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10月调研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常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2023.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部分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
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
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
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
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
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
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
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
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
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
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研究方法的“观念史”,是指从尽可能多的资料中追溯某一观念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对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视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
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观念的发生,探讨观念向范畴的沉淀过程,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需要利用各种文献、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
现代学科分类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古代研究,将中国传统学术撕裂为各种碎片。
观念史视野下的美学范畴研究,是以观念史之“针”,重新串联起这些碎片,从而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
以往对美学范畴的研究出于学科自律,对本学科之外的文献缺乏必要的关注。
其实,在文学艺术类文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
江南山水美的发现,导致晋宋以来山水文学的发达。
赏、丽、清、远等范畴的兴起,也与山水美的发现存在或隐或显的联系。
江南山水之美为何会在中古时期被发现,这与晋宋时期实施的侨寄法、占山格等政治制度有着内在联系。
晋宋之交的士人对江南山水的寻访、占据、开发活动,发展出对山水美的思考。
加之受到玄风的影响,他们的山水之赏,侧重于对山水之丽、清、远等的审美考量,从而推动这些范畴的审美生成。
文艺美学“怪”“奇”范畴的形成,除了追求新变的艺术规律使然,对之或包容或禁毁的文艺政策亦发挥着潜在影响。
唐代对怪奇文艺的包容政策,是唐代盛世心态的折射和反映;而唐代怪奇文艺则以雄奇怪伟的美学面貌,为颂扬唐代盛世奏出了至强音符。
清代对怪奇文艺的禁毁政策,反使怪奇文艺与官方意识形态进入角逐场,后者越是打击禁毁,越是凸显前者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又屡屡借助怪奇的美学面貌,批评反击后者。
诸如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式的动物绘画,呈现的正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探讨中国美学范畴的生成,不能忽视政治制度对之的潜在影响,推进范畴研究也有待于超越学科界限的会通视野。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试题高三语文2024.0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
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
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
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
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
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那么,报纸是什么呢?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
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
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
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合调研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
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
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
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
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
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
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
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
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例证。
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将“诗仙”李白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及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一众文人墨客在乱世里的辛酸无奈也得以客观真实地展现。
李白的自由不羁、洒脱恣意是真,但嗜酒如命、幼稚糊涂也是真;高适的沉稳谨慎、脚踏实地是真,但严肃冷峻、执拗固执也是真。
高适虽年少资质平庸,但他始终未曾放弃,直到晚年终于开始在仕途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正是因为影片塑造这些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打破了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
因此,观众看到的高适,更像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从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到中年时的失落愤懑,以及对于朋友李白时而尊敬仰望、时而恨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十分真实。
或许这些“成长型”英雄并不完美,但他们身上依然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将青春与激情融入对理想的表达中,构筑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人物的塑造之外,《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精良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剑的身影,还是他写出《将进酒》时,乘着仙鹤扶摇直上所看到的如梦似幻的景象,这些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颇具浪漫色彩的瑰丽想象被直观地呈现于荧幕之上,激荡得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致力于呈现大唐气象万千的风貌,让观众们多角度、沉浸式地同时体验到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
三维动画是影片的主要呈现形式,将人物和场景刻画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在此基础上,电影还别具匠心地将二维水墨场景穿插全片,在恢弘盛景之间,更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学轻柔写意又不失色彩的韵味。
多种形式结合,将一个个细节拼合成大唐的全景长卷,时代磅礴史诗感扑面而来。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创新与临床实践,中医学形成了内涵丰富、并具有自我更新与完善功能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在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阻击战,彰显了中医学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一、疗效指标体现医学理论的特点,与医学理论同频共振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支撑,同一医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理论基础也有变化。
除生物学特性的体现,治疗疾病“有效性”的定义与治疗疾病的理论之间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不论其他医学体系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些疗效指标,秉持该医学理论的医者都会以这个“疗效指标”为坐标来评价疾病治疗的效果,并据此给患者解释说明。
患者也会根据自身症状的改善和预后反馈医者,久之医患就达成了关于治疗手段和疗效预期的初步共识。
医者所关注的是施治后是否出现了该医学理论界定的预期疗效,以实际疗效与预期疗效的吻合度来判断治疗效果的优劣,并给出符合该医学“语言特点”的解释。
几千年来人们用经验证明,中医学辨证治疗疾病的疗效是客观的和毋庸置疑的,但中医学在治疗某具体病症状时是如何起效、其疗效特点又是什么,却需要医学界予以关注和揭示。
即要制定形成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能体现中医治病客观性疗效的指标体系。
当然,这个所谓的客观性也并非绝对,其受制于科技水平和大众认识。
从中医学的产生看,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临床实践,主要理论基础与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
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医学所具有的技术和文化双重属性,“道法自然”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历史上中医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关于临床疗效的专用话语体系,而是充满了明喻或隐喻。
受制于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时代的医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注疏和印证发挥同中有异,患者对临床疗效的预期也不尽相同。
2024届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上10月联合调研(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三数学答案 2023.1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4. DDCC 5—8. DCC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9. ABC 10.ACD 11.ACD 12.ABD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 240 14. 80 15.(13e −∞−−, 16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所以()112n a n =+−×,即21na n =− …………………………………………………5分()()2123191439922198n n n n n n +×−+−−=+=−+−.………………………………………10分2sin 26x π −……………………………………………………………………………3分 所以()f x 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4分则2,623A A πππ−==…………………………………………………………………………6分综上,ABC ∆12分20.(1)记“甲班在项目A 中获胜”为事件A ,则222223422221221264()()()()33333333381P A C C =××+×××+×××= 所以甲班在项目A 中获胜的概率为6481 ……………………………………………………4分 (2)记“甲班在项目B 中获胜”为事件B ,则32425341111()()()()2222P B C C =+×+×=,…………………………………………………7分 X 的可能取值为0,1,2,则17117(0)()()()812162P X P AB P A P B ====×= 64132(2)()()()81281P X P AB P A P B ====×= 1(1)1(0)(2)2P X P X P X ==−=−== 所以X 的分布列为 X0 1 2P 17162 12 3281 ………………………………………………………………………………………………10分17132209()012162281162E X =×+×+×= 所以甲班获胜的项目个数的数学期望为209162 ……………………………………………12分 21.(1)()f x 的定义域为(0,2121),()2a ax a f x ax x x+++′+∞=+=……………………1分 当0a 时,()0f x ′>,故()f x 在(0,)+∞单调递增;………………………………………2分 当1a − 时,()0f x ′<,故()f x 在(0,)+∞单调递减;……………………………………3分当10a −<<时,令()0f x ′=,解得x =则当x ∈时,()0f x ′>;)x ∈+∞时,()0f x ′<. 故()f x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5分 (2)不妨假设12x x ,而1a <−,由(1)知在(0,)+∞单调递减,从而1x ∀,2(0,)x ∈+∞,1212|()()|4||f x f x x x −−等价于1x ∀,2(0,)x ∈+∞,2211()4()4f x x f x x ++ ①………………………………………7分令()()4g x f x x =+,则1()24a g x ax x+′++ ①等价于()g x 在(0,)+∞单调递减,即1240a ax x +++ . 从而24121x a x −−+ 令241()21x h x x −−=+,则224(21)(1)'()(21)x x h x x −+=+ 当1(0,)2x ∈,'()0h x <,()h x 单调递减; 当1(,)2x ∈+∞,'()0h x >,()h x 单调递增;所以min 1()()22h x h ==− 故a 的取值范围为(−∞,2]−…………………………………………………………………12分22.(1)221691a b c a−= = ,24a =,23b =,22143y x ∴−= ……………………………………4分 (2)设直线:(1)l y k x =−,1122(,),(,)M x y N x y 联立22143(1)y x y k x −= =−,则2222(34)84120k x k x k −+−−= 2=144144k ∆−,2122834k x x k −+=−,212241234k x x k−−=− ……………………………………6分 设直线113:3(4)4y MA y x x −−=−−,223:3(4)4y NA y x x −−=−−令1x =,113334P y y x −=−−,223334Q y y x −=−−,则12123363()44P Q y y y y x x −−+=−+−− 121212121233(3)(4)(4)(3)44(4)(4)y y y x x y x x x x −−−−+−−+=−−−− 121212222222222(35)()8(3)=(4)(4)2(412)(35)(8)8(3)(34)7272==2(412)4(8)16(34)3636kx x k x x k x x k k k k k k k k k k k−++++−−−−−+−++−−=−−−−+−− 所以12123363()=044P Q y y y y x x −−+=−+−−,B 为PQ 的中点,所以||=1||PB QB …………………12分。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迎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迎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人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
自然科学通过理论进步和技术发明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融互促、互为支撑。
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呈现出学科分化细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趋势,越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
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转化和交换来实现,而这些领域必须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
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正如他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摘编自杜飞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材料二哲学是科学的源泉。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高三试卷语文-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试题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
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诗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体验,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又不尽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肤浅。
这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
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A(偷换主语。
“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的主语应该是“美学范畴研究”。
)2.(3分)D(原文中“与西方美学迥异,中国美学历来重视味觉体验”,并没有说“西方美学否定‘味’的精神性内涵”。
)3.(3分)B(“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体现个人的文学思想,属“人源”。
A、D项是“制源”;C项是“哲源”。
)4.(4分)①毛泽东当时作为党的领导者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倡导马列主义文风,体现了政治制度对文艺美学的潜在影响;②研究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可以超越学科界限探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生成。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用观念史重新串联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寻求对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②从制源、哲源、人源等多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追溯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发生;③用观念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现代美学范畴体现的美学精神,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这些诗句不是描写长江第一湾的。
)7.(3分)C(此句只是从长江流域到整个中华地区的空间角度写。
)8.(4分)①突出长江第一湾悠久的历史;②说明长江第一湾对创造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作用;③赋予了长江文化底蕴,强化其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④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抽象的文明具象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选材上,以长江第一湾为叙事主体,让它穿越时空,蜿蜒于中华大地,表达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丰厚思考;②主题上,通过描写万里长江的壮丽风光、历史情景歌颂中华文明的刚健之气与崇高之美;③风格上,运用雄浑壮丽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崇敬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
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
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
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
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
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
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
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
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4分)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
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
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
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
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
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
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
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
”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
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
我坚持不扰他。
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
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
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
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
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
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
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
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
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
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
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
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
”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
“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
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
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
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
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
你吃饭,我要回去了。
院部还要查房哩。
”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
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
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