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址的当代性思考——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保护和更新为例

合集下载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作者:冯伟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10期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

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

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

“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浅析打造二十四道拐抗战主题园的价值

浅析打造二十四道拐抗战主题园的价值

浅析晴隆县打造二十四道拐抗战遗产主题园的价值(龙刚)(2009031317)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晴隆制定了“旅游兴县”的方针,与民营煤矿企业万阔集团达成议协,投资3.2亿元,恢复重二十四道拐抗战遗产主题园(包括二战抗战纪念馆和安南古城风情街)希望能打响晴隆旅游的品牌。

本文通过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等专业研究,分析二十四道拐抗战遗产主题园将带给晴隆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探索晴隆社会经济文化将会产生的变化,也根据晴隆的旅游发展实际提出一些建议,揭示晴隆将旅游业春天来临时应该如何整合自身的资源,完成旅游业对晴隆经济的拯救。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抗战遗产主题园; 规划; 影响Analysis of Qinglong County, make 24 road turn the war valueof heritage theme park(GangLong)(2009031317)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department,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Duyun 558000【Abstract】Has a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of Qinglong developed a "tourism County" approach, and private coal mine enterprise and broad-reach CPA group, investment of 320 million Yuan, recovery to turn 24 war heritage theme park (including World War II War Memorial and the old town of Annan style street) hopes to battle of Qinglong tourism brand.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in this article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alysis of 24 road turn the war heritage theme park, Qing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mpact of, and exploration of Qinglong will follow from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Qinglong real made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revealing the Qinglong tourism should how to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its own when the spring comes, complete tourism in Qinglong economic rescue.Keywords: 24 turn the war heritage theme park; Planning; Effects1.引言:随着旅游活动的日益地方化与国际化,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逐步增强。

晴隆24道拐

晴隆24道拐
1、减弯改线,将原设计修成的24拐, 减弯改线,将原设计修成的24拐 24 减改为21 21拐 减改为21拐。 2、砌石垒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 砌石垒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 3、横跨山泉流出的大水沟。 横跨山泉流出的大水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拓宽弯道、压实路面。 拓宽弯道、压实路面。
史迪威更加看重“ 史迪威更加看重“修筑一条公 路”作为主干线以维系援华物 资畅通的作用,并为此精心筹 资畅通的作用, 划并全力推行“反攻加筑路” 划并全力推行“反攻加筑路” 的双重战略行动。1942年12月 的双重战略行动。1942年12月 10日 10日,史迪威下令从印度利多 破土修路。 破土修路。
“24道拐” “24道拐”的照片最初问 道拐 是在60 60多年前舒宗桥编著 世,是在60多年前舒宗桥编著 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书中,其说明文字写作“ 书中,其说明文字写作“中国 境内史迪威公路之二十四道 拐”。
许多学者认为它 应在滇缅公路上
晴 隆 二 十 四 道 拐
南线
八莫 腾冲
畹町 龙陵 大理 遵义 重庆 保山
利多
密支那
北线
沾益 晴隆
昆明 安顺
楚雄 贵阳
1935年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剿长征 红军之势, 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 贵阳, 贵阳,得知绅商因滇黔不通公路 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 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消 除割据目的出发, 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做 号召, 号召,决定由中央主要出资修通 两省公路。 两省公路。
如果说60年前全人类战胜德日纳粹 如果说60年前全人类战胜德日纳粹 60 法西斯的历史进程, 法西斯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是由英 美加中等盟国联军成功登陆诺曼 底,从而迈出了日后攻克柏林的胜 利脚步;那么, 利脚步;那么,中美英印盟邦在缅 北丛林反攻夺路,实施打开“ 北丛林反攻夺路,实施打开“通向 东京之路”的军工战略, 东京之路”的军工战略,则应该被 视为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步。 视为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步。

贵州晴隆24拐

贵州晴隆24拐

贵州晴隆“24道拐”——滇缅公路上的历史记忆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上,都可以看到一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作者:刘珍彭建兵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5期摘要: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相互联系,在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实现其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晴隆“二十四道拐” 历史文化遗产应用价值“二十四道拐”是一条抗战公路,位于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二十四道拐”拥有6张国家级名片: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2015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教育部等14部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2月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10月获批国家4A级景区。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其文化遗产的分量非常之重[1]。

由此可见,“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

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策略1.良好的文物保护措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从而为它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的存在,得益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

在此背景下,实施良好的文物保护措施,无疑为其标志性面貌的存在准备了条件。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目前仍担当一定的交通运输任务,老旧的砂石路的本来面貌肯定要维护,但路面坑洼,加上排水设施缺乏,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存在,因此,对“二十四道拐”的保护比对它的开发更重要。

要注意对来往交通车辆的限流,以逐步减少由于交通运输作用发挥而造成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形破坏。

可以建设完善的公路排水设施,依坡就势对公路沿线坡面栽树种花予以加固,提高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避免自然作用对公路的损坏。

“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贵州站

“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贵州站

“寻找历史记忆缅怀抗战英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贵州站观后感半个多世纪了,巍巍中华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那段荡气回肠的抗争史再一次扣开我们记忆的闸门。

今天随人民网“寻找历史记忆缅怀抗战英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采访团走进贵州:在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纪念碑前,缅怀“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抗日先辈,现场参观先辈们抗战的照片和资料。

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楦向采访团讲述了70年前她父亲及其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历史故事。

采访团走进黔西南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晴普林场美军加油站、安南古城等,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幸存者,探访抗战遗址,走进校园上生动抗战党史课等形式,全面再现贵州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史。

梅明社工日记:9月14日14点采访团在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纪念碑前,缅怀“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抗日先辈,现场参观先辈们抗战的照片和资料。

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楦向采访团讲述了70年前她父亲及其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历史故事。

1939年初至1945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扎在贵阳市图云关,包括30余名外国医生及友人在内,3000余名中外医护人员共完成手术近20万台,医治军民上百万人。

9月15日来到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援华美军和侵华日军在“24道拐”这一咽喉之地的故事:“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

始建于1935年,1936竣工通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晴隆“24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额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24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二十四道拐’是晴隆的一个名片,也是贵州、甚至中国递给世界的名片。

”“亲身坐车体验一遍“二十四道拐”的险要,才感受到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给抗战前方确保充足的物资,以前的先辈真的不容易。

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二十四道拐观后感二十四道拐是位于四川省西部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也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亲身去观赏了这条著名的山路,心生感叹,于是产生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二十四道拐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

这条山路是如此的险峻而又绝美,仿佛一条玉带镶嵌在蜿蜒的山脉之间。

当我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山路时,只见一串串弯曲的山道向前延伸,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山的颜色由深蓝渐变成淡蓝,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景色和感受。

远处的山峰如同云雾缭绕,让我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这份壮丽和恢宏的景色,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化令人深思。

这条山路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让土特产能够快速运往重庆和成都等地,当地的百姓们用心才修建出这条壮丽的山路。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二十四道拐已经成为了一道文化的符号。

在山路两侧的村庄,我看到了许多老百姓在劳作。

他们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条山路的美丽和历史。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令人钦佩,也让我对这条山路有了更深的敬意。

二十四道拐的挑战令人激动。

作为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二十四道拐充满了挑战性。

当我踏上这条山路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险峻和曲折。

山路上起伏不平,而且弯道多、坡度陡,需要车辆和游客们小心驾驶和步行。

但正是这份挑战性,才令我更加期待着往前走。

我看到了许多游客在山路上全神贯注地前行,他们互相鼓励,不断向前。

这种团结和勇敢的精神令人感动,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二十四道拐的沿途风景令人陶醉。

在这条山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美景,如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和奇特的岩石。

每一步都带给我新的惊喜和感动。

山林中的鸟语花香,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溪水潺潺,让我心怀宁静。

而那些奇特的岩石,则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它们形态各异,犹如雕刻而成,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感。

每一处景色都值得仔细品味和欣赏,使我流连忘返。

二十四道拐的人文风情令人向往。

沿途的村庄和居民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游《二十四道拐》记

游《二十四道拐》记

游《二十四道拐》记谢勇福听说有剧组正在著名的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拍摄抗战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今年5月2日,正是五一小长假的假期。

借此机会,我和两个朋友带家人自驾车去二十四道拐游玩。

早晨八点过从县城出发,但因路上堵车,直到下午2点钟左右才到达目的地。

在好心人的指引下,我们驾车从第二十四个拐逆向往下走,一路上遇到有好多像我们一样来参观游览的客人。

车是车,人是人,停着的,走着的,而停下来的更多的是拍照留恋。

我们也忍不住停下车来,大家一起拍拍照。

小孩们更是欢了,看见因剧情需要而建的哨所和碉堡,便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钻来钻去。

完全忘记了读书的烦恼。

好不快活!沙路上尘土飞扬,但不影响我们旅游的兴致。

从山上往下看,公路像游蛇一样行走在两山之间,由于路旁楸树的遮挡,它捉迷藏似的时隐时现,给人增添几分乐趣。

游客的车辆上上下下,大都小心翼翼的驾驶。

但偶有熟悉路线的当地年轻人,像赛车手一样快速地行驶,每拐一个弯,动作都很娴熟,令众人惊叹不已。

车继续往下小心的行驶,沿途不断与上坡车辆交会,我们车上的人边走边数拐弯处用红色标记的数字:“24……23……22·……21”数到第二拐时,我们便到达了剧组拍摄的大本营,大家迫不及待的下了车。

眼前呈现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战争景象:岗哨,探照灯,炸弹坑,枪支弹药,指挥所……似乎应有尽有。

以前我们只在电视上见过这些,今天有幸目睹这么多活灵活现的战争片道具,真是大开眼界。

看着,看着,我的心情凝重起来,我仿佛闻到了浓烈的火药味,仿佛看到了伤员们躺在破烂的病房里等待救援。

战争啊,是多么的残酷!许多人都嘻嘻哈哈聚集在此拍照,我们的人也不例外。

唯有我怎么也笑不起来。

车又继续向最后一拐下行,大概两分钟,我们来到了二十四道拐的起点“第一拐”,这里与320国道线相接。

路的右边竖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正面大字部分写有“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字样,背面则简要地记录了二十四道拐修建的时间和作用。

回望刚才下来的路,心中不禁肃然起敬,除了缅怀那些为抗敌而不惜牺牲的国人而外,也还敬佩当年设计二十四道拐的那些工程师们……欲了解“二十四道拐”的历史背景,请点击/view/8905667.htm?fr=aladdin。

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

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

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作者:肖舟来源:《蓝盾》2012年第10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资料中,有一幅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著名黑白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陡峭山区公路行驶,从幽深谷底向着险峻山顶爬行。

这帧照片首次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在世界各地被无数次转载。

它显示了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那条公路的奇伟卓绝景象,成为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照片上的这段公路,便是当时滇黔公路上的一段重要节点,即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延伸线上的“二十四道拐”。

晴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城,距贵阳市160公里,距昆明市280公里,距抗战中的中国“陪都”重庆420多公里,是滇缅公路延伸线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一“二十四道拐”就在晴隆。

可是数十年来,很多人曾拿着一张老照片,在云南等地苦苦寻找……对于“二十四道拐”真正意义上的回归,陈亚林先生如数家珍——以“雄奇险峻”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南1公里处,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

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始建于1927年的黔滇公路,民国时期属京(南京)滇(云南昆明)公路末段。

1931年1月,由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绅商筹资修建,由于政局影响,时修时停,进展迟缓。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踪长征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贵阳,得知绅商因黔滇不通公路啧有抱怨,于是从统一政令、消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作号召,决定由中央主要出资修通两省公路。

随即,军委会参议曾养率军委会行营公路处工程专家全权负责接通黔滇公路有关问题,决定依循平彝、盘县、安南、黄果树之中线古驿道走向修路;并确定以盘县为中界点,以西的平彝至盘县的平盘段向西公路,由云南省公路总局勘线施工;贵州境内黄果树经安南到盘县之间向东路段,则由贵州勘线施工。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龙源期刊网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作者:刘颖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5年第39期
本报讯(记者刘颖)“那里的河道要开始蓄水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用电视剧方式,用当年的实地原貌还原保护路的这段历史了。

“位于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其巧夺天工的设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二十四道拐是贵州险峻地貌的代表,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是贵州抗战历史的再现,也是贵州卫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三部优秀剧目展播的收官之作,于9月22日登陆贵州卫视。

《二十四道拐》由庞敏担任制片人,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等实力演员领衔主演。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1944年初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出发,二十四道拐是扼守滇黔线咽喉,全程约4公里,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倾角约60度的多重“S”形公路,这是“史迪威公路”贵州段。

在二战时期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故事讲述日本特务王雅琴为了完成对“二十四道拐”的炸毁任务,利用路桥的“守护神”梅松,却使自己陷入感情的矛盾中。

最终梅松和战友识破并且粉碎了王雅琴的阴谋,坚定地保卫起西南防线。

很多在影视城或临时搭建的场景内拍摄的戏,都能把人折腾得够呛,而《二十四道拐》却被要求在地势如此险要的地方拍摄,一系列的场景复原——美军基地、美军加油站、美军工兵营、盘江大桥的高炮阵地等等。

剧组还仿造出大量美军的卡车、吉普和坦克道具。

这些道具,大大增加了该剧的真实感。

为求还原真实场面,剧组还大量斥资到后期特效,使用直升机、热气球进行航拍。

如此一般的精致还原,为曾经的战役搭就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生命舞台。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作者:徐敏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12期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通车八十周年。

12月10日,由贵州省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文化厅、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主办,晴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晴隆县隆重召开。

交通部原副部长忻元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李殿仁,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政委、少将李金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凡,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中华五千年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董万章,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黄曼,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黄健勇等100余名嘉宾及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到密支那,从密支那又分为南北两线与缅甸公路相接,经昆明、二十四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陆上的苏伊士运河”。

其中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而闻名世界。

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旨在探讨黔西南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将全国抗战遗址二十四道拐的发展更好地与旅游、体育、文化、精准扶贫等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新路径。

这对黔西南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

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

全长约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

最危险的自驾线路之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点睛】这年头儿,能活着就是个奇迹,热爱旅游的人难免危险系数更高一些。

别人掌控的交通工具咱不太放心,自驾总可以吧?在这儿可得给您提个醒,有些地方虽然风光至美,但路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滇缅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怎一个拐子了得“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这首诗正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鸦关的真实写照,在这条路上镌刻着一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而征服这条公路的标志性路段——晴隆二十四道拐,也成了很多如今很多自驾游爱好者挑战自己的必修课。

晴隆二十四道拐全长3.7公里,垂直落差将近300米,对车的动力、操控和车手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昆宜公路何止是转过几道弯中国最弯的公路。

这段公路在离城两公里远的旧昆宜公路边上,许多当地人都不清楚。

这段公路依山梁而修,弯弯曲曲,从山脚的小坡脚到靖安哨短短7公里公路,共有68道拐,远远超出了世界闻名的贵州24道拐的公路。

沿着旧昆宜公路出城,一会就从昆石高速公路底下穿过去,这儿有一个村庄,叫小坡脚,从这儿向右沿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转上山去,是前往山顶上的靖安哨村子的。

【其他八大危险线】318国道川藏线尘土中来川藏公路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风景最秀美的公路,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最高最低点海拔相差近四千米,整条公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穿越无数险峻地段,是让许多人想走却又望而生畏的公路。

它的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320国道黄花桥路段320国道320国道黄花桥路段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境内,长度不足1公里,却被称为“魔鬼地带”。

由于黄花桥弯道的半径仅216米,视距84米,远低于国家二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因此在改建前事故频发,令去过的人都心有余悸。

2003年,该路被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全国29处公路危险路段之一。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晴隆镇,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路之一。

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景点,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近日我有幸亲自游览了晴隆二十四道拐,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整条山路盘旋在群山之间,路旁悬崖峭壁,蜿蜒曲折。

在春季,山岳间千株万树绽放着各种鲜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青翠的树木与婀娜多姿的云雾交相辉映,令人拍案叫绝;到了秋季,整个山谷被五彩斑斓的红黄色所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冬季,银装素裹的山峦,与天空的蓝色形成了绝美的对比。

无论何时何季,晴隆二十四道拐都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除了美景,晴隆二十四道拐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沿途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布依族和苗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对山水的崇敬和热爱。

除了古民居外,沿途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

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艺品以精巧、细致而闻名,如编织手工艺品、仿古银饰等。

我在游览途中购买了一些手工艺品,既是对当地手艺人的支持,也成为了我这次旅行中难忘的纪念品。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险峻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这里是一条被誉为“中国第一险”的山路,沿途曲折蜿蜒,坡度陡峭,以至于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在晴隆二十四道拐上行车要非常小心,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作为游客,走在山路上时,要特别小心,全神贯注地欣赏风景,同时注意自己的脚步,以免摔倒。

晴隆二十四道拐虽然美丽,却意味着刺激和挑战。

对我而言,这次游览是一次身心的修行。

在攀爬山峦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身体的疲惫,更体会到了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English Answer:The topic of my article is the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n Guizhou.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s a famous scenic spot located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It is known for its winding and treacherous road that consists of twenty-four sharp turns. The road is carved into the side of a mountain, offering breathtaking views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The name "Twenty-Four Turns" comes from the twenty-four hairpin bends that drivers must navigate to ascend or descend the mountain. These turns are extremely sharp and require skilled driving techniques to navigate safely. The road is narrow and steep, making it a challenging journey for drivers.Despite its challenging nature,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Many visitors come to experience the thrill of driving on this unique road and to admire the stunning natural scenery.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lush forests, and cascading waterfalls create a picturesque backdrop for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road.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beauty, the area also hold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road was originally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served as an important trade route betwee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t has witnessed centuries of history and has become an iconic symbol of the region.Overall,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s a remarkable attraction that combines natural beauty, thrilling driving experienc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is a must-visit destination for adventure seekers and nature enthusiasts who want to explore the unique landscapes of Guizhou province.中文回答:我文章的主题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24道拐博物馆讲解思路

24道拐博物馆讲解思路

24道拐博物馆讲解思路
Xx南州晴隆县,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因县城坐落于玉枕山、狮子山、独秀山、金钟山、飞凤山和晴隆山之间,形似莲花,又称莲城。

历史上晴隆作为连通滇黔咽喉要道和军事要塞,东有北盘江天险可据,南有万仞千山可挡,因此早在明代,便有指挥使梁海率军于此筑城,置安南卫,更有抗倭英雄邓子龙于飞凤山麓留下“欲飞”石刻。

抗日战争时期,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作为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展馆”
“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陈列馆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陈列馆建于晴隆古城内,分为历史的弯道和晴隆抗战故事两大板块,详细展出了中印公路、滇缅公路、滇黔公路、川黔公路、史迪威公路等中国抗战公路作为国际大通道和援华物资运输大动脉的历史背景。

二十四道拐修建过程、美国盟军在晴隆由于xx山高谷险,二十四道拐隐藏在大山的背面,不容易被发现。

当时缺乏机械设备,工程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晴隆山区多雨,这条道路经常出现坍塌,许多运输车辆在这里倾翻坠落,路况极其险峻。

听说那个时候比现在
路况差多了。

以及云南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发现二十四道拐的历程等。

作为黔西南州最为重要的抗战纪念馆,陈列馆开放后,先后被列为州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的学生达到四万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

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

The Military CulturalLands cape for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Applying ofthe World CulturalHeritage ——A Case Study ofthe "24 Curves" in Qinglong
Guizhou
作者: 韩继伟
作者机构: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出版物刊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6-3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军事类文化景观遗产 二十四道拐 盟军 抗战时期 申遗
摘要:文化景观遗产作为目前一种全新的遗产类型,由于其"人类与自然共同作品"的特征
而日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而军事类文化景观遗产则是其一种特殊形式。

有滇缅公路
"民族之魂"之称和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之说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属于典型的军事
类文化景观遗产,由于其向世界所展示中国抗战生命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图景"以及在国际
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以至于成了中国抗战历史的集中代表和文化印痕,被称为"抗战文化地标"和"亚洲战争图腾"。

深入探究"二十四道拐""申遗"的可行性并适时启动该工程,对我
们来说,既是怀想曾经战争记忆的不可或缺,也是提高历史认识、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抗战之路“24道拐”,难行不挡抗倭志-

抗战之路“24道拐”,难行不挡抗倭志-

抗战之路“24道拐”,难行不挡抗倭志-著名的抗战公路——史密斯公路的“24道拐”段正是修建在晴隆。

我此次的黔西南之行本来目的既不是为了游山,更不是玩瀑,就是为了这段抗战情缘,一直想亲眼看看这段公路,想想当年抗战英儿的艰难历程,重温这段让国民辛酸的历史。

注:今天的晴隆24道拐公路。

照片是网上转载,作者不详。

24道拐公路的发现。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大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

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注:文中老照片系当年美军随军战地记者所拍。

公路上的运输物资的嘎斯汽车清晰可见。

近距离观看24道拐公路。

新老照片对比,可见需要多么高的驾驶技术,操控10轮大卡车?要想安全行驶在这样的路上,绝非如今驾校培养出来的“本本”一族所能驾驭的。

短短8里路,曲折24道弯著名的抗战公路——史密斯公路的“24道拐”段正是修建这里。

此次的黔西南之行本来目的既不是为了游山,更不是玩瀑,就是为了这段抗战情缘,一直想亲眼看看这段公路,想想当年抗战英儿的艰难历程,重温这段让国民辛酸的历史。

抗战唯一陆路运输线。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大动脉,突破了日本人的层层封锁,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国家文物局关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范围内鸦关古驿道修缮工程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范围内鸦关古驿道修缮工程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范围内鸦关古驿道修缮工程方案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7.10.20
•【文号】文物保函〔2017〕1766号
•【施行日期】2017.10.2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二十四道拐”
抗战公路保护范围内鸦关古驿道修缮工程方案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7〕1766号贵州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保护范围内实施鸦关古驿道修缮工程的请示》(黔文物呈〔2017〕32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二、对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一)不宜改变古驿道的现有形态,可根据不同的驿道形式提出针对性的修缮方案。

(二)统筹考虑“二十四道拐”路段和古驿道的整体展示利用,古驿道应与“二十四道拐”路段环境景观相协调。

(三)施工前可进行效果试验,多角度体验感观效果,避免不当修缮影响“二
十四道拐”路段的展示利用。

(四)施工中如遇有文物遗存,应停止施工,交由文物管理部门处理。

三、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上述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报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工程施工期间,你局应加强监管,确保文物安全。

国家文物局
2017年10月2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