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一、构建动场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但人生坎坷,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他就是唐代诗人——陈子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些他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展读:(1)指名读,学生评价;(2)男女生赛读;(3)齐读。
(二)疏通诗意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
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四、交流探究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那作者为什么会“怆然”“涕下”呢?写作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典故: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在本篇教案设计中,我将为您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并提供相关教学
活动和作业建议。
首先,我们将研究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失望和对人生沉痛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和情感,并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
节奏和韵律。
第三首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
情告别,表现了友情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诗歌的
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第四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广
袤原野上的离别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情感交流。
最后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诗表达了抗敌斗争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情怀,展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
情趣,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对
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飞来峰》并背诵全文。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胸怀壮志。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二)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与应用(三)诗歌的文学赏析与情感体验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二)诗歌中特殊句式的掌握(三)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与表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壮丽。
(2)讲述飞来峰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地位。
(2)讲述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鼓励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初步讨论,引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注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中的意境。
比如,“飞来山上”要读得平缓,而“千寻塔”则要稍显高亢,体现出塔的高耸。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2. 诗歌内容逐句讲解我们要逐句理解这首诗。
首先,“飞来山上千寻塔”,这里的“飞来山”指的是山的名字,而“千寻塔”则形容塔非常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接着,“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听到鸡鸣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探究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外国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初中语文七下 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学习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1课时【教具】课件【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初一年级,人生经历还不是那么的丰富,对于有些地方的理解可能还没有那么的深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然后尝试着去诗中寻找一种共鸣,这样,才能够吃透诗中的难点。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柳”开头的成语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二、解读作者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我们学过背过他的一些诗,你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解题:1.山西村在哪儿?——陆游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2.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三、整体感知1.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引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创造。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设计将以古代诗歌五首为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选取《静夜思》《登鹳雀楼》《七步诗》《鹿柴》《早发白帝城》等古代诗歌进行诗歌欣赏;2.古代诗歌的特点:探讨古代诗歌的形式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3.古代诗歌的创作: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风格进行创作;4.古代诗歌的朗诵:学习朗诵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5.古代诗歌的绘画: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诗歌欣赏(两节课)a)首先,放映相关古代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感受整首诗的韵律和音调;b)然后,逐句诵读古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c)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古代诗歌的意义和魅力。
2.古代诗歌的特点(一节课)a)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包括诗歌的形式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b)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并举例说明古代诗歌的特点;c)扩展学习: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并分析其中的特点。
3.古代诗歌的创作(两节课)a)带领学生分析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b)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模仿和创作,可以选择某个古代诗歌进行修改或创作新的句子;c)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并进行点评和修改指导。
4.古代诗歌的朗诵(两节课)a)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语调,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b)分组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优秀的朗诵者;c)展示朗诵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古代诗歌的绘画(一节课)a)让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并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b)引导学生运用色彩、构图等元素,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c)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并进行班级展览,分享学习体会。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示范说课稿
加拿大签证协议书甲方(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服务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希望获得加拿大签证,乙方作为专业的签证服务机构,愿意为甲方提供签证申请服务,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办理加拿大签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服务内容1.1 乙方将为甲方提供加拿大签证申请的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签证类型、申请条件、所需材料等。
1.2 乙方将协助甲方准备签证申请所需的全部材料,并指导甲方完成签证申请表格的填写。
1.3 乙方将代表甲方向加拿大使领馆提交签证申请,并跟进签证申请进度。
第二条甲方义务2.1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个人信息及相关材料。
2.2 甲方应按照乙方的要求及时支付签证服务费用。
2.3 甲方应配合乙方完成签证申请过程中的各项要求。
第三条乙方义务3.1 乙方应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签证申请建议。
3.2 乙方应保证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确保签证申请材料的完整性。
3.3 乙方应保护甲方的个人信息,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
第四条服务费用4.1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签证服务费用共计___________加元(CAD)。
4.2 服务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咨询费、材料准备费、递交费等。
4.3 甲方应在签订本协议后___________个工作日内支付服务费用。
第五条违约责任5.1 如甲方未按约定支付服务费用,乙方有权暂停服务,并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
5.2 如乙方未能按约定提供服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还已支付的服务费用。
第六条协议的变更与解除6.1 本协议一经签订,未经双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6.2 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双方可协商解除协议。
第七条争议解决7.1 本协议的解释、适用及争议解决均适用加拿大法律。
7.2 因本协议引起的任何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提交至乙方所在地的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诉讼。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野望》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 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XXX;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 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 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创作背景: 《野望》: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 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 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3、文体知识: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 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3.诗人在诗中显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 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块五、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 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 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 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 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 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合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怎么写: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怎么写:人教版
说课稿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说课稿
《唐诗五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一,说教材。
《唐诗五首》选入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高临远之景,抒发诗人怀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一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或描写西湖早春之景象,变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懂得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能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字斟句酌精读方法,但是用来品味诗歌意境,鉴赏诗歌不同风格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学生之前接触过律诗,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律诗的具体特点,尤其是诗人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
学生不善于从律诗的格律特点、律诗的章法结构角度来品读诗歌意境,读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我们对于《唐诗五首》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的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五首诗歌不同的风格。
2.抓住写景诗句,进行联想,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四联关联分析,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美感。
四,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不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风格的不同。
比如边塞诗与田园诗在风格、内容上的不同,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分析诗歌结构,体会、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对于首颔颈尾四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学生能否理解并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的魅力,这不光需要老师合理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的自主理解,美学不是天下大同的,这是作为教师比较难以体现的部分六,说教学过程。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结合五首诗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学习目标,一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辅工具书上的注解,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没必要逐字逐句的去翻译;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律诗的特点,要抓住律诗的颈联和颌联, 从押韵、对仗、写法等方面细细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会鉴赏诗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说课稿
《望岳》说课稿一、说教材语文部编教材强调结构体系:1、读写配合,2、阅读: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方法、阅读策略),3、写作:独立专题,4、综合性学习:三个系列(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5、名著导读:聚焦读书方法,6、课外古诗诵读,7、补白:知识补给站。
在阅读体系中要求,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
二、说学情(一)、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诵诗歌,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和体会。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早读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做到熟读成诵,读音、停顿基本掌握。
前三个单元的精讲课文、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为后面的诗歌学习提供了相应的阅读策略。
三.说目标(一)、单元目标1、感受哲理的光彩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3、运用比较阅读(二)、本课目标1、背诵并默写诗歌2、运用意象,体会意境,感受情感3、理解哲理(三)、课标要求1、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四、说方法(一)、教法诵读法、提问法、归纳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法(二)、学法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法五、说模式古诗新授课模式(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诵读古诗正音断句(三)、共学一篇总结方法(四)、运用方法自学一篇(五)、当堂检测基础过关(六)、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六、说设计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1、默读单元导入一分钟,请同学归纳,老师板书。
顺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朗读正音注意节奏(5分钟)自学指导一:1、小组互相大声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
偏正短语 前偏后正:“偏”修饰、
限制“正”
• 结构:定+中心语(名、代)
如:(祖国)大地 (一个)顾客 (劳动)人民 (可爱的)人 (我的)老师 (拥挤的)车厢
• 结构:状+中心语(动、形)
如: [很]好看 [更加]坚强
[独立]思考 [认真地]学习 [完全]相信 [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补充短语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 补语
定义: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它后 面起补充作用的词组 合而成的短语。
补充短语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
补语
• 动补短语:动+补
如:看<清楚> 去<一趟> 拿<起来> 打量<一番>
• 形补短语:形+补
如:好<极了> 热<死了> 强得<多> 暗得<很> 冻得<麻木>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跑得快、走得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11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叙事——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抒情——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 自喻,寄寓 爱国情怀
12
随堂练习
1.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2.摘抄积累诗文名句。
1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 形容词或代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 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 轻重主次之分,这样的短语叫并列 短语。
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
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 之分,是平等的联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五首》。
今天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么教、教得怎样三个方面来进行我三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什么
对于诗词教学,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即突出学生心灵品悟与个性解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单元提示要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以此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实现由课内知识向课外文化的科学拓展、系统延伸。
初一孩子乐于表达,却受思维初级层次所限不能深刻把握诗歌主旨,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与韵律。
2.运用联想与想象来感知“泰山”意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通过知人论世法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来品读其他四首诗歌,在比较阅读中理解每首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法、知人论世法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全面理解诗人情感。
二、说怎么教及为什么这么教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为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课堂,并利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来提升核心素养。
本节课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主问题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学生也将在老师引导下运用比较阅读法、知人论世法以及朗读法来自主探究、个性解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望岳》,整体感知
教师导入:教师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让学生猜猜他写的是谁,并指出依据。
走进诗歌后,学生示范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我再总结性评价:语气、语调、节奏都能较好把握,而且节奏停顿把握很好,并明确“二一二”的节奏停顿(最后一句特例二二一)教师追问:这样的节奏停顿有什么好处?学生指出有韵律的情况下,教师指导“韵脚”“AO韵的开口音”的朗读方法。
【设计意图:用5分钟朗读激趣,感知诗歌内容同时回顾诗歌朗读技巧,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把握诗歌节奏停顿的规律,顺理成章地导出诗歌教学内容,成功进入诗歌。
】
(二)“望”“岳”入手,品读诗歌
这一环节的主问题是:诗人登高望岳,望见了怎样的泰山?这环节需要完成三大教学任务:
1.“泰山”的意象赏析
学生赏析时我追问:你是通过品味哪些词语来赏析到泰山的这一特点的?引导学生关注“二一二”停顿中的“一”字。
如你想象一下将“割”换成“分”字效果有什么不同?将“钟”换成“聚”字;运用删字法将“夫”字删去男女生进行对比朗读以体会语气词增强语气的效果。
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到了一种读诗的方法,原来“一”字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读时应该突出,强调。
2.联想与想象来感受意境
(1)如果前面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他望到了什么?用心望,他又
望见了什么?由“小”字体会到:众山皆小,诗人最高,从而望见了“众山小”的远大志向。
拓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再探讨诗人他志向是什么?
(辅佐明君成为一代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