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危险斑块诊断的金标准

合集下载

冠脉cta金标准

冠脉cta金标准

冠脉cta金标准
冠脉CTA(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进行扫描,并经过后处理技术来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目前,冠脉CTA已经成为了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金标准。

金标准是指目前最可靠、最准确、最权威的诊断方法,但目前对于冠心病的诊断,还没有任何一种检查方法能够完全取代冠状动脉造影。

虽然冠脉CTA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能够检测出冠状动脉的大多数病变,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或者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病变,冠脉CTA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冠脉CTA的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扫描范围、扫描分辨率、后处理技术等。

因此,对于冠心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虽然冠脉CTA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冠状动脉疾
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并不是金标准。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冠脉oct基础知识点

冠脉oct基础知识点

OCT,全称为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影像学技术,分辨率可达到10微米(1毫米等于1000微米),俗称光学活检,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

OCT检测是将一条头端带光学透镜的成像导管放在冠脉血管里,通过高速旋转回撤,不到3秒钟就可以诊断清楚血管里面的结构和斑块性质,就像直接把眼睛放进血管里看一样。

整个诊断过程非常安全可靠。

尽管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常用有效的方法,但它只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像,没法让我们了解血管里面发生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OCT极大的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可以识别包括正常血管、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血栓、夹层和内膜撕裂,以及其他血管内病理影像,如薄纤维帽易损斑块、巨噬细胞、血管壁微血管通道等一些在造影和其他检查工具无法或不能清晰看到的血管病理改变。

其作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支架术前:揭示冠脉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区分钙化、纤维及脂质斑块,发现易损斑块,鉴别红、白血栓,精确选择支架尺寸。

2. 支架术中:观察支架即时贴壁,发现急性血栓、内膜撕裂和斑块脱垂。

3. 支架术后:随访了解支架内皮修复,内膜增生,晚期血栓形成及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吸收进展情况。

此外,OCT还有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1. 无辐射、非侵入、高分辨率及高探测灵敏度等特点。

2. 可清晰显示内膜下的病变或斑块,识别易损斑块、稳定斑块、血栓、钙化、夹层、支架及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

缺点:1. OCT组织穿透力较差,仅为1-2mm,而且不能穿透红细胞,因此需要通过冠脉内注射造影剂排空血液。

在有冠脉病变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观察到冠脉外膜及冠脉外病变情况。

2. 频域OCT检查时探头高速自动回拉,不能随意停留在感兴趣的病变血管段,因而实时易用性显得不足。

如需更多关于“冠脉oct基础知识点”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冠心病及其诊断金标准

冠心病及其诊断金标准

冠心病及其诊断金标准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它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心脏停搏或心脏病发作。

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心悸、晕厥等。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主要有三种: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最常用方法,它可以检测心脏的电信号,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可以在心电图上得到反映。

(2)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心脏结构,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或者是有硬化的病变,以及心脏的功能的状况。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染料通过X射线检查心脏血管的方法,它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

虽然上述三种检查方法都可以用来诊断冠心病,但还是建议病人在
进行检查之前,先向医生仔细提问,以便了解检查的细节,并且要根据个人的症状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以确保准确的诊断。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的分析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的分析

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分析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死因。

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都是死于冠心病和卒中,死亡人数将从2008年的1730万激增到2030年的2330万。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患者死亡率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患者在冠脉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突发心脏性猝死)急性发作之前都没有任何征状或者警示征兆。

目前看来,想有效地减轻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负担以及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只有做好急性冠脉事件的预防工作。

但是,如何使用心血管影像学来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急性冠脉事件的边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当下的诊断策略显然侧重于检测有无心肌缺血和血流动力学管腔狭窄,而不是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

这种策略适合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却忽略了以急性冠脉事件为始发症状的CAD患者。

尸检报告显示,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导致突发管腔内血栓形成所诱发的。

易于破裂的冠脉病变斑块在形态上与稳定型斑块截然不同(见图1),利用这点,可以在早期采用非有创的影像学检查来鉴别易损斑块。

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检测管腔狭窄,检测冠脉斑块的组成和尺寸更有利于早期诊断急性冠脉事件。

图 1 稳定型斑块和易损斑块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可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无创性评估,而不仅限于检测冠脉管腔。

CCTA可以明确冠脉的分支走向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整体情况,但一般的检测方法只能辨别管腔狭窄与否或者根据钙离子水平判断斑块类型。

有了新的应用设备,影像指导下的预防、药物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根据斑块特性进行分层,可制定相应的个性治疗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解析CCTA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判断管腔狭窄情况。

本文既描述了CCTA如何检测并描述易损斑块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也展示了最新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技术如何评估冠脉斑块与狭窄。

最后,文章还探讨未来的成像技术如何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早期诊断ACS患者方面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

冠脉CT斑块判断有“诀窍”!记住这几个征象*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文读懂,速来收藏!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脉体系,影像学手段非常之多,包括超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即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磁共振衍生出的易损斑块诊断(VPD)技术等,都能很好地让我们对斑块进行探究。

2022年5月26日的OCC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俊峰教授就冠脉CT斑块的判断和评估进行了探讨。

为什么选CTA?非侵入性冠脉成像检查中的CTA具有扫描时间短、应用广泛等优点。

CTA是目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临床价值包括:通过定性定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对各类冠状动脉解剖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外畸形做出准确诊断;通过计算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进行冠心病危险分层;通过对高危斑块特征定性分析进行预后判断。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将其细分为6型。

•Ⅰ型脂质点。

动脉内膜出现小黄点,为小范围的巨噬细胞含脂滴形成泡沫细胞积聚。

••Ⅱ型脂质条纹。

动脉内膜见黄色条纹,为巨噬细胞成层并含脂滴,内膜有平滑肌细胞也含脂滴,有T淋巴细胞浸润。

••Ⅲ型斑块前期。

细胞外出现较多脂滴,在内膜和中膜平滑肌层之间形成脂核,但尚未形成脂质池。

••Ⅳ型粥样斑块。

脂质积聚多,形成脂质池,内膜结构破坏,动脉壁变形。

••Ⅴ型纤维粥样斑块。

为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呈白色斑块突入动脉腔内引起管腔狭窄。

斑块表面内膜被破坏而由增生的纤维膜(纤维帽)覆盖于脂质池之上,病变并可向中膜扩展,破坏管壁,并同时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坏死等继发病变。

••Ⅵ型复合病变。

为严重病变,由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形成附壁血栓。

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溃破而形成所谓粥样溃疡。

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

对于冠脉病变来说,狭窄程度并不代表不稳定,而检出易损斑块才是探寻高危患者的重点。

ivus冠心病金标准

ivus冠心病金标准

ivus冠心病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依据诊断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冠心病根据病变程度、部位及形态分析冠脉狭窄及支架植入效果。

目前,影像技术在评估和指导冠心病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IVUS成为了评估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

IVUS,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是一种结合超声波成像技术和血管介入技术,能够精确表现冠脉内腔结构,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形态。

IVUS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直接看到血管内部情况,为医生提供更直观、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IVUS技术主要通过在导管内部放置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成像,实时显示心脏冠脉的影像。

相比传统的血管造影,IVUS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如冠脉血管壁的厚度、斑块和钙化程度、病变的程度和形态等。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狭窄程度、支架植入位置和尺寸等因素都至关重要。

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IVUS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IVUS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的位置和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IVUS的直观显示,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尺寸。

IVUS还可以帮助医生指导手术操作过程。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医生可以利用IVUS技术实时监测支架的展开情况,确保支架的位置正确、尺寸合适,避免支架移位或造成血管破裂等并发症。

IVUS技术还可以评估手术效果和治疗后的再狭窄情况。

通过IVUS 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支架的植入效果,评估术后血管的通畅程度,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或再狭窄的情况,为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

IVUS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操作、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IVUS已经成为评估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赞誉。

冠脉ct钙化评分标准

冠脉ct钙化评分标准

冠脉ct钙化评分标准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标准是通过CT检查,对不同的结果进行量化评估,一般分为五级。

1、第一级:积分为0,表示没有钙化没有斑块。

2、第二级:积分为0~10,表示有极少的斑块,但患冠心病的可能极小。

3、第三级:积分为11~100,表示有少量斑块,有患冠心病可能。

4、第四级:积分为101~400,表示有中等程度的斑块,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高。

5、第五级:积分大于400,表示血管中有大量斑块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极高。

当检查结果积分小于100时,患冠心病的可能较小,改变生活饮食习惯,饮食清淡,适当运动,睡眠充足即可有效预防冠心病。

当积分大于100时,说明患冠心病的可能较大,需要积极就医治疗,医生根据积分标准来判断动脉斑块和冠心病程度,指导对应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应注意 排除其他可能引发胸痛症状和心电图ST-T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及 其他非心脏疾病 4.1.3.1 血液生化检查 应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必要时行糖耐量试验


解读:在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检查方面,强调血糖、血脂等危 险因素的识别及控制。特别是目前我国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 异常人群比例增加,增加对血糖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干预,降低 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临床需要更为合适、准确,且简单实用 的危险分层工具
1-Fox KA, et al. BMJ. 2006;333:1091. 2-AT Yan, et al. AM Heart J .2004;148:1020–1007.
GARCE评分:评估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缺血风险
GRACE危险评分是多指标、多级分值的评分系统
1+1诊断模式的出现:主要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的心肌坏死 生化标志物 检测方法的问世。
肌钙蛋白(I/T):优选生化标志物 特异性:几乎100%
敏感性:很高,显微镜下小灶心梗
持续时间长:7-14天
ESC/ACC/AHA/WHF心肌梗死新定义
MI分为如下6型:

Ⅰ型:自发性MI,与原发的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破裂相关。
标准制定的依据

Braunwald 心脏病学(第8版) Topol 心脏病学(第3版)
心脏病学 经典著作 最新版本
主要内容

强制性条款: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 风险评估

推荐性条款:目前未推广普及的检查手段,如冠状动脉造 影、核素心肌显像等
标准制定过程

2007.8~2007.11 院内讨论,制定了冠心病诊断治疗标准(草案) 2007.12~2008.1上海会议、北京会议专家讨论 2008.2~2008.6 两轮函审,标委会委员评审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黄岚李佳蓓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前者主要由AS斑块不稳定所致。

因此,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并积极予以临床干预,对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稳定斑块的定义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高危斑块”、“危险斑块”等,其定义为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和/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

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由大脂质池、薄纤维帽、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少许平滑肌细胞或胶原等成分组成(图1)。

常见病理学类型如下:(1)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质核心增大及纤维帽变薄,内有巨噬细胞侵润;(2)已破裂或正在修复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部分阻塞;(3)有糜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其中的蛋白聚糖增多,以及斑块表面发生血小板聚集;(4)糜烂的易损斑块:除具有(3)型特征外,另表现为非完全阻塞性斑块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破裂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图1. 不稳定斑块(A)低倍镜观察见一偏心性冠脉AS斑块:薄纤维帽附在较大的脂质核心上(×20);(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纤维帽内含有大量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箭头所指部位)(×400);(C)富含细胞的纤维帽内可见胆固醇裂隙;(D)染色α-肌动蛋白阳性的VSMCs,纤维帽内呈阴性(×400)。

冠脉不同类型病变的判读

冠脉不同类型病变的判读

血管闭塞
87.6%
符合ACC/AHA的C型病变标准
IV
血管闭塞
75.0%
将血管是否通畅用于病变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提高了预测病变成功的能力
预测PCI主要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等优于ACC/AHA标准,预测急诊CABG的 能力与ACC/AHA分类相当
Krone RJ, et al. Am J Cardiol, 2000, 85:1179-84.
days or weeks later
Angio-CT-Scan
Treatment
钙化病变
冠状动脉钙化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 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
冠状动脉钙化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或管 壁内的钙盐沉着,显示为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影像
《 2012冠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造影提供的信息
➢ 冠心病诊断:了解冠状动脉有无固定狭窄,确诊CAD ➢ 病变评价:病变部位、程度、形态、范围,是否扭曲成角、
钙化,有无夹层、溃疡、血栓…… ➢ 冠状动脉畸形及特殊影像:开口与走形无变异、肌桥、血管
瘤、瘘、气体栓塞…… ➢ 冠状动脉血流评价: TIMI血流分级 ➢ 决定是否血运重建并评价风险:病变评分等 ➢ 血运重建随访:有无再狭窄等 ➢ ……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心肌血流和功能检测 SPECT: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和功能检测 PET:心肌血流和代谢检测 MRI:较好区分疤痕与存活心肌
CTO病变
影响成功的主要因素 闭塞时间 闭塞长度 闭塞形态 分支血管 侧支血管 钙化病变 成角病变 开口病变 血管弯曲 再次尝试 器官功能 全身状态
IVUS:金标准,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 VH-IVUS能准确检测斑块钙化程度

ct平扫冠脉钙化斑块判断标准

ct平扫冠脉钙化斑块判断标准

ct平扫冠脉钙化斑块判断标准
CT平扫用于评估冠脉钙化斑块的程度和数量,通常采用Agatston钙化评分(Agatston score)来进行判断。

Agatston钙化
评分是通过对冠脉钙化斑块的密度和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般来说,钙化斑块的评分越高,代表冠脉疾病的风险越高。

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钙化斑块的数量,CT平扫可以清晰地显示冠脉内的钙化斑块,通过计算钙化斑块的数量来评估冠脉疾病的程度。

一般来说,
钙化斑块数量越多,冠脉疾病的风险越高。

2. 钙化斑块的面积和密度,除了数量外,钙化斑块的面积和密
度也是评估冠脉疾病的重要指标。

面积越大、密度越高的钙化斑块
往往代表冠脉疾病的严重程度越高。

3. Agatston钙化评分,Agatston钙化评分是根据钙化斑块的
面积和密度计算得出的综合评分,一般来说,评分越高,冠脉疾病
的风险越高。

总的来说,CT平扫冠脉钙化斑块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钙化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密度,以及Agatston钙化评分。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患者冠脉疾病的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判断标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

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

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

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
冠脉CT钙化积分是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方法,通
常用于计算患者心脏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冠脉CT钙化积分的金标
准是指用于确定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标准方法。

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是根据Agatston钙化积分系统来评估的。

这个系统是根据冠脉CT成像中检测到的钙化斑块的面积和密度
来进行评分的。

根据这个系统,钙化斑块的面积越大、密度越高,
得分就越高,从而反映了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心血管风
险的高低。

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的评估结果通常根据以下范围来进行分类,0表示无钙化,1-10表示轻微钙化,11-100表示中度钙化,大
于100表示重度钙化。

根据这些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
心血管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的应用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

因此,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并非唯一的评估标准,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作
为辅助手段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总之,冠脉CT钙化积分金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重要方法,它基于Agatston钙化积分系统,通过评估钙化斑块的面积和密度来确定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并帮助医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治疗规划。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研究

·108··论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年3月第17卷第2期C h i n J T C M W M C ri t C ar e,M ar ch201m V01.17,N o.2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研究粱国庆,赵玉娟,姜铁民,陈少伯,赵季红,李玉明(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天津300162)【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 C 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 S—V 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 C 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 V 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A C 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3,且近中段(<20m 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m m,均P<o.01);A C 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 C)、钙化成分(D C)及血管重构指数(R 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其中A C S组以FF和N 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 C成分为主。

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 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一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一0.06,P<0.05)。

结论ⅣU s—V H成像显示A 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中图分类号:R445;R543.3文献标识码:A D ol:I O.3969/j.i ssn.1008—9691.2010.02.015C l i ni cal st udy of c or onar y at h er os cl er ot i c pl a ques by us i ng i n t r av asc ul ar ul t r aso und-v i r t u al hi st ol ogy I npat i ent s w i t h ac ut e cor ona r y s yndrom e L I A N G G uo-qi ng,zH A o Y键一i t l a n,Jl A N G T i e-m i n,C H E N Shao-b0,ZH A o J i—hang,u Y u-m i ng.D epar t m ent of C a r di ol ogy,t he A f f i l i at ed H ospi t al of M edi cal C ol l ege毋C h i n ese Peopl e’s A r m ed Pol i ce F orc e,T i anj i n300162,C hi naC or r e s pondi ng au t ho r|J I A N G T i e—m i n,E m a i l:j t m锄j@126.c orz l[A bst r act]O b j ect i ve T o an al yze t he char a ct er i st i c s of t he co r o nar y at h er oscl er ot i c pl aqu e i n pat i ent sw i t h acu t e co r o n a r y syndr om e(A C S)by i n t r av asc ul ar ul t r as ound—vi r t ua l hi s t ol ogy(I V U S—V H)and i t scli ni cal cor r el at i on w i t h pl a s m a l ipi d l eve l.M e t hods For t y—t w o A C S a nd40s p ont a n e ou s an gi na(SA)pat i ent sw er e r evi ew e d。

如何识别高危斑块?看看高分辨核磁怎么说

如何识别高危斑块?看看高分辨核磁怎么说

如何识别高危斑块?看看高分辨核磁怎么说又快到年底了,来医院体检的人也越来越多,相信您肯定见过不少这样的B 超报告单:右(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可见范围约X.0 X Y.0 mm 的低(等或高)回声斑块。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估这些斑块是否高危呢?斑块:看大小?还是看稳定性?可能大多数人会更关心斑块的大小,主观地认为斑块小就问题不大,而斑块大就问题严重。

但其实,多数情况下,斑块大小并不是有效的诊断依据,不稳定斑块(也就是易损斑块)才是引发脑卒中的极高危因素。

2003 年 Naghavi M 等人总结尸检结果后提出诊断易损斑块的主要标准及次要标准[1],如下:主要标准包括(1)斑块内活动性炎症,(2)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3)内皮细胞脱落伴表面血小板聚集,(4)斑块出现裂隙及受损,(5)严重狭窄。

次要标准包括(1)浅表钙化或结节,(2)黄色斑块,(3)斑块内出血,(4)内皮功能异常,(5)正性重构。

图 1:易损斑块示意图[2]因此,评估斑块是否稳定,是否易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如何识别易损斑块?血管超声诊断方法是初步方法,可以通过低、等、高和不均质回声来判断。

一般而言,高回声和均质回声是稳定的,反之不稳定。

TCD 通过血流速度,CTA 及DSA 从形态上可通过斑块是否不规则、血管表面毛糙(或规则),是否存在龛影。

而高分辨磁共振(HR-MRI)才是最直观的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识别斑块构成特点,清晰显示斑块的易损性;还可以识别斑块强化程度及识别管壁重构状态,分析斑块与近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HR-MRI 已成为目前临床识别易损斑块最具有前景的辅助检查手段1. 识别斑块构成特点表 1 各种斑块构成在不同序列上的信号表现[3]注:TOF 像:时间飞跃法动脉成像的轴位断层像;PDI:质子密度成像;CE-T1WI:强化的 T1 加权像纤维成分:斑块内的纤维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相较于临近组织,其在 T1WI、T2WI 及 PDI 上呈现为等/稍高信号,而在 TOF 像上则为等信号。

冠状动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进展

冠状动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由于易损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前列[1]。

许多国家心肌梗死发病率大幅下降源于积极有效地进行传统ACS危险因素干预[2-3],早期发现、预防高危斑块形成,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对减少心血管相关事件至关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许多ACS 事件发生在血管造影提示管腔轻-中度狭窄的情况下。

目前ACS 的诊断依赖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

但心肌酶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不够理想,而冠脉造影检查需要待官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方能明确诊断,血管内成像设备又因其无法实现对动脉管壁细胞结构的准确判断,无法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等因素限制了广泛使用。

因此,研究高敏感度、高特异性、高便捷性的诊断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ACS 的金标准,但由于缺乏高效的生物标记物评估系统和精确地在体腔内影像学探测手段识别高危易损斑块,无法将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面积等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相关性数据。

如何避免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成为研究热点。

各种血管内成像技术致力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包括血管内超声、心肌磁共振成像、PET 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近红外光谱和光学相干弹性成像等单模态或多模态影像技术应运而生。

近年来,心脏病专家与医学工程师通力合作,突破了台式成像设备转为床旁时遇到的瓶颈,兴起了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

受益于多学科协同合作发展、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资助,多模态血管内成像的临床转化可以深入了解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终极目标是通过多模态成像帮助临床医生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

Advances in Multimodality Intravascular Imaging for Identification of High-risk Vulnerable Plaques in Coronary ArteriesYANG Fan 1,WU Jianjun 1,21Key Laboratory of Myocardial Ischemia,Ministry of Education,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nI、hs-CRP、MMP-2及MMP-9水平的诊断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nI、hs-CRP、MMP-2及MMP-9水平的诊断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nI、hs-CRP、MMP-2及MMP-9水平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8-08-14T15:33:41.9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荣建新[1] 闫文萍[1] 张欢[1][导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检验科831100[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TnI、hs-CRP、MMP-2及MMP-9水平联合检测对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1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组检测cTnI、hs-CRP、MMP-2及MMP-9指标并与30例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及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ACS组血清cTnI、hs-CRP、MMP-2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nI、hs-CRP、MMP-2及MMP-9多种指标联合检测对ACS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危险分层、早期诊疗、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目前,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特有的特异性抗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2];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的急性反映产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也是目前公认的验证标志物,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单独的预测指标,也是外周血管疾病危险分层的重要预测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以导致粥样斑块纤维帽机制分解降低,从而影响了粥样斑块的稳定性[3],成为近几年大家关注的焦点。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4年心内四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17例,按照第7版《内科学》诊断标准入组[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5例,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61.2±8.8岁(P=0.37),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2例,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59.1±19.1岁(P=0.77);同时选择同期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依据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5],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59.8±10.14岁(P=0.61);对照组30人,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57.93±8.63岁1.2 仪器与试剂:肌钙蛋白I使用雅培I200化学发光及配套试剂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使用BACKMAN DXC-800,上海科华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使用上海森雄科技实业公司提供的ELISA试剂盒检测。

斑块厚度评估标准

斑块厚度评估标准

斑块厚度评估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斑块是指动脉血管内的一种沉积物,主要由胆固醇、钙盐、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

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斑块的形成不仅会影响血管的通畅,还可能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心梗、卒中等危险情况。

为了评估斑块的危险程度,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斑块厚度评估标准。

这些标准针对不同的医学检查方法和临床情况,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在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斑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基本概念1. 斑块厚度:斑块在动脉壁内的厚度,通常用毫米(mm)或者微米(μm)来表示。

2. 斑块性质:包括斑块的成分、堆积程度、稳定性等。

3. 评估方法:主要有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MRI等。

二、斑块厚度评估标准1. 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内的情况。

对于斑块的评估,主要是测量斑块的最大厚度和平均厚度。

通常来说,斑块厚度超过1.5mm就被认为是高危斑块,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

2. CT血管成像:CT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对于斑块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CT技术可以测量斑块的密度、钙化程度等,判断其稳定性。

一般来说,斑块密度超过130Hu,钙化程度高于50%都属于高危斑块。

3.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准确度很高的检查方法,对于斑块的组织成分、斑块的形态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通过MRI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斑块的内部结构,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和是否容易破裂。

三、临床意义1. 早期筛查:通过斑块厚度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血管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斑块的厚度和性质,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预防并发症:对于高危斑块,医生可以及时干预,预防其破裂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1. 评估斑块厚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危险斑块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冠脉危险斑块诊断的金标准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这两种检查方法与斑块组织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最好,是评估斑块在体的“金标准”。

不过,这些检查是有创性检查,且费用较高,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而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A,CCTA)也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它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无创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而且有助于显示斑块并识别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也称为高危斑块。

与组织病理学和IVUS相比,CCTA可以准确评价ACS患者的高危斑块特征,对指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有重要意义。

另外,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危险性的量化标准如下:
1. 低于50%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2. 管腔狭窄大于等于50%,诊断为冠心病。

3. 管腔狭窄大于70%,被称为严重狭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关于具体的诊断流程和步骤,请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