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2)分析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土地和故乡的情感表达;(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欣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2.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诗歌的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知识等;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激发学生对土地和故乡的思考。
2. 朗读感知(1)学生齐读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土地”、“乡愁”等。
3. 品析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2)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自主分析两首诗歌。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诗歌的情感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土地和家乡,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歌;(2)写一篇关于土地和故乡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搜集其他表现土地和故乡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绘画创作:邀请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以《我爱这土地》或《乡愁》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将诗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
七、课堂实践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艾青简介1.2 余光中简介1.3 《我爱这土地》背景1.4 《乡愁》背景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解析2.1 《我爱这土地》主题解析2.2 《我爱这土地》情感分析2.3 《乡愁》主题解析2.4 《乡愁》情感分析第三章:诗歌意象与象征手法3.1 《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与象征3.2 《乡愁》中的意象与象征3.3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4.1 《我爱这土地》的语言特点4.2 《乡愁》的语言特点4.3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语言与艺术特色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5.1 课堂导入活动5.2 诗歌朗诵与欣赏5.3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与意象5.4 写作练习:以“我爱这土地”或“乡愁”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第六章:文学作品比较研究6.1 艾青与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6.2 分析《我爱这土地》与《乡愁》的文学价值6.3 探讨两位诗人对土地和乡愁的不同诠释第七章: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7.1 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7.2 诗歌对于情感表达的意义7.3 诗歌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第八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8.1 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兴趣8.2 学生参与方式的多样性8.3 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及反馈第九章: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9.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9.2 网络资源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9.3 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10.1 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10.3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与改进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解析:艾青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以自由诗为主,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创造。
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主题与情感解析解析:《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土地上的劳动者和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近日,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诗两首》的课程。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对这两篇诗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的见解。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这两首诗的背景。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作者郭沫若和余光中都是著名的中国诗人。
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描绘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赞美,而余光中的《乡愁》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们要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使用了一些教学工具,例如词语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
我们还对这些诗句进行了解析,解释了其中的一些文化、语言和历史上的背景。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孕育着革命的理想”这句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内革命思想的孕育和发展;而《乡愁》中的“家在海角天涯处”则是指中国南方离海较远地区的居民。
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们通过诗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对这些诗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释,并展示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这些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让学生们双人或小组合作来创作有关于自己情感世界的诗歌。
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写自己的诗句,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1) 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 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和写作风格; (3)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4)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创作自己的诗句。
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对这两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相信他们在下一次学习诗歌时会更加有信心和兴趣通过本次诗歌教学,我们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了解到这两首诗歌背后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和解读,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诗歌《乡愁》的分析和解读,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对比两首诗歌,探讨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诗歌《乡愁》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对比两首诗歌: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介绍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
4. 小组讨论表格,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
2. 确定好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
3. 分配好学生,准备小组讨论表格。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原文及背景介绍。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析。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
4. 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深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对比法: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对比讨论: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故乡之情。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深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关键词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2. 第2周: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第3周: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分组讨论。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诗歌的文本资料,以便学生朗读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5.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深入解析诗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4.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3)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诗词的韵律。
(2)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2. 参考资料:关于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做笔记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诗人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家乡或祖国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家乡或祖国的热爱之情。
5. 分享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诗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 分析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诗人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和余光中,以及两首诗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为什么选择“鸟”和“土地”作为意象?《乡愁》一诗中,诗人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乡愁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学成果和思考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尝试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从意象选择、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比较学习的成果,讨论两位诗人的异同。
2. 创作练习(1)教师鼓励学生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评价。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在诗歌朗诵、理解、赏析等方面的表现。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土地、风、黎明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乡愁、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分析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别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3. 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和寓意。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5.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
3. 深入研究艾青和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朗读和鉴赏等活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艾青或余光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朗诵。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讲座,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地位。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乡愁》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4.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具体词句进行深入解读。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土地和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
2. 阅读《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阅读《乡愁》,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如韵律、对仗、拟人等。
5. 深入解读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如意象、象征等。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和回顾,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4.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3. 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的深入解读。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2. 准备土地和家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讨论模板。
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和余光中,以及两首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分析各自的亮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诗歌特点。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是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本,作者是著名诗人龚自珍和闻一多。
《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在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上与古典诗歌有很大不同,是一篇充满现代感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探究与班级、家乡以及祖国相关的话题,通过比较、联系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文本。
3. 分析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了解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的不同之处。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精神内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4. 引导学生爱惜家乡、关注祖国,深化对故乡和祖国的认识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第一篇诗歌:《我爱这土地》1. 阅读课文,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认识。
2. 分组讨论,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班级、学校和祖国,了解地区所在的特点和文化。
3. 教师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的不同之处。
4. 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的翻译版本,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
5. 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第二篇诗歌:《乡愁》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和家乡的景点、文化和特色。
2. 分析诗人在《乡愁》中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理,学习掌握现代诗歌中对人生和故乡的表达方式。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跟读《乡愁》,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诗人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分析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情厚谊。
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解析和鉴赏方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3. 朗读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寓意和情感表达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朗读表现: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鉴赏essay,评估其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对家乡或国家的情感。
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九、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打印或电子版的诗歌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笔记。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不同诗人对故乡、土地的不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2. 《乡愁》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诗歌的深入解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歌,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诗歌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避免误解或片面解读。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2. 第二课时:《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六、教学安排(续)(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3.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与欣赏(1)对比讨论《我爱这土地》与《乡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0分钟)(2)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感受和欣赏(15分钟)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3. 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探讨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4. 写作练习模仿两首诗歌的风格,创作一篇小诗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主题探讨。
2. 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创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乡愁》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诗歌背景。
讲解《我爱这土地》诗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
2. 第二课时讲解《乡愁》诗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怀念家乡。
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3. 第三课时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风格,创作一篇小诗。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尝试分析家人的情感反应,体会诗歌的力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关注他们的表达技巧和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3. 学生互评:收集同学之间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彼此作品的认可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效,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
2. 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活动的安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相关推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
《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
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
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
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
“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
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
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
(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x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