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学课件(27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
《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诗
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 经
《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 义
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
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
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
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清新自然——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 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 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 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 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 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 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 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
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 “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 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 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
共311篇。
走百度文库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

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

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 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 悦的心情。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赋。铺陈,排比。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móu suō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zā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了解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
齐读诗句,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芣苢》 《插秧歌》
一、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把握好节奏
芣苢
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 芣苢,薄言 /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 芣苢,薄言 /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 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
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 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 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 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 “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 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 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 ,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方玉润《诗经原始》:“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 自鸣天 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 原绣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 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 自得其妙焉。”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
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
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
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
三、斟词酌句,鉴赏诗歌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 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 么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 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是三章 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 余全部重叠。 (2)①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 乐感;②六个动词的变化生动地展现 了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 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
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
自己的感情。

六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
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
用比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 插秧歌 》对比 阅读教 学课件 (27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