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题目
阅读文献
情况
国内文献30 篇
开题日期
国外文献7 篇
开题地点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课题研究意义、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据调查,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停车位严重短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长,而停车位建设的速度远没有跟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使得停车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又有限,又使得我们不能随意的修建停车场,为此,如何科学规划停车位规模以及停车场设置位置,合理、充分的发挥停车场的作用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包含多种用地性质在的混合用地区域,而这些混合用地区域内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停车位高峰需求往往表现出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以与其它类型用地的停车位通过错时停车,实现停车位共享,而在共享之后该混合区域的停车位需求量比以往按常规停车位需求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要少,而在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停车位缺口都比较大,很多城市已经在实行错时停车来实现泊位的共享,如南京,上海等,可以看出泊位共享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各大城市推行的必然趋势。
研究目的
在现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停车位紧缺,停车位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针对共享区域停车特点,合理确定共享区域所需的停车位,及停车场位置,减少停车用地,提高泊位利用率.
停车是静态交通的核心内容,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对于城市交通的整体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过去“行车难”的交通状况已经演变成了如今的“行车难停车更难"的严重局面,其中既有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规划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当前我们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规划入手,探讨在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中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将其理论与方
法应用到实际建设中去,改善交通环境,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停车场规划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静态交通问题,更是“以静治动”的重要策略,从交通大系统的角度考虑停车设施布局,把它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调控的有效手段,改变长期以来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局面。
基于各大城市已经在大力推行错时停车政策,通过泊位共享来解决我国的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必然的有效方法之一。停车位共享理论来源于美国,并己经在多个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停车位共享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块使用同一个停车区域.与简单的将有停车需求的地块各自进行拼接相比而言,共享停车考虑了不同的高峰时段停车需求,因此能够降低需求车位总量。共享停车最大的优点即是降低了停车用地使用量,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绿地或是其它用途的开发.
在当前停车位严重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停车场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泊位共享的区域停车场规划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理规划停车场势在必行。通过合理规划停车场,可以有效地减少区域停车位数量,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停车位利用率.
国外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机动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中停车问题也出现较早,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对城市停车有了很高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西方对于静态停车的研究除了对基础数据广泛调査之外,还在停车设施规划、需求预测模型、供给模式、和停车管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数据基础调研方面,在1956年,美国主要针对停车的特征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对67个不同规模城市进行了调査研究,出版了《Parking Guide for Cities》一书。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城市CBD的停车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于1970年出版了《Parking in the city Centre》一书。1971年,出版的《Parking Principle,SpecialReport》,总结了100多个城市的停车研究结果,以城市人口作为制定停车指标的依据,特定的指标包括停车位供给、停车设施的使用、出行目的、停车辆的聚集、停车时间、步行距离以及停车周转率等,且建立了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在停车设施规划布局研究中,欧洲国家在50至60年代主要关心的是车辆的使用方便,尤其
是私人轿车的使用,并把停车规划作为规划便是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其他用地规划完
成后,寻找停车空间设置停车场。规划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扩张道路容量和停车空间上,
认为交通问题主要是由于容量不足,扩大容量是唯一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之后,美国和英国学者对城市的停车设施选址原则进行了探讨,在综合考虑车位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步行距离和停车收费等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公共停车场的选址意见和实施模型。
在泊位需求预测上,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TIE)更新了《停车需求率》报告,建筑物的配建车位指标成为建筑师的关注重点,在1987年的这版报告中,共收集了64中用地类型,1400多个用地类型用地的样本的停车数据,分析给出了每一种用地类型停车位需求的指标范围和归回公式等,并生成曲线图.该报告从1999年开始继续数据更新,并在2001年公布了新的修订参数。1999年,Donald C Shoup对配建停车泊位的最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体提高了停车泊位的供给数量,同时在不降低停车成本的条件下降低了停车价格。同时,他认为市场价格导向对停车泊位资源的协调运用比停车配建指标更为有效。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都幵始重视管理手段在静态交通管理中的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与停车需求管理和停车管理相结合的规划研究。美国多数城市从以髙标准满足停车需求的管理策略,逐渐向管理与供给并重的管理模式转变.对于中心区的停车管理,同样受制于资金和土地的制约,停车管理发挥到了最大的效能。英国运输部门就停车和交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城市中心停车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应实施车辆控制政策,以减少车位需求,并且开发了相应的控制模型进行效果验证。
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上看,国外不论是对常规模式下停车需求预测还是共享模式下停车需求预测的研究均起步早,已全面、细化研究了影响停车需求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目前重点是建立基于不同土地使用性质的停车需求标准及各种由于停车需求而连带产生的社会问题。但由于东西方经济水平、城市机动化水平、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交通管理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的停车问题还要根据国情具体分析;另外,国外对停车场选址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对停车场选址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更多的将选址模型建立及求解过程简化,将其运用到实际。
国内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于城市静态交通的研究起歩较晚,停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视为配建设施附属于建筑之中,对于城市整体的静态交通系统规划没有足够的重视。20 世纪80年代,基于上海市停车现状的调查,同济大学提出了中心区路内停车管理对策建议,稍晚北京的研究者分析了停车设施的性质问题。90年代之后,伴随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国内大中城市的停车困境逐步显现,对静态交通的研究才逐步展开.规划系统研究国内最早是由清华大学的缪立新等进行的,同济大学的吴涛则基于经济学和
清华大学的缪立新等进行的,同济大学的吴涛则基于经济学和停车需求的分析进行了停车政策理论的研究。在1996-1998年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完成了"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的研究,第一次在全国开展了针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调研,调研设计了十五个城市的停车场运营使用现状和停车政策。调研成果还涉及城市建筑停车位配建标准、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供给与城市路网的关系、停车需求分析方法以及停车设施管理等相关内容.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1996年主持了“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城市停车管理体制与法规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国外停车规划经验教训和管理模式,以及我国城市停车管理现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