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社工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社工队伍
发布时间:2022-07-07T11:20:59.19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2月总第399期作者:陈纵
[导读]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下,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陈纵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下,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必须把基层社会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问题导向,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创新动能,加快现代化步伐。
一、强化党的领导,突出党建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根本在于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发挥党与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合力,使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水平迅速提升,治理模式也出现多样化发展,“党建+”治理模式在诸多模式中脱颖而出,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党风廉政建设等领域以及解决基层群众自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地方还注意将科技与党建相结合,将“智慧党建”融入社会治理,使“党建+”治理模式展示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特征。
如: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红旗社区坚持“党建领航”,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新平台、新事物融入到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中来,通过“红旗社区一站到底”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增强社区文明和谐程度相统一。
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利于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
要抓住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特别是党建“空壳化”、党员“两不管”等问题,重点抓好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楼宇物业等领域的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有效覆盖。
按照便于开展活动、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设立社区“大党委”,采取“上提下分”方式将党员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
针对一些村居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组织、没力量” “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问题,选好配强带头人,加强班子建设,压实主体责任。
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和辖区单位对接,广泛吸纳辖区的社区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公共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队,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多元参与,并将有效资源整合,组建“爱满凤凰”志愿者联盟队伍,和周边高等院校建立青年志愿者合作基地,建立“人才资源库”,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以党建带动群团工作的开展,聚人聚力聚心,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真正做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在当前情势下,政府大包大揽、主要靠行政命令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收到满意成效,迫切需要加快实现从“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要深化“政社互动”,创新社区协商形式,加大政府部门向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
健全以居务公开为先导的日常管理方式,对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均以一定形式公开。
建立与居务公开目录相对接的社区协商目录,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社区治理机制。
探索推行“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及时解决“微难题”“微矛盾”。
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适当采取奖惩措施强化执行,积极弘扬公序良俗。
一些地方把社区大小事务列入共治清单,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进行量化打分,根据积分发放奖励物品、兑换商品,从而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人民是社会基层治理的主体,人民的聪明才智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实现国家治理的强本固基,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进和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也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支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协商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具有辅助性、补充性协商治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和具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特征的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参与治理,使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浙江省诸暨市在夯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同时,形成了涵盖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慈善救助、社区维权等领域的城乡社会组织体系,涌现出“老杨调解工作室”“孝德文化研究会”“一米阳光志愿服务协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品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社会治理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三、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不少地方推行社区网格化治理,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具体实践中,也存在各自为政、运行不畅、资源浪费、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做到“五统一”,即网格统一划分、资源
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保证矛盾问题、治安隐患、民生事项通过网格化治理机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严格推进网格事项准入,对不适宜到网格或者网格做不了、做不好的事要进行清理,避免“网格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要推动基层干部强化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治理、破解难题。
按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加强社区治理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社区延伸,发挥社区法律顾问作用,提高居民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落实执法司法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协调配合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健全立体化、无缝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安全感。
四、加强党员志愿服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社工队伍
党员志愿服务泛指共产党员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共产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近些年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过程中,广大党员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内涵,努力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有力提高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广大党员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好评。
广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把党员身份亮起来。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共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动员广大共产党员参与志愿者队伍,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开展志愿服务,使善行普及燕赵大地。
要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开展有实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使群众得到志愿者服务的实惠,在群众的心目中让党员的身份亮起来。
广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让党员称号响起来。
让共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为广大党员搭建了加强党性锻炼的平台,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思想境界和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各项工作中的带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让群众眼里的党员称号更响亮起来。
广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使党员形象树起来。
一个党员一面旗。
党员干部在志愿服务中不但要以身作则、示范引领,还要主动组织、策划、协调志愿服务工作。
要通过组织共产党员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建立以共产党员志愿者为中坚的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党员的形象树起来。
共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是增强党员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加速党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是促使广大党员成为社会公共精神的倡导者,弘扬志愿服务不取报酬,倡导社会的公益精神、奉献精神、互助精神,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党员的潜能,拓宽社会联系的渠道,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治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要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推动发展在社区开展纠纷调解、文体娱乐、养老助残、居民融入等活动的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其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健全“进、管、考、出”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培训、管理考核、保障激励等制度,加强基层治理服务,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促进其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
引导乡镇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乡镇自聘人员主动下沉到社区,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从而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治理资源,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智慧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法并举,共同为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调处息争,致力和谐”等治理理念,散发着跨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体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理性光辉;而凝聚在红色文化中的对平等、正义的追求与向往,也是今天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的宝贵精神财富。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街道将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进“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在社区中组建“张思德调解室”,丰富人民群众说事、执法部门说法、驻村干部联户的“两说一联”调解工作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风险防控,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为发展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时代特色、彰显人民群众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文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其独特的形式传达“和”气,凝聚民心,于“润物细无声”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有序社会。
发挥传统民俗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善治”功能,可以实现对民俗的传承与保护,拓宽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视角,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设。
要尊重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定位。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由民众自行创造、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更能发挥其特有优势。
因此,要充分关注传统民俗活动中的“善意”表达,择其“善”者从之用之。
同时,要充分引导民俗活动良性开展,让其牢牢扎根于群众中。
“通过教育、引导、宣传等形式,培养民俗活动传承人,合理开发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提升人们对其认同和理解。
”只有在重视文化内涵、激发民众自觉性的前提下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才能保持其活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功用。
此外,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健全配套服务,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组织、参与民俗活动,使传统民俗文化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