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经典临床实验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病例分析经典案例

临床医学病例分析经典案例

临床医学病例分析经典案例在临床医学中,病例分析是医生们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类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们可以逐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而经典病例则是那些在医学界广为人知的、难题重重但被成功解决的案例。

本文将围绕临床医学病例分析经典案例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学的奥妙。

一、心血管疾病之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具有挑战性。

我们选取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这位患者最初来就诊时,主要症状是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医生们首先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发现有一种称为“ST段抬高”的异常。

这种异常通常与冠心病有关,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进一步的检查显示,该患者的血液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淀粉样β位184~187部位缺失,这提示他可能患有冠状动脉硬化。

为了确诊,医生们还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异常增厚,进一步支持了冠心病的诊断。

基于这些结果,医生们选择了介入性治疗方式,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放置了冠状动脉支架。

患者在术后迅速缓解了胸痛症状,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个病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医生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技术,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和早期预防策略。

二、神经系统疾病之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困难。

在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们往往需要经验、细致和耐心。

以下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的病例。

这位患者初次就诊时,主要症状是四肢震颤和步态不稳。

医生们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系统检查。

其中包括脑电图、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特殊的步态测验。

这些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存在神经细胞退化的迹象,且在深脑结构中出现了特殊的异常信号。

基于这些发现,医生们最终得出了帕金森病的诊断。

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医生们开展了多学科团队合作。

他们联合神经科、康复科和心理咨询等专业,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脏血管实训报告

心脏血管实训报告

一、引言心脏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出体外。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进行了心脏血管实训。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报告总结。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心脏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检查方法和技术。

3. 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心脏解剖实训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心脏的解剖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冠状动脉等。

通过模型和实物观察,我们了解了心脏各部位的结构特点,为后续实训奠定了基础。

2. 心脏血管检查实训(1)血压测量:我们学习了血压测量的方法,包括袖带法、听诊法等,并实际操作测量了血压。

(2)脉搏测量:我们学习了脉搏测量的方法,包括桡动脉、颈动脉等,并实际操作测量了脉搏。

(3)心脏听诊:我们学习了心脏听诊的方法,包括心尖部、主动脉瓣区、肺动脉瓣区等,并实际操作听诊了心脏。

(4)心电图:我们学习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导联、波形等,并实际操作了心电图。

3. 心血管疾病诊断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并分析了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心脏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心脏血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血压测量、脉搏测量、心脏听诊、心电图等检查方法,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

3. 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实训中,我们学会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哪种心血管疾病。

五、经验教训与建议1. 经验教训(1)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心脏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2)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同学对检查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多加练习。

2. 建议(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心脏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多加练习实际操作,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心血管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调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 观察和分析心血管活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验证心血管调节的原理。

3. 掌握心血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实现的。

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心血管反射,其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重要。

体液调节主要通过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作用。

三、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家兔实验材料: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0.9%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

2. 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3. 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4. 使用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记录心率和血压。

5.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a.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b.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c. 注射0.4ml去甲肾上腺素,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d. 注射肾上腺素,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e. 注射乙酰胆碱,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2.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力,使心率加快。

4. 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这是由于肾上腺素能够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药理学心血管实验报告

药理学心血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掌握测定麻醉动物动脉血压及心电图的实验方法。

3. 观察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对动脉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通过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上相应的受体而产生心血管效应,导致血压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麻醉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分析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压力传感器、动脉套管、气管插管、手术器械、麻醉药物、肝素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麻醉:取家兔,称重,用25%乌拉坦麻醉,4ml/kg,耳缘静脉注射。

2. 备皮:麻醉后,将家兔仰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的毛,正中切开颈部皮肤。

3. 气管插管:分离气管,在气管上作一倒T型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以粗线固定。

4. 动脉插管:自气管左侧分离颈总动脉1.5到2cm,动脉下穿两根丝线。

结扎远心端,近心端以动脉夹夹闭。

用眼科剪在结扎端与动脉夹之间剪开一小口。

将连于压力传感器的动脉套管充满1%肝素生理盐水后,插入颈总动脉,并用手术线固定。

松开动脉夹。

5. 记录血压:将压力传感器连接于主机前面板的1通道,打开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将1通道设置成血压和心电,点击开始记录血压。

6. 稳定5~10min,记录正常血压和心率。

7.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a. 肾上腺素0.2ml/kg,10min;b. 去甲肾上腺素0.2ml/kg,10min;c.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0.2ml/kg,10min;d.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0.2ml/kg,10min。

8. 观察并记录给药过程中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给药后,家兔的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

2.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给药后,家兔的动脉血压和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

六、实验分析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激活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受体,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综合实验报告一、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帮助排除代谢产物。

为了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人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研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揭示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过程。

二、实验一:心率调节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心电图仪记录参与者的心电图,并通过计算心电图上的R-R间期来确定心率。

实验分为静息和运动两个阶段,通过比较这两个阶段的心率变化,可以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心率为70次/分钟。

而在运动时,心率明显增加,达到了120次/分钟。

这说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心率加快。

三、实验二:血压调节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对血液施加的压力。

它是衡量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血压计来测量参与者的血压,并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收缩压为120mmHg,舒张压为80mmHg,平均压为93.3mmHg。

而在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增加,达到了140mmHg,舒张压也有所增加,达到了90mmHg,平均压为110mmHg。

这说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血压升高。

四、实验三:血管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对血液流量和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皮肤电阻仪来测量参与者的皮肤电阻,并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皮肤电阻值来了解血管的调节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参与者的皮肤电阻值为200欧姆。

而在运动时,皮肤电阻值明显下降,达到了100欧姆。

这表明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血管收缩,皮肤电阻值减小。

五、讨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对心率、血压和血管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升高,同时引起血管的收缩。

心血管实验报告

心血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心血管系统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心血管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系统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为全身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清除代谢产物。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调节系统则负责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心脏、血管、生理盐水、肝素、玻璃棒、手术器械等。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离心机、心电监护仪、血压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与解剖将家兔麻醉后,进行心脏、血管和调节系统的解剖。

2. 心脏观察观察心脏的外形、结构、心腔、瓣膜、冠状动脉等。

3. 心脏功能实验(1)心脏收缩功能实验:观察心脏收缩、舒张过程,记录心率和心输出量。

(2)心脏传导功能实验:观察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记录心电活动。

4. 血管观察观察血管的外形、结构、管壁、管腔、瓣膜等。

5. 血管功能实验(1)血管舒缩功能实验:观察血管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的舒缩反应,记录血管直径变化。

(2)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血管在炎症、损伤等情况下通透性的变化。

6. 调节系统观察观察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记录调节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观察结果心脏呈圆锥形,分为四个腔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心腔内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2. 心脏功能实验结果(1)心脏收缩功能实验:心率为每分钟120次,心输出量为每分钟80ml。

(2)心脏传导功能实验:心电活动规律,传导速度正常。

3. 血管观察结果血管呈管状,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管壁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等组成。

4. 血管功能实验结果(1)血管舒缩功能实验:在药物作用下,血管发生舒缩反应,血管直径变化明显。

(2)血管通透性实验:在炎症、损伤等情况下,血管通透性增加。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探索不同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并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

实验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它是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至全身组织器官的重要系统。

通过调节心率和血管阻力,心血管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

实验器材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心电图仪3. 血压计4. 注射器5. 实验药品(咖啡因、硝酸甘油等)实验步骤1. 预备工作:- 天平将小白鼠称重,并记录体重。

- 将小白鼠放置于适宜的实验环境中,让其适应环境10分钟。

2. 检测静息状态心电图:- 将小白鼠固定在实验台上。

- 将心电图仪的电极贴在小白鼠胸部,记录并观察心电图变化。

3. 检测心率调节:- 注射咖啡因,观察心率变化。

- 注射硝酸甘油,观察心率变化。

4. 检测血压调节:- 用血压计测量小白鼠的血压。

- 注射咖啡因,观察血压变化。

- 注射硝酸甘油,观察血压变化。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

- 制作图表,展示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咖啡因注射后,心率明显增加。

2. 硝酸甘油注射后,心率明显下降。

3. 咖啡因注射后,血压上升。

4. 硝酸甘油注射后,血压下降。

实验讨论1. 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神经冲动传递相关,导致心脏收缩频率增加。

2. 硝酸甘油通过扩张血管,降低了血管阻力,使得心脏更轻松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降低了心率和血压。

3. 实验结果表明,心血管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和体内代谢需求进行调节,以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实验结论心血管系统对体内环境的变化和代谢需求具有高度的调节能力。

咖啡因可以刺激心脏,增加心率;硝酸甘油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心率。

本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血管检查实验报告

血管检查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管检查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XX医院心血管科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对血管进行检查,评估受试者的血管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材料:1. 血管超声仪2. 高压超声探头3. 血压计4. 记录本5. 计算器实验对象:受试者甲(男,45岁),受试者乙(女,35岁)实验方法:1. 受试者甲、乙分别进行血压测量,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值。

2. 使用高压超声探头对受试者甲、乙的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壁厚度、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指标。

3. 对受试者甲、乙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等。

4. 对受试者甲、乙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观察下肢血管血流情况、血管狭窄程度等。

实验结果:一、血压测量结果:受试者甲: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受试者乙: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二、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 股动脉:受试者甲:血管壁厚度0.9mm,血管内径7.5mm,血流速度90cm/s受试者乙:血管壁厚度0.8mm,血管内径7.2mm,血流速度85cm/s2. 肱动脉:受试者甲:血管壁厚度0.7mm,血管内径6.5mm,血流速度95cm/s受试者乙:血管壁厚度0.6mm,血管内径6.0mm,血流速度90cm/s3. 桡动脉:受试者甲:血管壁厚度0.5mm,血管内径5.5mm,血流速度88cm/s受试者乙:血管壁厚度0.4mm,血管内径5.0mm,血流速度85cm/s三、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受试者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mm,无斑块受试者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mm,无斑块四、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受试者甲:下肢血管血流情况良好,无狭窄受试者乙:下肢血管血流情况良好,无狭窄实验结论:1. 受试者甲、乙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受试者甲、乙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血管壁厚度、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异常。

3. 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受试者甲、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无斑块。

实验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结构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
物质交换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通过血液循环,维持了体内水、电解质平 衡和酸碱平衡,确保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体温调节
免疫防御
通过血液循环,将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温 暖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有助于维持体 温的恒定。
实验结果展示
实验数据表格
表格中展示了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 、血压、心率等基本信息,以及实验 过程中采集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
图表展示
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如柱状 图、折线图等,便于直观地观察实验 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实验对象的 心血管活动差异,以及心血管活动与 神经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体液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机制 之一。血管紧张素Ⅱ能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肌收 缩力增强等效应,从而升高血压。
02 03
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肾上腺素能受体是介导儿茶酚胺类递质发挥效应的主要受 体之一。不同类型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血管活动的效应 不同,例如β受体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等效应;α受体兴奋时,可引起血管收缩等效应。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这些反应主 要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实现的。
神经调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与自 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0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观察血管的实验报告

观察血管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观察血管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管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组织,主要负责输送血液,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可以了解血管的生理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心、生理盐水、解剖刀、剪刀、镊子、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猪心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去除多余的脂肪和结缔组织。

2. 用解剖刀将猪心切成薄片,用剪刀将切片剪成约1cm×1cm大小的块状。

3. 将剪好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使切片保持湿润。

4. 用盖玻片覆盖在切片上,轻轻压平,使切片与盖玻片紧密贴合。

5.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血管的分布区域,再切换到高倍镜下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动脉:动脉管壁较厚,具有明显的三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中层为平滑肌,外层为结缔组织。

动脉管腔较小,血流速度较快,主要功能是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 静脉:静脉管壁较薄,具有两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外层为结缔组织。

静脉管腔较大,血流速度较慢,主要功能是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部分,管壁最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毛细血管管腔非常细小,血流速度极慢,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1)动脉管壁在低倍镜下呈环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具有收缩功能。

(2)静脉管壁在低倍镜下呈管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结缔组织丰富,具有支撑作用。

(3)毛细血管在低倍镜下呈网状结构,在高倍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紧密排列,有利于物质交换。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心血管疾病实验

心血管疾病实验
结晶; ③内膜底部和边缘可有肉芽组织增生,外周
可见少许泡沫细胞; ④中膜不一样程度萎缩。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53页
粥肿中大量泡沫细胞形成, 核小且圆, 胞体宽大, 呈泡沫状, 为单
心血管核疾病组实验 织细胞吞噬脂质形成。
第54页
粥肿中大量泡沫细胞形成, 核小且圆, 胞体宽大, 呈泡沫状, 为单
心血管核疾病组实验 织细胞吞噬脂质形成。
部分标本动脉内膜上斑块溃破形成粥样溃疡 或钙盐(灰白色)从容,此即粥样斑块期。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45页
不一样程度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46页
心血管疾病实验
脂纹期 fatty streak
第47页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48页
大动脉重度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合并溃疡形成及附壁血栓形成。
心血管疾病实验
心肌间风湿性肉芽肿, 即Aschoff 小体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17页
⒊风湿性心外膜炎 (rheumatic pericarditis)
心脏标本, 心包已剪开, 可见壁层与脏 层心包膜表面附有厚薄不一, 灰红色绒 毛状渗出物, 称“绒毛心”。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18页
心血管疾病实验
风湿性心外膜炎
第19页
低倍镜: 心瓣膜损伤,在心瓣膜上附有 一巨大赘生物,赘生物由一片伊红色 血小板和纤维素组成,其内含有大量 淡紫蓝色颗粒状细菌匝及深蓝色块状 钙化灶。
高倍镜: 赘生物底部心瓣膜内有大量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 浸润,并见肉芽组织增生。
心血管疾病实验
第25页
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心血管内科见习实验报告

心血管内科见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心血管内科见习实验,使学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情况,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实验对象实习医生、临床教师、患者五、实验内容1. 实验一: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1)病例分析:患者,男,55岁,主诉:头晕、头痛3个月,加重1周。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血压160/100mmHg,心率80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

(2)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血压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

(3)治疗原则: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首选口服药物,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此外,患者还需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

2. 实验二: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1)病例分析:患者,女,40岁,主诉:心悸、胸闷2小时。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查体:心率120次/分,心律不齐,血压11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

(2)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

(3)治疗原则:患者应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

同时,针对冠心病病史,患者还需进行冠心病相关治疗。

3. 实验三: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1)病例分析:患者,男,65岁,主诉:胸痛2小时,伴大汗淋漓。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100次/分,心电图示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2)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3)治疗原则:患者应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等。

4. 实验四: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1)病例分析:患者,女,75岁,主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1个月。

医学典型实验报告

医学典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心血管生理学实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二、实验目的:1. 观察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规律。

2. 掌握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 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

三、实验原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肌细胞产生兴奋的基础。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

去极化阶段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引起,复极化阶段主要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是心肌细胞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BL-41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微电极、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恒温浴槽、记录纸、计时器等3. 药品:台氏液、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五、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麻醉后,暴露心脏。

2. 将微电极插入心室肌细胞,通过BL-41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3. 观察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规律,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

4. 分别给予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药物,观察药物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呈双相曲线,去极化阶段呈上升支,复极化阶段呈下降支。

2. 去极化阶段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引起,复极化阶段主要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3. 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药物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如下:a. 氯化钾:降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延长复极化时间。

b. 氯化钠:提高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缩短复极化时间。

c. 氯化钙:提高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缩短复极化时间。

d. 氯化镁:降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延长复极化时间。

七、讨论: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肌细胞产生兴奋的基础,其产生机制与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密切相关。

2.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是心肌细胞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3. 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药物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提示心肌细胞兴奋性受离子通道的调控。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心血管活动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维持血液的循环和供应身体各个部分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增进我们对心血管系统的理解。

实验一: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身体活动,它对心血管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

为了研究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我们选取了10名健康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在实验室内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或骑自行车。

在运动前后,我们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他们的心率,并测量他们的血压。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后,实验对象的心率明显增加,同时血压也有所上升。

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需要增加供血量来满足需求,因此心率和血压会升高。

实验结论:运动能够通过增加心率和血压来调节心血管活动,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实验二:情绪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心血管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情绪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我们选取了20名实验对象,通过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来引发他们的情绪。

在观影前后,我们测量他们的心率和血压,并记录他们的情绪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观看悲伤的电影片段后,实验对象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悲伤情绪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和血压升高。

实验结论:情绪能够通过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来调节心血管活动。

负面情绪如悲伤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而积极的情绪则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实验三:饮食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饮食是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途径,它也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饮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心血管实验报告

心血管实验报告

心血管实验报告心血管实验报告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难题,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理和预防措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期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一:血压与运动的关系我们首先关注了血压与运动的关系。

为了验证运动对血压的影响,我们招募了一组健康志愿者,让他们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等,同时测量他们的血压。

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后,志愿者的血压普遍下降。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心脏收缩,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同时也增加了血管的弹性,降低了血管阻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血液在循环中更加顺畅,从而降低了血压。

实验二:饮食与心血管健康饮食对心血管健康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了不同饮食习惯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盐饮食引起体内钠离子浓度增加,进而导致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此外,高胆固醇饮食和高脂肪饮食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反,均衡饮食、富含蔬菜水果、低盐低脂饮食则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这些饮食习惯能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帮助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实验三: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

我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了心理压力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引起心脏负荷增加、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长期心理压力还会导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食、抽烟、酗酒等,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有助于心血管健康;高盐饮食、高胆固醇饮食和高脂肪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

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探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3. 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小白鼠)、麻醉药物、麻醉器械、心电图仪、血压计等;2. 实验方法:a. 麻醉小白鼠,使其处于无痛觉状态;b. 固定小白鼠并连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c. 测量小白鼠的血压;d. 改变小白鼠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e. 注射不同药物,观察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f.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结构和功能观察:a. 小白鼠的心脏位于胸腔中,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b.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形成心电图;c. 血液通过动脉和静脉流动,形成血液循环。

2. 环境条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a. 温度变化: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小白鼠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b. 光照变化:实验发现,当环境光照较强时,小白鼠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当环境光照较弱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3. 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a. 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实验注射肾上腺素,观察到小白鼠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b. 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实验注射乙酰胆碱,观察到小白鼠的心率和血压明显降低;c. 血管扩张剂:实验注射硝酸甘油,观察到小白鼠的血压明显降低。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对心血管活动产生影响,温度和光照的改变都会引起心率和血压的变化;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和血压降低;3. 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pcsk9临床实验

pcsk9临床实验

pcsk9临床实验在医学研究领域,临床实验是获取有效数据并评估治疗方法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PCSK9临床实验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领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的曙光。

PCSK9是一种酶,它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关。

高水平的LDL-C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而PCSK9通过调节LDL受体的降解来调控LDL-C的水平。

因此,抑制PCSK9的功能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随着对PCSK9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对其潜在药物的开发,临床实验成为评估这些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这些临床实验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I、II和III期。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些阶段的内容。

在I期临床实验中,研究者主要评估新药物对人体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一般会选择一小群健康志愿者,通过不同剂量的给药来观察体内的反应和潜在的副作用。

这个阶段的实验通常会在临床药理学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会通过监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和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参数。

一旦I期实验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II期临床实验就会展开。

这个阶段的实验主要针对患有特定疾病或病症的患者,以评估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者会将患者分成不同的治疗组,比较不同剂量或不同方案的药物治疗效果。

同时,也会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监测,以确保安全性。

最后,III期临床实验是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的实验规模通常较大,涉及多个研究中心和大量患者。

通过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新药物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或常规治疗,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同时,也会进一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长期安全性。

临床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评估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帮助完善治疗方案和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数据,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为药物的上市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5、心内科诊断性实验

5、心内科诊断性实验

第五节心血管疾病常用诊断性实验一、麦角新碱激发实验临床上用于冠状动脉痉挛的激发实验。

(一)试验方法1、试验前12h停用抗心绞痛药物。

2、冠状动脉造影:经导管向主动脉窦内注入麦角新碱0.025~0.05mg(稀释于生理盐水2ml),同时做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心绞痛症状,每分钟记录心电图共10次。

观察5~10分钟若没发生冠脉痉挛,再次追加0.025mg,直到发生痉挛为止(最大剂量0.05〜0.4mg)。

出现心绞痛或心电图改变时立即进行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1〜0.3mg/次,直到痉挛缓解。

使冠脉扩张后重复冠脉造影。

(二)结果判定1、用药5分钟内出现心绞痛或心电图缺血改变为阳性。

2、用药后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局部痉挛致官腔狭窄〉40%,同时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者为阳性。

3、造影见冠脉局灶性痉挛至狭窄>75%的者为阳性。

4、有以上其中一项者即为阳性。

(三)禁忌症有严重高血压、心衰、严重主动脉瓣疾患者,近期内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未能控制者。

二、三磷酸腺苷负荷试验腺苷有强烈扩张冠脉作用,在冠心病患者中只能扩张非缺血区的阻力血管,形成所谓的窃血现象,加重缺血区缺血。

本试验适用于不能做运动试验的可疑患者。

(一)试验方法试验前2天停用血管活性药物。

三磷酸腺苷10〜20mg溶于生理盐水4ml中,于5s内注射5mg,若无阳性反应可追加5mg,但两次静脉注射间隔需3min以上。

为保证试验准确,静脉注射药液量不得超过4ml。

若用量到20mg仍无阳性反应则为阴性。

(二)结果判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为阳性:1、典型心绞痛症状。

2、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三0.075mV或T波对称倒置。

3、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或原来压低变为抬高,或较原来抬高三0.1mV。

4、出现心律失常5、原来心电图异常,静注三磷酸腺苷后转为正常。

(三)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心肌梗死、休克、心力衰竭、病窦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哮喘、过敏等均应禁用。

试验中如出现胸痛不缓解可适当注射氨茶碱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RITA-3试验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of unstable Angina (RITA)-3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随机试验-32、AFFIRM First Antiarrhythmic Drug Substudy Investigators背景与目的:评价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AF的疗效。

方法与结果:AFFIRM试验随机比较了AF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的效果,该亚组研究选择其中节律控制患者(分别随机接受amiodarone, sotalol与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1年生存、维持窦律、无需其他复律并继续服药的比率。

主要结果如下:随机分组(人数)治疗成功率P值amiodarone与I类药物(222 )62% vs 23% <0.001amiodarone与sotalol (256 )60% vs 38% 0.002sotalol与I类药物(183 )34% vs 23% 0.488结论:Amiodarone用于AF维持窦律的1年结果优于sotalol或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3、NORDIL研究:全称:Nordic diltiazem study中文名:北欧地尔硫卓临床研究主要研究人员:Lennart Hansson教授背景与目的:评价抗高血压药物钙拮抗剂地尔硫卓与常规降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期效果方法与结果:方案设计:PROBEProspective(前瞻性)Randomized(随机)Open(开放)BlindedEndpoint(终点盲法评价)给药方法:1组(1)地尔硫卓;(2)地尔硫卓加ACEI;(3)地尔硫卓加ACEI加α-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4)与其它药物合用(除外其它钙拮抗剂)2组(1)β-受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2)β-受体阻滞剂加噻嗪类利尿剂;(3)β-受体阻滞剂加噻嗪类利尿剂加ACEI或α-受体阻滞剂;(4)与其它药物合用(除外其它钙拮抗剂)试验时间:1992,10-1999,10结论:1地尔硫卓作为抗高血压基础治疗药物对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具有与利尿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同样的预防效果2地尔硫卓减少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明显优于利尿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差异20%)3地尔硫卓与利尿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比较,对总死亡率的影响没有差别。

专家评价:1Lennart Hansson教授(前世界高血压学会主席):NORDIL研究证实:地尔硫卓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在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发生比心肌梗死的发生更为普遍,因此推广NORDIL研究结果可能更有意义。

地尔硫卓适于更广泛的高血压患者使用,包括合并糖尿病、心绞痛及患有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

2刘力生教授:长期以来,地尔硫卓广泛用于心绞痛的治疗,NORDIL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地尔硫卓在抗高血压长期治疗中的益处。

中国脑卒中的发生率居世界第4位,是目前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NORDIL研究对中国临床的意义更大。

4、ADOPT试验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试验the Atrial Dynamic Overdrive Pacing Trial背景与目的:评价动态心房超速抑制(DAO)对于有AF的SSS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单盲的多中心RCT,入选的是正在用药的一个月至少发作2次AF且伴有SSS 的患者,置入DDDR起搏器,随机分成DAO开放和DAO关闭,随访六月,主要终点为有症状的AF发作程度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DAO人数158 130有症状的AF发作程度 4.44% 3.19%(1月)(发作天数与随访天数百分比)2.63% 1.93%(3月)1.73% 1.37%(6月)P=0.005 手术并发症、死亡等均无差异结论:DAO起搏方式对于有AF的SSS患者能减少症状性AF发作。

1.CAPPP(卡托普利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对比试验)试验目的:比较卡托普利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时间:1999年例数:10895例结果:卡托普利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能够显著减少青/中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卡托普利组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2.Collins等荟萃分析(1990;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同安慰剂比较)试验目的:14个高血压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同安慰剂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随访时间:2-3年例数:37000结果:平均DBP血压减少程度:5-6mmHg脑卒中减少42%,P<0.0001CHD减少:14%P<0.01意义:控制舒张期血压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和CHD的发生3.INSIGHT试验(2000;硝苯地平同利尿剂的比较)试验目的:比较钙拮抗剂(拜新同)与利尿剂对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研究时间:1997年-2000.6例数:6321结果:长效硝苯地平(拜新同)与利尿剂比较同样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意义:该试验对以往钙拮抗剂使用的安全性作了解释和说明,同时强调拜新同单药降压效果较强,有效率为73%4、Physicians' Health Study 的一个子研究评价NSAIDS与阿司匹林的背景与目的:评价非选择性COX受体抑制剂(NSAIDS)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合用用于一级预防方法与结果:Physicians' Health Study是80年代一个评价阿司匹林用于MI的一级预防的一个试验,22 071 位男性内科医生参加,随防5年,现在作者利用这个试验的问卷调查关于使用NSAIDS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intermittent use of NSAIDS认为是一年中59天以下,而regular use是指60天以上主要结论:非选择性NSAIDS削弱阿司匹林对MI一级预防的作用(可能是竞争性对Cox1的抑制)EUROPA试验Efficacy of perindopril in 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among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andomised,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培哚普利对于降低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背景与目的:对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等一些高危患者,ACEI的作用已经证实,但对于相对低危且左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人是否ACEI有益尚无定论方法:13655位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表现的冠心病患者(需既往MI、既往血运重建或冠脉造影证实),随机分为使用培哚普利每天8mg和安慰剂,平均随访4.2年,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心搏骤停结果:培哚普利安慰剂(n=6110) (n=6108)死亡215 (3.5%) 249 (4.1%)非致死MI 295 (4.8%) 378 (6.2%)心搏骤停 6 (0.1%) 11 (0.2%)主要终点488 (8.0%) 603 (9.9%) RR20% (95%CI 9%-29%) P=0.0003结论:培哚普利能够减少无心衰的低危冠心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The European trial on reduction of cardiac events with perindopril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vestigators. Efficacy of perindopril in 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 (the EUROPA study). Lancet September 01, 2003. Available at:CHARM试验The 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 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HARM) trials坎地沙坦在心衰中应用的试验目的:研究ARB在心衰中的作用方法:一共研究了7601位心功能在NYHA II-IV级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坎地沙坦(最大用32mg每天)和安慰剂,随访至少2年,主要终点为各种原因的死亡率、心血管原因死亡、因心衰而住院这个试验共分成3个小试验1.CHARM Alternative trial CHARM替代试验要求患者LVEF在0.40以下,且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ACEI2. CHARM Added trial CHARM附加试验LVEF在0.40以下,正在使用ACEI3.CHARM Preserved trial CHARM储备试验观察LVEF在0.40以上的患者结果1.CHARM Alternative trial坎地沙坦(n=1013) (%) 安慰剂(n=1015) (%) 标化风险比(95%CI)P心血管原因死亡21.6 24.8 (0.80 (0.66-0.96),p=0.02)心衰住院率20.4 28.2 (0.61 (0.51-0.73) ,p<0.0001)2.CHARM Added trial坎地沙坦(n=1276) (%) 安慰剂(n=1272) (%) 标化风险比(95%CI)P心血管原因死亡23.7 27.3 (0.83 (0.71-0.97),p=0.021 )心衰住院率24.2 28.0 (0.83 (0.71-0.97), p=0.018)3.CHARM Preserved trial坎地沙坦(n=1514) (%) 安慰剂(n=1509) (%) 标化风险比(95%CI)P心血管原因死亡11.2 11.3 (0.95 (0.76-1.18),p=0.635)心衰住院率15.9 18.3 (0.84 (0.70-1.00),p= 0.047 )三个试验总的结果坎地沙坦(n=3803 (%) 安慰剂(n=3796) (%) 标化风险比(95%CI)P各种原因死亡率23.3 24.9 0.90 (0.82-0.99) p=0.032心血管死亡/心衰住院30.2 34.5 0.82 (0.75-0.88) p<0.0001心血管死亡18.2 20.3 0.87 (0.78-0.96) p=0.006心衰住院19.9 24.2 0.77 (0.70-0.84) p<0.0001结论:坎地沙坦能降低不能耐受ACEI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坎地沙坦在心衰患者使用ACEI的同时合用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坎地沙坦在LVEF在0.40以上的心衰患者能减少再住院率来源1. Granger CB, McMurray JJV, Yusuf S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tolerant to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the CHARM-Alternative trial. Lancet September 1, 2003. Available at: /extras/03art7418web.pdf.2. McMurray JJV, Ostergren J, Swedberg K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taking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the CHARM-Added trial. Lancet September 1, 2003. Available at:/extras/03art7417web.pdf.3. Yusuf S, Pfeffer M A, Swedberg K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 CHARM-Preserved trial. Lancet September 1, 2003. Available at:/extras/03art7419web.pdf.4. Pfeffer M A, Swedberg K Granger C B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CHARM-Overall Programme. Lancet September 1, 2003. Available at:/extras/03art7416web.pdf.1、标题: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1)试验英文缩写:(ALLHAT)(2)试验英文全称: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 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3)试验名称中译: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2、主要研究人员:ALLHAT Research Group and Barry R. Davis3、背景与目的:该研究比较了应用几类降压药物与利尿剂相比的心脏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4、试验方法与结果:ALLHAT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组织,在北美的623个中心,主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实施,共入选了42418例轻至中度老年(平均年龄67岁)并至少有一个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