第二年播种所获得的植株都为宽叶,而窄叶玉米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第二年播种所获得的植株会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

2.(2023·河南名校联考)下列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自由结合D.测交子代表型及比例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配子的种类及数量解析: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正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错误;测交子代表型及比例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表示数量,D错误。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测含解析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测含解析

专题09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一、选择题(15小题,共60分)1.不发生变异的状况下,下列细胞中肯定含有两个红绿色盲基因的是()A.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精母细胞B.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卵母细胞C.红绿色盲患者的次级精母细胞D.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次级卵母细胞【答案】A【解析】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 b Y,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有两个X b,A正确;红绿色盲的女患者基因型为X b X b,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卵母细胞中有四个X b,B错误;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 b Y,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 b,也可能有两个Y,C错误;红绿色盲的女携带者基因型为X B X b,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 b,也可能有两个X B,D错误。

2.—对正常夫妇,生下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儿子和正常女儿,则()A.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父亲不行能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C.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D.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答案】D【解析】由题意得,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A选项错误;由于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亲肯定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B选项错误;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1/2=1/3;若该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1/2=1/4,C选项错误;设患病基因为a,其正常等位基因为A,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妇二人的基因型为Aa,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2×1/2=1/4;若该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夫妇二人的基因型为X A X a和X A Y,剩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D 选项正确。

202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参件

202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四第6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参件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
教材剖析 扩展提升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 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 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杂 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只 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 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 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 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 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专题四 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
教材剖析 扩展提升
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卵壳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 图中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 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 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 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① 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 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由题意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 b表示。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 型为bbZWB,与白卵壳雄蚕bbZZ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bbZWB(黑卵壳), 雄蚕的基因型为bbZZ(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练(六) 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一、选择题1.(2022·广东大埔县虎山中学阶段练习)“双性人”出现的原因是父母在形成配子时出现异常,使受精卵的基因型异常导致(如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具有双性染色体(以XXY 为例),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第二性征,甚至可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产生XXY 的受精卵的原因可能是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异常导致B .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某一性别的生殖器实现性别确定但无法改变个体的基因型C .只要有性别区分的生物就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D .某些生物的雌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异型的,如鸟类、家蚕解析:父方性染色体组成为XY ,减数分裂Ⅰ后期行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减数分裂Ⅰ后期父方同源染色体XY 没有分离,会产生含有XY 的精子,然后和基因型为X 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组成为XXY 的受精卵,故产生XXY 的受精卵的原因可能是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异常导致,A 正确;通过手术可以切除某一性别的生殖器从而实现性别确定,但手术无法改变个体的基因型,B 正确;有些生物雌雄同体,没有性染色体,即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如水稻,C 错误;鸟类、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 型,雌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异形的(ZW),雄性个体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同型的ZZ ,D 正确。

答案:C2.(2022·广东模拟预测)黄瓜幼果的果皮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两批纯合黄瓜杂交,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 : 白色果皮×黄绿色果皮↓F 1: 黄绿色果皮↓○× F 2:黄绿色果皮∶浅绿色果皮∶白色果皮190 ∶ 66 ∶ 83A .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 .亲本中的白色果皮的基因型有两种C .F 2浅绿色果皮黄瓜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3D .若让F 2中黄绿色果皮个体自交,则其后代中出现白果皮的概率为16解析:图中F 2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黄绿色果皮∶浅绿色果皮∶白色果皮≈9∶3∶4,为9∶3∶3∶1的变式,因此可确定控制黄瓜果皮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染色体上,A 正确;亲本中的白色果皮的基因型有三种,若相关基因用A/a 、B/b 表示,则白色果皮的基因型为Aabb 、AAbb 和aabb 或aaBb 、aaBB 和aabb ,B 错误;结合B 项分析可知,F 2浅绿色果皮黄瓜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 和aaBB 或Aabb 和AAbb ,二者的比例为1∶2,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3,C 正确;F 2中黄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 、2AaBB 、2AABb 、4AaBb ,假设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 、aaBB 或aabb ,则让F 2中黄绿色果皮个体自交,则其后代中出现白果皮的概率为29×14+49×416=16,D 正确。

答案:B3.(2022·广东汕头三模)家蚕(2n =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 型。

若家蚕野生型和味盲型分别由Z 染色体上R 、r 基因控制,蚕卵颜色的紫灰和白色分别由10号染色体上的B 、b 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已知雄蚕的吐丝率更高,为了在家蚕还未孵化时通过卵色判断蚕的性别,科研育种人员采用辐射的方法处理,获得了一只如图所示的味盲型紫灰卵雌蚕(10号染色体上基因用b0表示)(注:仅有一个卵色基因的卵不能孵化成幼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处理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诱变后得到的雌蚕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B .用该突变体与隐性纯合子为亲本杂交,子代中味盲型白卵雄幼蚕的概率为13C .用该突变体与味盲型白卵异性蚕杂交,子代中有两种基因型的卵无法孵化成幼蚕D .该突变体可以产生 bZ r 、0Z r 、bW B三种类型的配子解析:由图可知,10 号染色体上B 基因易位到W 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诱变后的雌蚕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改变,A 错误;该突变体基因型为b0Z r W B ,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为bZ r ∶0Z r ∶bW B ∶0W B =1∶1∶1∶1,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bbZ r Z r (味盲型白卵雄蚕),产生配子的种类为bZ r ,仅有一个卵色基因的卵不能孵化成幼蚕,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Z r Z r ∶bbZ r W B ∶b0Z r W B =1∶1∶1,其中味盲型白卵雄幼蚕(bbZ r Z r )的概率为13,B 正确;用该突变体与味盲型白卵异性蚕杂交,即b0Z r W B ×bbZ r Z r ,结合B 选项的分析可知,子代中有1种基因型的卵无法孵化成幼蚕,C 错误;结合B 选项的分析可知,该突变体可以产生 bZ r 、0Z r 、bW B 、0W B 四种类型的配子,D 错误。

故选B 。

答案:B4.(2022·安徽淮北二模)家蚕中雄蚕比雌蚕出丝率高且生丝质量好。

蚕的受精卵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型为aa的受精卵为杏黄色;bb的受精卵为淡黄褐色;AaBb、AABb和AaBB等受精卵均为黑色。

育种工作者用如下方法选择出雌蚕甲,以便根据受精卵颜色筛选雄蚕用于生产(减数分裂中具有同源区段的染色体联会后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于原种雌蚕,雌蚕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雌蚕甲产生含W染色体的配子比含Z染色体的配子少一条染色体C.育种时雌蚕甲与基因型为aaBB的雄蚕杂交,需选择杏黄色受精卵用于生产D.该育种过程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优良品种,但该家蚕种群未发生进化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原种雌蚕经过第一次辐射诱变后,10号染色体含有b基因的片段缺失;经过第二次辐射诱变后,10号染色体剩余部分转移到W染色体上发生染色体易位。

此育种主要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A正确;雌蚕甲产生的配子中,因具同源区段的染色体联会后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则含有W染色体的配子要与剩余的10号染色体分开,10号染色体与Z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个配子中,因此含有W染色体的比含有Z染色体的配子少一条10号染色体,B正确;育种时雌蚕甲aBZWA与基因型为aaBBZZ的雄蚕杂交,受精卵基因型为aaBBZZ(杏黄色雄)、aBWA(黑色雌),受精卵雄性为杏黄色、雌性为黑色,故选杏黄色,C正确;该育种过程中家蚕种群b基因频率下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

答案:D5.(2022·湖北模拟预测)花青素在小麦种皮中累积后可表现出紫色,紫红色、紫黑色等不同颜色,根据小麦籽粒颜色的深浅程度可将其分为紫粒,浅紫粒和白粒等品种。

紫粒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分别与白粒小麦品种贵农19号,贵农麦30号进行正反交获得F1,将收获的F1单株进行套袋自交获得F2,鉴定并统计其正反交F3的籽粒颜色。

已知小麦籽粒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A/a,B/b)控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F1籽粒的颜色与母本相同,说明种皮颜色的表达由亲代母本的基因控制B.对小麦的籽粒颜色而言,当两对显性基因共存时表现为紫色,当仅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为双隐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C.亲本组合中的贵农麦19号和贵农麦30号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D.若将F1紫粒与亲本白粒杂交,后代籽粒颜色发生性状分离,且紫粒∶白粒=1∶1解析:分析表格可知,不论显隐性,F1籽粒的颜色与母本相同,说明种皮颜色的表达由上一代植株的基因控制,A正确;由下列基因遗传模式图分析可得,当两对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小麦的籽粒颜色表现为紫色,当仅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为双隐性基因时,籽粒颜色为白色,B正确;分析表格和B选项可知,两对亲本组合杂交结果相同,说明基因型相同,即亲本组合中的贵农麦19号和贵农麦30号基因型相同,都是aabb,C正确;如果将F1中的紫粒与亲本中白粒杂交,后代也出现紫粒和白粒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紫粒与白粒的比例为1∶3,D错误。

答案:D6.(2022·辽宁三模)花斑玉米中籽粒的颜色有紫色、白色及花斑色。

研究发现花斑性状的出现与基因组中“跳跃基因”有关。

玉米胚乳中C基因控制紫色色素合成,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 序列,在转座酶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也可以转出,呈现不稳定状态。

转座子插入C 基因后色素合成阻断使胚乳呈现白色;紫色斑点为白色胚乳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细胞中转座子转出,色素合成基因功能恢复而形成。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中“跳跃基因”转座导致C 基因发生突变B .转座酶作用于DNA 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转座子可“跳跃”C .花斑玉米中花斑籽粒所得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D .胚乳发育过程中转座子转出时间越早,花斑籽粒中紫色斑点越大解析:由题意可知,“跳跃基因”转座过程是转座子(一段可移动的DNA 序列)插入基因C 中,导致C 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由题意可知,转座酶的作用是使转座子(一段可移动的DNA 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也可以转出,说明转座酶作用于DNA 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转座子可“跳跃”,B 正确;由题意可知,花斑籽粒所得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颜色受转座子的影响,不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C 错误;由题意可知,紫色斑点的大小由转座子从C 基因上移走的早晚决定的,转出时间越早,C 基因表达越早,花斑籽粒中紫色斑点越大,D 正确。

答案:C7.(2022·北京朝阳二模)无脉络膜症患者在儿童期会出现夜盲症,随病情发展成年时视觉丧失,发病率约为150 000。

患者由于缺乏CHM 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

下图是一个无脉络膜症家族系谱图,对此家系分析错误的是( )A .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Ⅲ-3与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生育患病男孩概率为14C .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D .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Ⅱ-2,其后代仍有可能患此病解析:据图分析,图中Ⅱ-1与Ⅱ-2正常,而Ⅲ-2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1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Ⅱ-2表现正常,却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属于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A 、a ,据此分析作答。

结合分析可知,无脉络膜症是一种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Ⅲ-3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 AY ,与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婚配,由于正常女性有两种基因型,题干信息不足,无法确认其是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B错误;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生物膜系统之间可通过囊泡相互转化,分析题意“患者由于缺乏CHM基因表达的一种影响细胞囊泡转运的蛋白质,导致光感受细胞死亡”可知,由于患者光感受细胞生物膜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细胞死亡,C正确;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有效手段,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愈的Ⅱ-2,若与患病女性婚配,子代仍可能患该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