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上课点名现象的博弈分析
浅谈高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
浅谈高校师生之间的博弈摘要:文章在探讨高校师生之间博弈关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具体分析了高校师生博弈存在的反对话危害,进一步提出构建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博弈关系,即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博弈关系。
关键字:高校师生关系、博弈、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简单点说就是师生关系,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高等学校师生之间的博弈,调查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最突出、最直接、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那么这种博弈关系的具体表现和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博弈关系的具体表现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上呈现“尊师爱生”的现象,但也存在着不少的不和谐的“音符”。
于是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 迫切要求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所以说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博弈”的味道,主要体现在迄今为止我们在传统或者现代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杂志报刊的广泛印制、各种教材的出售、网络的普及与发达等等,学生受教育学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只有学校这一个场所。
尤其进入到大学,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具备很完善,对知识的渴求不再局限于课本,也就要求老师不能再像中学的老师那样照本宣科。
其次高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格,身体和心理的成熟让该阶段的学生拥有了很强的主见,他们有权利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知识,也许老师们的人生经历与学习经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最后,也是最有趣的一点,也只有在高校才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使学生学习不努力、听课不认真,甚至一节课都不上,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继续留在学校继续升级。
以上这些情况表面上似乎是高校的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不再是中学时代那种被老师填鸭或赶鸭那种状态,但学生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任然需要接受高校老师的指导。
高校教学案例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博弈分析模式
个 问题 更 重 要 。” 利 用 这 一 教 学方 法 应 遵 循 的 规则 是 : 禁 止
种 发 明创 新 ,对 同一 个 问题 能 提 出 多项 不 同的 见 解 ,开 发 思
批评 ; 倡导独立思考 ; 勇 于 探索 研 究 ; 鼓励畅所欲言 ; 奖励 各
参与者对 搏弈者的行为通过某种契约进行约束 , 使 合作者不
维方式 , 提 高洞 察 能 力 ; 让 学 生 成 为课 堂 教 学 的主 人 , 使其 拥 有 自主选 择 和 参 与 的权 力 ; 鼓 励 学 生 对 不 同 意见 的问 题 向教 师 提 出质 疑 ,充 分 激 发 学生 的求 知 欲 ,让 学 生积 极 主 动 的参
予 到教 学 中来 。
方 式来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 。
非合作博弈论是 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主要 目地 。但是在教学案 例 的课堂上 ,非合作博弈论又是另一种情形,它是指师生之
点名博弈下的课堂管理研究-点名 博弈
点名博弈下的课堂管理研究:点名博弈摘要:本文将依据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09级两门课老师点名和学生出勤率状况的差异现象建立有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并探讨现象出现的缘由,通过模型的分析比较找到能够改善高校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方法,促进课堂管理效率的提高和高校教育的进展。
关键词:有限次重复博弈静态博弈课堂管理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如今的大学生好像有着这样的观点,假如你不逃课说明你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不懂得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因为有些课的确是没用的。
而很多大学生们就打着这样的幌子堂而皇之的逃课。
老师们当然也有应对的措施——成果,而出勤状况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衡量出勤状况的最好方法则是点名。
为了节约时间和幸免他人帮助的状况,点名的多种变形方式也随之出现,老师和学生间的博弈日益激烈。
这学期选修了两门同是关于国际贸易的课程,却发觉上课的出勤状况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状况。
虽然老师不同,但是却都是受人欢迎的老师,授课内容也与国际贸易有关,选课的人数也特别接近。
一位老师间或抽点名,而另一位老师则是几乎每节课都签到。
结果是一门课上课的学生很少,而另一门则坐满了整个教室。
这样的情形在大学里却是很普遍,利用点名机制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探讨。
1.文献综述在国内,用博弈的方法讨论高校学生出勤率问题刚刚兴起。
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究,利用博弈模型解释存在的缘由并且找出解决方法。
张忠德(20XX)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校方、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存在的缘由,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赵晓东(20XX)运用博弈论学问,建立老师和爱旷课的学生之间的课堂点名博弈模型,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了学生旷课的本质缘由。
最终仅从老师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实行策略性行动来改善老师在此博弈中的收益,从而削减旷课现象的发生。
沈智祥和陈晨(20XX)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逃课现象,分析说明逃课现象是经济行为人在课程市场信号传递强度及逃课本钱的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
大学课堂应不应该点名——立论稿
大学课堂应该点名谢谢主席,大家好!众所周知,大学课堂点名是大学常见的考勤手段。
在大学中,对求学求知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最重要的两点,一则学习知识技能,二则提高个人素质。
而对教学育人的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则是学习风气,二则是教学质量。
我方经过讨论研究,发现大学课堂点名,恰好有利于这四个方面。
因此,今天我方认为,大学课堂应该点名。
从学生方面而言,课堂点名能敦促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
我们知道,大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的讲授对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一直起着关键性作用。
然而,一些自律意识不够强的学生是一直存在的,常常因为惰性等原因不上课,这时课堂点名的考勤制度显然能帮助这部分学生尽量去上课,去听课,从而达到帮助其吸收知识的效果。
同时,大学课堂节奏快,管理却相对松弛,对学生的自觉性和适应力要求较高,课堂点名促使学生按时到勤,减少旷课现象,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也在倡导学生遵守纪律,规范自我,帮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培养诚实的品质,对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也是大有裨益。
从学校方面而言,课堂点名利于学校管理也利于学风建设。
课堂点名作为学校考勤制度的重要组成,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完善了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因而成为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同时,课堂考勤体现了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给了教师一个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倡导了一种严谨对待学习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学风,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漫无纪律的风气,从而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
还有一点,在现今大多数大学推行六年制上限的情况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并不需要挤占必要的课堂时间。
同时在如今相当人性化的考勤制度下,对于小部分自学能力非常强的同学,也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申请免听,考勤制度并不会阻碍他们的自主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课堂点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课堂点名普遍地客观存在,其必然性毋庸置疑。
大学课堂应该点名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不知何时起,各大高校刮起一阵上课点名热潮。
花样繁多的课堂点名引人发笑背后更带动了对其是否应继续推行的热议。
其判断标准就在于何者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学校的学风建设。
我方认为点名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大学学习有着正面影响。
理由有三:首先,点名有利于大学课堂质量的保证。
与高中相比,大学里课堂容量增加,教学进度大幅加快。
不比高中时,听老师反复地讲知识点,大学是一堂课就讲完一章,一学期就要读完几本厚厚的专业性强的教科书。
与此同时,大学课堂形式却变得宽松自由,再没有人逼着你学。
面对学习上双方面的反向巨大落差,点名有着调和课堂松紧程度,加快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其次,点名是维持课堂基本纪律的一种手段。
学习作为大学生的职责,大学生不得无故旷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实行课堂点到则是倡导学生遵守纪律规范行为,要求的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散漫无纪律的风气,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需要在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教学间平衡,点名多提供了一个老师和学生接触认识的途径,体现教师严谨教学并对教学负责的态度。
最后,对于自制力判断力正不断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点名能引导他们打好学业基础,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
毕竟是刚刚逃离高考高压,脱离父母老师的全日管束,更有身边的各色让你离开学习的诱惑如社团,学生会,爱情等等。
我们也有自制力打个盹,判断力捉急的时候,对是否能逃课应该逃课,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
而点名能督促我们惰性出现时尽量去上课,而不会在以后后悔浪费了学习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应该点名。
博弈中的老师点名
现在给出如右图所示的支付矩阵,博弈参与人为 老师和学生甲,他们各自的战略选择也不同,老师 的战略组合(S1)为点名(S11)和不点名(S12), 同
同 点名 不点名 学 逃 -4,3 4,4 甲 不逃 3,5 1,2
学甲的战略组合(S2)为逃课(S21)和不逃课(S22)。上面已经提到了混合战略纳什均 衡,是指参与人的混合战略是相对于其他参与人混合战略的不确定性,各博弈参 与人只能通过对对方的观察或者其它的渠道, 了解到对方的行为习惯和其它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加以理性的分析,然后推测出对方采取各种不同行动的概率,以这 些概率为参考选择自己行动的概率。在这里,可以假设老师点名的概率为 q,则 不点名的概率为 1-q,即学生甲推断老师将使用混合战略(q,1-q),这时他就可以根 据(q,1-q)来确定自己的混合战略,当然也要参考给出的支付矩阵。在这里有必要 补充说明一下,图中支付矩阵的数据只是为了便于问题的研究,容易得出结论, 并没有给出像“囚徒困境”一样的解释,意义可以自定。 对于老师采取的(q,1-q)混合战略,假设用未知数(r,1-r)表示学生甲对应的混合 战略,其中他选择逃课的概率为 r。如果老师的混合战略为(q,1-q),则同学甲选 择逃课的期望收益为-4q+4(1-q)=4-8q, 选择不逃课的期望收益为 3q+1(1-q)=2q+1。 从而 q>3/10 时,同学甲的最优反应为不逃课,即(r=0);当 q<3/10 时,同学甲 的最优反应为逃课,即(r=1);当 q=3/10 时,任何可行的 r 都是最优反应。类 似的,如果同学甲的预期混合战略为(r,1-r),则老师选择点名的预期收益为 3r +5(1-r)=5-2r, 选择不点名的预期收益为 4q+2(1-q)=2+2q。 从 而,当 r<3/4 时,老师的最优反应是点名,即(q=1);当 r>3/4 时,老师的最优反应是不点名,即(q=0);当 r=3/4 时, 任何可行的 q 都是最优反应。 以上分析反映到坐标中, 如右图。图中的交点 A,即老师的混合战略(q,1-q)=(3/10, 7/10)与同学甲的混合战略(r,1-r)=(3/4,1/4)就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也 就是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点名的概率小于 30%,就大可以逃课。这里我加入一下对 这一结果的主观理解,以便对老师的疑惑加以解释。老师点名的概率 30%以下, 就选择逃课这容易理解,因为逃课也不会被抓。为什么学生逃课率达 75%了,老 师反而不点名了,这主要是从老师的情感角度出发,如果一个班来上课的人数仅 仅为 25%,我觉得也就没有点名的必要了,一方面,点名只是对老师自身心理的 一种伤害,因为学生这么大规模的不去上课,必定反映出这个老师的魅力或者能 力有问题,点名也只是徒增伤感,另一方面,不用点名也已可以看出出勤率了, 多点也是无益。
上课占位问题的博弈分析
上课占位问题的博弈分析,匹配市场分析以及占座问题解决方案一.现象概述上课占位已成为了北京大学或是全国各类大学中一个愈演愈烈的现象,走进教室,桌子上被贴满了形形色色的类似于“晚6:40——8:30谢谢”的纸条,因此即使自己早早地去了教室,也常常不得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有时只有教室前列,有时发展到教室的70%之多,主要原因,大致是因为教室座位(或者学生心中的好位子)是稀缺资源,而且北大对自由旁听的鼓励又进一步加重了座位的稀缺,因而大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它。
占座现象便是由此产生的一个为自己获取稀缺资源的手段。
通过微信平台上的一个简单占座问卷,得出了一个数据,有72.3%的学生对占座现象表示厌恶,但是仅有23.4%的学生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不会选择上课占座,17%的学生表示一定情况下会撕去别人用来占座的贴条,45%的学生支持巡逻老师撕毁贴条。
既然占座现象如此令人讨厌,为何依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呢,在此,对这个现象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及解决方式的分析。
二.博弈论分析1.模型的建立占位问题是一个多人的博弈,但是为了分析的简便,在此简化为两人博弈,假设有一个好座位和一个坏座位。
假设每个好座位能带来的收益是6,而坏座位带来的收益是2。
假如两人都不占座,每个人去到教室有1/2的机会抢到好座,因而预期收益是4,假如提前占座,要付出额外成本1,但是能得到一个座位的全部收益,最终受益为5,而另外一人收益为2,假如两人都试图占,则都要付出1的时间成本,但是只有1/2的几率得到,因而预期收益为3。
在此模型下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如下的收益表(甲的收益,乙的收益):由此项表格中可以清晰看出,对于其中任意一个人而言,无论另外一人如何选择,选择占的收益都比不占要高.因此可以达到的纳什均衡是两个人都选择占位,每人得到3的收益,但显然这无法达到社会最优.因为,如果两人都不占位,每个人的收益都是4,大于3.这类似于囚徒困境,为了达到社会最优,应当想出一些相应对策来,尽可能使占座情况减少.2.解决方式的思考1.由巡逻老师撕毁占座贴条.由于巡逻老师数量有限,不可能做到100%的撕毁贴条,假设,贴条被撕去的概率为a,此时的收益计算方式如下。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高校教师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文档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高校教师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高等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教师质量是决定高校质量和声誉的最重要因素。
[1]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速,高等学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采取各具特色的激励机制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
由于高等学校本身及其人力资源情况的特殊性,高校与高校教师群体、高校与高校教师个体以及教师个体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利益冲突。
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仅对高校管理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声誉。
通过对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行为分析,探究高校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博弈机制,促进高校合理分配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行为的审视和博弈的内涵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技进步的参与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古今中外对教师行为非常关注。
在古代中国,教师行为集中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限制,教师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领域,“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只是业余爱好。
在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的开放,探究未知世界成为多数教师的兴趣所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科研压力。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教师行为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政府、社会、.学生和高校本身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现实生活中,科研给高校教师带来越来越大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和非物质利益。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科技领域跟随者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变本加厉,社会对创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是高校管理层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基于博弈论视角,就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分析。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逃课中的博弈生活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不遗余力地争取高分。
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这是人们痴迷于各种对抗性游戏或赌局最根本的原因。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
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
大学生活中也有一盘盘错综复杂的棋局。
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怀着各自的理想与追求汇集到一起,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自己渐渐走进社会的旅程。
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必须独自面对的成长历程,还有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一个个博弈的过程。
大学生活中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与自己博弈,无处不在的竞争是与对手的博弈。
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们都与“博弈”短兵相接。
衣食住行之间,游戏人生的我们就在博弈。
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
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逃课,都已经成了大学生里很时髦的一种行为!而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是非评说,大学师生也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这里我们就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一下逃课的现象。
逃课,愈演愈烈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今天,理应洋溢着浓厚的学习、科研气氛的大学校园中,却出现逃课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
“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作出的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
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选修课达60%。
基于复制动态博弈的大学生上课选座位博弈分析
基于复制动态博弈的大学生上课选座位博弈分析作者:赵文强蒋菡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15期Gam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ecting Seats in Class Based on Replicator Dynamic Game摘要:运用大规模有限理性群体复制动态博弈模型,结合了大学生在上课时坐在教室前排和坐在教室后排时的收益情况,分析了大学生上课选座位的动态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在教室座位有空缺的条件下,大学生会倾向于坐在教室后排而不是教室前排,最终全部坐在后排导致前排无人坐,即使少数学生偏离了该稳定状态,复制动态最终依然会收敛于上述稳定状态。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large-scale finite rational group copy dynamic game model,combined with the income of college students sitting in the front row of the classroom and sitting in the back row of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 class,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eat se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re are vacancies in the classroom,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sit in the back row of the classroom rather than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Eventually all sitting in the back row leads to no one sitting in the front row, even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the steady state, dynamic replication will still converge to the final steady state.关键词:有限理性;复制动态博弈;选座位;稳定状态Key words: bounded rationality;replicator dynamic game;seat selection;steady state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5-0014-030 引言大学教室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代课老师在讲台上激情蓬勃地讲课,但学生却尽可能地远离老师的视线,例如,教室里一共有八排座位,座位的数量大于来上课的学生数量,上课时学生坐满了后六排座位,最前面的两排却没人坐,尤其是最后一排的座位“一票难求”,抢不到后排座位的学生,才会无奈的坐在靠前一些的座位。
大学课堂不要点名
大学课堂不要点名大学课堂到底该不该点名?首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传统教育下老师要求学生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旷课,当然应该通过点名来强制学生按时上课,既然出现这种问题,肯定是点名这种行为有他的不科学之处,才会被一些人拿出来不不应该通过点名来要求学生来上课。
大学教育已经不是像初中高中那样,让老师看着大家学习。
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学习,有些课程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对于是文科出身的同学来说已经学的很精通,不见得你去上课就思想道德高,没去听课的就思想道德低。
反而,很多强制学生去上这类课,虽然学生签到,但是不怎么听,要知道,人力资源属于个人私产,要是他不想学习了,怎样强制都是无效的。
所以说真的没有必要为了这种课来以点名方式要求学生到教室上课。
为什么不要点名:1、大学班级人数多,每天点名浪费很多珍贵的时间。
2、通过点名来强制学生按时上课,让那些渴望民主自由的大学生特别抵制,本来还喜欢的课老师每次都点名,反而厌烦老师的课。
3、通过点名来要求学生上自己课的老师一定不是优秀的老师,真正优秀的老师上的课,每堂课都会爆满甚至还有很多非本课的同学来听。
4、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已成年,知道该则么去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些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必要的,这时,我们可能想到要去学学其它的一些东西来拓宽我们的视野,或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了上课点名的制度,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选择上课。
从资源用途最高一项原则来说,我们就浪费了资源,我们的价值取向就发生了扭曲,让资源得不到最有效配置。
5、许多老师希望通过上课点名来维持上课人数,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且在这种点名制度的保护下,老师们便不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所存在的缺点,那么就导致老师不思进取,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改进自己上课的质量,如此长期下去,老师与老师之间就很难在教学质量方面良性竞争,而转向了在点名方面的竞争。
高校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委托代理博弈分析
高校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委托代理博弈分析
双向委托代理博弈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互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向对方提供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披露信息所带来的风险。
在这种代理博弈中,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是互相合作实现教学目标,并在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实现学术提高的目标,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声誉。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合理的披露信息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利益。
在双向委托代理博弈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主要的难点。
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即使教师提供的信息非常详细和准确,学生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而学生通常很难披露自己的全部信息,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某些信息会对自己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可能不愿透露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相互合作建立信任关系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提供准确和详细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披露自己的信息,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他们。
此外,教师和学生的策略选择也会影响双向委托代理博弈的结果。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如考试、作业和课堂出勤等,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而学生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参与程度。
总之,双向委托代理博弈是高校教育中常见的情况,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建立信任关系,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隐私。
不同老师上课点名规则
不同老师上课点名规则
1.有些老师会使用学生名单进行点名,按照学生名单的顺序逐一点名;
2. 有些老师会随机点名,通过随机抽取学生名字的方式进行点名。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但也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紧张和不安;
3. 有些老师会根据学生座位进行点名,逐一询问每个座位上的学生是否出席。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老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但也可能会导致学生间相互帮助造成的出勤问题;
4. 有些老师会使用点名策略来奖励学生,例如通过点名来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5. 不同老师的点名规则可能会根据具体课程、学科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所不同,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配合老师的点名方式。
- 1 -。
课堂点名的博弈分析
【摘要】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日常管理中的一大“令人头痛”的痼疾。
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旷课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导致旷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诱因,解决的对策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讨论“逃课”行为的制度约束机制——课堂点名,因为“点名”制度是衡量旷课的量化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教师;点名一、“点名”是对付的“逃课”的必修课钱钟书在《围城》里对方红渐在三吕大学教书时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情形有段精彩描写:红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们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
这才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你们要听就来听,我可不在乎!”他企羡之余,不免模仿……大概第二星期,他发现五十多学生里有七、八个缺席,这些空座位像一嘴牙齿忽然掉了几枚,留下的空穴,看了心里不舒服……他想以后非点名不可,找这样下去,只剩下有脚而跑不了的椅子和桌子听课了。
一般而言,大学里的成绩分两项,即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而考勤记录又是平时成绩的直接依据。
这考勤制度就成为教师保证其课程上座率的法宝,经常出其不意地拿出点名册这颗“重磅炸弹”扔一下。
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声明:凡是点名三次不到者,取消其期末考试的资格,本学科重修。
而重修是大学生的“瘟神”,所以“一点就灵”。
校园魔鬼词典是这样解释“点名”的:学生忍受乏善可陈的老师聒噪的重要原因。
教师点名的可选择集合有多种,有的老师随机点名,包括课堂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和不定期的点名;有的老师不厌其烦,每堂课都要抽出5分钟点名。
还有的老师关注对学期最后一堂课或者第一节课的到课情况,这样的老师大多出于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顺便“认识”一下学生和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考虑。
“点名”必然涉及另外一个话题——“逃课”,因为只有学生“缺席”的存在,老师才有“点名”的必要。
如今,从重点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都普遍遭遇着“逃课” 的管理危机。
据统计,约有65%的大学生有逃课史,5%的大学生经常逃课;大学里的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0%以上。
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点名的看法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点名的看法分析李小琴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摘要:由于大学生的厌学情况逐年增加,缺课情况严重,老师或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纵容此现象的比比皆是。
因此,为解决学生逃课严重的问题,各高校出台了各种点名、签到等方法,希望能够改善学风。
在此,我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针对大学生对教师点名看法的分析研究。
其中,我一共调查了520名大学生,他们有来自重庆各高校的,有来自湖南、山西、海南、四川等外省高校的,其中男女生各260人,分布的专业也大致文理科各占一半。
最后通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点名,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监督学生的作用,但也有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学生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出勤情况与点名有一定的联系;学校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点名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服务学校,服务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教师点名;看法;分析大学和中小学课堂的不同点有很多,比如大学的教室不确定,老师会教很多班级,一个人班的人数从30到200不等,因此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就是一大问题。
因此各高校就出台了各种点名方法比如:座位点名法,个人签到法,全班点名法,个别抽点法,照相法,传号速点法,定位空缺点名法,随意点名法等等。
而今天,我想通过大学生的角度把点名的方法细化为两类:显性点名法和隐性点名法。
我认为,点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监督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当代的大学生又会怎样看待教师点名策略的呢1.显性点名法和隐性点名法的内涵及其分类所谓显性点名法是指给学生提前有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点名习惯和教师在上节课的提示知道教师是否点名。
然而,隐性点名法则是指突然的没有预示性的点名。
显性点名法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情况:教师每天习惯性课前点一次名,教师每次上课前到下课最后几分钟各点一次名,教师会提前告诉学生下次课点名等。
隐性点名法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课堂上抽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次性按学号抽查,课堂中途时教师以检查学生笔记为由核对班级日志的人数出勤人数,班里临时组织小组讨论从而观察所缺人数,以不定的学号起点抽点学号等。
课堂点名的博弈分析
点名和旷课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难题,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偶尔也会产生旷课的心理倾向,旷课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观察・2008年12月3.啤酒实验的后续讨论和考核在实验基本步骤结束后,需要组织参与实验的同学进行后续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解决的方法。
讨论过程中,可以要求实验结果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实验小组简述实验过程,也可以组织在实验中不直接进行沟通的零售商与批发商,批发商与生产商直接交流意见,对引起变异放大的关键实验环节进行“复盘”。
通过后续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短缺博弈”,即当需求大于供应量时,供货方往往是按照用户的订货量比例分配现有的库存供应量,用户就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故意地夸大其订货需求,当需求降温时,订货又突然消失。
针对短缺博弈的产生过程和解决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中自身的具体经验提出相关的分析和观点。
学生在实验后续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完成实验报告后,就可以对实验成绩进行评定。
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实验流程填写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实验表格,表格的填写情况占总成绩的40%。
第二,实验操作步骤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其实验报告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表现占总成绩的20%。
第三,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经历撰写实验报告,在回顾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对实验的现实意义进行说明,实验总结报告占总成绩的40%。
这样的评定方式比以前光凭实验报告给学生打分更具科学性,它既考核了学生的基本功底,同时也考查了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结语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连续三学期在五个班级中进行了啤酒实验教学,实验课程生动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供应链系统及其运营过程的感性认识,也改善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老师防翘课出狠招:一节课点两次名
⼤学⽼师防翘课出"狠招":⼀节课点两次名
昨悉,为把学⽣留在课堂,中南民族⼤学吴海伦⽼师采取了课前课后两次点名的“狠招”,令不少⼤学⽣猝不及防。
⾼校为遏制逃课,⼀般采取课前点名制度,并将考勤纳⼊平时成绩,但学⽣们的应对措施也是花样百出:点名后再从后门跑掉、让同学代答,或者等同学短信通知再赶过来。
为了应对“逃课⽅略”,中南民⼤《旅游⽂化与审美》吴海伦⽼师想出了⼀个招:上课前点⼀次名,下课时再点⼀次名。
他说:“我不喜欢上课点名这种制度,但是既然学⽣选了这门课,就应该来上课,这不仅是对任课⽼师的尊重,也是为了让学⽣学到相应的知识,⽽不只是为了学分。
”
吴海伦的这⼀狠招让⼀些学⽣“中了招”,该校⽂传学院新闻专业09级学⽣⼩智说,有次上课,第⼀次点名后,她有事离开,后来突然收到同学短信,说吴⽼师再次点名,这让她感到很突然,想赶回去已“回天乏⼒”。
尽管⼤部分同学对此做法表⽰理解,但也有少数⼤学⽣认为,点名太频繁逼得太紧,不太近⼈情。
如何看待课堂点名制
在微薄看到这样的言论:“大学听课点名制是对学生的不信任。
作为知识消费者,学生有权利选择听哪门课,不听哪门课。
专业课也不例外。
如果一门课不能与时俱进,开得很糟糕,没必要听,学生完全可以用脚抗议!以制度方式来维护所谓课堂秩序是教师的悲剧,也是学校的悲剧。
点名本身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
”我当时的反应就是完了,我就是个悲剧,因为我就是课堂点名的实践者,于是我就在思考,我为什么要去点名?首先,大学听课点名制仅仅是出自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了,首先点名制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如果有孩子说上不上课是我的自由,这是对自由的亵渎,是自我逃避责任的表现。
一门课程的考核标准本身为何要囊括课堂的表现,就是因为课堂的互动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如果每次课都仅仅一个孩子上课,那其实剥夺的是这个孩子课堂互动的权利,这种权利谁来赋予,老师必须充分保证。
每个人都仅仅想到自己有权利,却往往也容易剥夺他人课堂的其他权利。
其次,大学听课点名制是帮助孩子们学会慎重对待选择的权利,同时必须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
必修课或者专业课我暂且不说,就拿选修课而言,很多孩子非常轻率地对待他的选择,甚至选择本身就带有非常错误的态度和想法,如仅仅是获取高分,仅仅是想打酱油,哪门课程容易得高分就往哪门课程冲,对于这样的态度和想法,课堂点名是让他明白这个社会需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一个完全不是以求知欲为基础的选择又有什么资格说你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呢?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人开始高谈阔论说自由,这未免过于轻浮了。
再次,在我的上课生涯中,跟我请假最多的不是因为他去学习,而是告诉我他要搞活动,要彩排。
活动和彩排可以大当其道地作为请假理由,试问作为老师的你会如何抉择?每个人都有惰性,当狂风暴雨来临之时,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寻找各种请假理由来允许自己堕落,每个找寻理由请假的人都是把控力非常薄弱之人,课堂点名就是要不给予他们懒惰任何理由,与其在宿舍中看似潇洒安逸空虚地度过,倒不如坚持上课,和老师他人互动,吸取智慧食粮。
学校教师点名制度
学校教师点名制度近年来,学校教师点名制度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点名制度有助于管理学生,促进纪律,培养学生责任心。
然而,也有人认为点名制度过于繁琐、浪费时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点名制度的利与弊,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点名制度的益处点名制度的拥护者认为,点名制度有助于学生的纪律意识培养。
通过点名,学生会养成自觉坐好、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提高课堂纪律。
此外,点名还能追踪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时发现旷课、迟到等问题,进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二、点名制度的局限性然而,点名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点名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其次,点名制度放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些学生善于应对点名,而有些学生会因为紧张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此外,有些学生可能会违反课堂纪律,刻意回避点名,影响教学秩序。
三、点名制度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点名制度可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发展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在传统的点名制度下,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他们可能只关注点名的内容,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减弱。
这违背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改进点名制度的设想为了解决点名制度带来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可以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不事先公布点名顺序,减少学生焦虑感。
同时,可以适量减少点名次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堂互动和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点名,让学生各自负责自己出勤情况的记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五、个案研究:某中学的点名制度改革某中学为了提高点名制度的效果,实施了一项创新措施。
该校改为采用互动点名的方式:教师将问题投射到屏幕上,通过互动回答的方式来点名。
这样一来,不仅点名效率更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校发现互动点名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老师上课点名现象的博弈分析
摘要:大学老师上课点名是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常见的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给定不同的假设条件,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构造出不同的模型,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模型、博弈行为、博弈分析
在大学教育中,老师点名被普遍当作是保证学生出勤率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
分析老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决策主体如何对点名做出反应并判断二者在不同决策下获得的支付(收益),对于改进点名的效率,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弈模型原理概述
本文使用的模型主要应用以下博弈论原理:
(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同时决策,且所有博弈方对博弈中的各种情况下的策略及其得益都完全了解。
“完全信息”指的是每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包括战略空间、.支付函数等)有完全的了解,“‘静态”指的是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且只选择一次。
“同时行动”在这里是一个信息概念而非日历上的时间概念:只要每个参与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我们就说他们在同时行动。
(二)纳什均衡
在博弈G=﹛S1,…,S n:μ1,…,μn﹜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各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论组合(s1*,…,s n*)中,任一博弈方i的策略s i*,都是对其余博弈方策略的组合(s1*,…s i-1*,s i+1*,…,s n*)的最佳对策,也即μi(s1*,…s i-1*,s i*,s i+1*,…,s n*)≥μi(s1*,…s i-1*,s ij*,s i+1*,…,s n*)对任意s ij∈S i都成立,则称(s1*,…,s n*)为G的一个纳什均衡。
(三)混合战略
混合战略是指博弈的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去选择某种战略。
这类博弈虽然在一次操作中有输有赢,但将这个博弈多次重复进行,可以研究各个战略应赋予多大的概率,能获得最大的期望(平均)收益。
(四)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dynamic game)是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
(五)谢林点
指博弈论中人们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的选择倾向,做出这一选择可能因为它看起来自然、特别、或者与选择者有关。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于1960年在《冲突的策略》一书中提出的。
(六)风险上策均衡
如果所有博弈方在预计其他博弈方采用各种策略的概率相同时,某一策略给他带来的期望得益最大,各博弈方都偏爱这样的策略的策略组合,就称之为风险上策均衡。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假设某老师在课上一定会点名,不到的同学会扣掉平时成绩相应的分数。
将他课上的所有学生简化为学生A和学生B。
两位学生可以选择到课和不到(逃课),并且假设两位学生都不喜欢该老师的课,即学生们认为到课收益为0(下同)。
他们的收益矩阵如下:
其中表中第一个数字为学生A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学生B的收益。
显然,这是一个有限博弈。
学生A是否到教室上课并不影响B的收益。
该模型属于一个完全信息静态模型,其中纳什均衡策略是两人都选择去上课,相应支付为(0,0)。
但是,如果考虑更为复杂的实际情况,该模型并不具备一般性。
从老师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很多,点名会占用老师上课的大量时间,老师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点名,因此,老师点名永远是一个随机概率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老师点名的原则是:上课时感到到教室学生很多就不点名;很少或者感到很少时才会点名。
也就是说,在实际情况中老师多数时候都是博弈的参与者。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做出是否去上课决定之前往往会先看同宿舍其他同学是否会去上课,这种现象在面对冬季早上第一节需要早起的课和宿舍多数同学都不感兴趣的课程时表现尤其明显。
即学生并不是完全理性地做出决策,而是表现出一种“羊群效应”。
为使模型更加贴近真实情况,本文进一步构建模型来进行分析。
基于从老师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构建一个老师与同学博弈的混合战略模型。
在下表中,学生可选的策略是到课还是不到,老师可选的策略是点名还是不点名。
其中收益的赋值原则基于以下考虑:如果老师点名时抓到不到的学生,老师认为点名达到了目的,故收益为正;如果老师点名时学生到课,由于占用了教学时间,老师的收益为负。
学生在不点名不到时收益为正是因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认为不去上课的时间可以用来去做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故收益为正(下同);由于老师并不是每节课都点名,故每次点名不到的同学被扣掉的分数要大于上一个模型(下同)。
下表中第一个数字是老师的收益,第二个数字是学生的收益。
上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怎样确定老师的点名概率和学生的到课概率。
设老师点名的概率为a,则不点名的概率为1-a;学生到课的概率为y,则不到课的概率为1-y。
老师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 t =a[-2y+2(1-y)]+(1-a)[0y-2(1-y)]=a(4-6y)
学生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 s =y[0a+0(1-a)]+(1-y)[-4a+2(1-a)]=-6a+2+6ay-2y
由老师期望效用最优化一阶条件,可知y=2/3;由学生期望效用最优化一阶条件,a=1/3。
即在上述模型条件下,老师点名的概率为三分之一,学生到课的概率为三分之二。
基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博弈树来继续分析。
假设某日早上第一节有课,宿舍内只有学生甲和学生乙,其中学生乙习惯于观察学生甲是否翘课的决定来作出自己的选择。
两位学生从决策中获得的收益如下图所示:
学生乙还可能不依赖学生甲的选择作出自己的决定,即学生乙可能会根据老师点名的习惯自行判断是否该去上课,也就是说老师上课点名博弈中可能存在谢林点。
以上博弈都是从老师与学生双方在博弈中获得的收益角度进行分析的。
事实上,点名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学风督导或者学监点名。
尽管高校管理者认为这种点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能够很好地评估各班级的学风状况,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学长学姐了解到进行这种点名的大致时间。
在此情况下,即使从学生角度来看逃课能获得再大的收益(比如陪女朋友逛街、看喜欢的篮球赛等),学生们仍然会选择去上课。
因为一旦被学风督导或者学监抓到无故翘课,很可能要付出被通报批评甚至更大的代价。
显然,去上课才是理性的选择,这变为风险上策均衡。
三、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的模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逼近真实情况,对大学老师上课点名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师生博弈进行了分析。
按照张维迎的定义,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
博弈是一种理性行为,博弈双方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博弈的最终结果是谋求最佳行动或策略。
单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学生逃课符合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
老师上课点名更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到课学习的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逃课问题,老师必须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提高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紧密度,增加课堂互动,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课。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点名(p) 不点名(1-p)
甲
到课
乙
到课 不到 不到 乙 到课
不到
甲
不到 乙 乙 到课 到课 不到 到课 不到 (0,0) (0,-4) (-4,0) (-4,-4)
(0,0) (0,2) (2,0) (2,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3][美]罗杰A.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