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文字 聆听背后声音

合集下载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

以声传情,让学生成为优秀朗读者朗读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一个优秀的朗读者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表达情感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优秀。

学生需要理解朗读的目的和意义。

朗读并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出文字,而是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和情绪。

学生应该明白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通过细腻的声音表达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共鸣。

学生需要通过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

学生需要注重声音的表达和操控。

声音是朗读的核心,学生需要通过音调、节奏、语速等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他们可以通过练习唱歌、朗诵等方式来提高对声音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学生还可以借鉴优秀的朗读者,学习他们的声音表达技巧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朗读风格。

学生需要忠实于原文,并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朗读并不意味着随意地添加情绪或改变文本的内容。

学生应该尊重原文的表达意图,并通过声音的魅力来增强其效果。

在朗读中,他们需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标点符号的运用,以保证语意的连贯和准确。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朗读不同体裁的文本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他们可以选择诗歌、故事、演讲等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练习,并尝试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不同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并找到合适的声音表达方式。

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朗读需要积累,学生应该每天保持一定的练习时间,逐渐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练习中,学生可以进行录音并反复听取自己的朗读,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还我本色——对当下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还我本色——对当下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还我本。

色——对当下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王维君(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浙江余姚3154430)摘要: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在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的课.据说这篇课文从2003年开始几易其稿。

几经打磨.光文字材料就有六万多字。

但是。

这难道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语文课吗?这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吗?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后.语文课堂出现的一些现象,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作秀包装多媒体讨论本色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在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的课.课后教师们认为教师思维活跃,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以课本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情景。

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课文的理解。

赞扬这位教师的课是研究课中“最完美的”。

我也认为这位教师备课很认真(据说这篇课文从2003年开始几易其稿,几经打磨。

光文字材料就有六万多字),课堂气氛很好,但是我也陷入了迷惘,这难道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语文课吗?这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吗?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为之耳目一新。

但好多事物往往是过犹不及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下面一些现象是我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作秀风盛行作秀的课是一种借助表演以求得听课者赏识的课,尽管有些表演也能炫人眼目,讨得一些人的欣赏。

但我认为.从实质上讲作秀的课就是一种假的课。

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并诱导着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我几年来听过各种各样的课.其中不乏作秀的课.这种课主要出现在公开课、优质课上。

为了准备好这样的课,有的教师反复试讲。

有的试讲次数甚至达到十次、二十次之多,为的就是在正式讲课时能有出色的表演,能够作秀成功,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讲课教师反复打磨自己的课.也反复打磨着学生。

教师的作秀往往需要学生的作秀.动员学生配合自己作秀也就成了这类课的重要环节。

有时甚至细致到讲课进程中的每一步.学生应当想什么,应当做什么,应当提出什么问题.应当由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应当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真可谓细致人微。

如何品味语言

如何品味语言

读《背影》品真情——浅谈如何品味语言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中学谢喜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细心揣摩、认真辨析、深层体会,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实现的“传情达意”。

品味语言是领略文章神韵的一种途径,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

手捧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端详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

呷上一口,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气爽;细品一番,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叫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这种境界,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才能从阵阵墨香中品尝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不只是就文章的“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赏,分析文章塑造的形象、感悟语言的魅力、挖掘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真情。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出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韵味呢?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切入语言品味呢?下面就结合《背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揣摩词句,领会语言内涵——咬文嚼字法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因此,品味语言首先要推敲的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首先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

语言品味的角度主要从语言的精当、修辞的巧妙、含义的深刻、结构与作用、表现手法的高超、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当然,品味词句,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之中。

朗诵之美,中国之声

朗诵之美,中国之声

朗诵之美,中国之声
引言
朗诵,作为一种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

本文旨在探讨朗诵之美,以及其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朗诵之美
语言的魅力
朗诵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语言的极致运用。

通过
音律、节奏、音调的变化,朗诵者能够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声音形象,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情感的传递
朗诵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

优秀的朗诵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将其传达给听众,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

文化的传承
朗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朗诵,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之声
传统与现代
中国朗诵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经》、《楚辞》等作品的朗诵。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朗诵形式不断创新,如网络朗诵、广播朗诵等,使这一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民族的声音
中国朗诵艺术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地区、各民族的朗诵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声音。

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朗诵艺术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许多国外学者和艺术家对中国朗诵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朗诵,他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结语
朗诵之美,中国之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朗诵的魅力,听到中国的心声。

朗读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朗读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朗读活动体会范文参加朗读活动是一次令我收获颇丰的经历。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感悟和体验。

首先,朗读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和表达的艺术。

在准备朗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仔细选择了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我逐渐进入了作品的世界。

在朗读时,我努力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用声音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朗读,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内心的共鸣。

其次,朗读活动提高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的掌控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发音和运用语音语调来传递情感。

通过模仿优秀的演讲者和进行反复训练,我逐渐改善了自己的发音和语调,让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我更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和演讲。

此外,朗读活动增强了我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我需要全神贯注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这要求我对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我也锻炼了专注力,学会了集中注意力并保持持久的精力。

最后,朗读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与其他朗读者一起演绎了不同的作品,互相倾听和欣赏彼此的表演。

我们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进步。

在活动结束后,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综上所述,朗读活动不仅让我提高了朗读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专注力。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分享,我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就感。

朗读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充实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我深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收获和感受将持续影响和指导着我。

朗读活动让我明白了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他人交流中,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朗读活动,我学会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此外,朗读活动也激发了我对阅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探索欲望。

普通话之美:音韵和谐,情感流转

普通话之美:音韵和谐,情感流转

普通话之美:音韵和谐,情感流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以其音韵和谐、情感流转的美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从我第一次学说普通话开始,我就被它那清晰、标准的发音所吸引。

每一个声母、韵母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流淌出优美的旋律。

在普通话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或高昂、或低沉、或轻快、或缓慢,它们像是一首首无声的诗,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

普通话的美,在于它的音韵和谐。

它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律,使得语言听起来既不单调也不杂乱。

四声的起伏变化,让语言有了音乐的节奏感。

在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的结合自然流畅,每个音节都独立而完整,既有力量又不失柔美。

这种和谐,让人在倾听时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而普通话的情感流转,则体现在它能够精确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无论是激昂的演讲,还是深情的诗歌朗诵,普通话都能够承载着情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在普通话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喜怒哀乐的鲜明对比,也能够体会到细腻微妙的情感变化。

我的语言蜕变故事,就是从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开始的。

从小说着家乡的方言,我对普通话的掌握并不熟练。

但当我开始学习普通话,我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我能够阅读更多的书籍,欣赏更多的电影,听懂更多的歌曲,甚至能够走出家乡,与更多的人交流。

普通话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它不仅让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普通话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音韵和情感,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珍惜并传承这种美,让普通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同时,我们也应当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让普通话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让更多的人通过普通话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引领听觉盛宴,共赏朗诵之美——主持词稿精选

引领听觉盛宴,共赏朗诵之美——主持词稿精选

引领听觉盛宴,共赏朗诵之美——主持词稿精选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诗意盎然的朗诵盛宴。

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主持人姓名],很荣幸能与大家一同见证这一场语言的华彩、情感的交响。

【开篇】“声动人心,诵响未来”,在这个充满书香的时刻,我们将以朗诵为桥,连接心灵与心灵,用声音的力量,传递文字的温度。

【介绍活动】本次朗诵比赛,我们邀请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朗诵爱好者,他们将为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艺术展示。

每一位参赛者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他们的每一次练习都是对美的追求,对语言的敬畏。

【评委介绍】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是我们学校著名的语文老师们,他们是[评委姓名]老师、[评委姓名]老师,以及[评委姓名]老师。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朗诵艺术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比赛规则】在比赛开始之前,我要提醒各位选手,请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保持良好的赛场风度。

每位选手的朗诵时间为5分钟,超时将会有相应的扣分。

同时,请选手们注意舞台礼仪,尊重评委和观众。

【比赛开始】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迎接第一位选手上台,他是来自[选手班级]的[选手姓名],他将为我们带来《[作品名称]》。

让我们期待他的精彩表现!【过渡语】感谢[选手姓名]同学的精彩朗诵,他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触动我们的心灵。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欣赏来自[选手班级]的[选手姓名]带来的《[作品名称]》。

【结尾】随着[选手姓名]同学朗诵的结束,我们的朗诵比赛也即将进入尾声。

在此,我要感谢每一位选手的辛勤付出,感谢评委老师的公正评判,也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支持与鼓励。

朗诵,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思想的交流。

今天,我们在这里种下了诗意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最后,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参与本次比赛的朋友们。

祝愿大家未来的日子里,诗意满满,梦想成真。

国庆诗歌朗诵会倾听诗歌之美感受文字的力量

国庆诗歌朗诵会倾听诗歌之美感受文字的力量

国庆诗歌朗诵会倾听诗歌之美感受文字的力量国庆诗歌朗诵会——倾听诗歌之美,感受文字的力量国庆是每年都备受期待的节日之一,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全家聚集欢庆的时刻,更因为国庆这一天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团结。

为了庆祝国庆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诸多活动,其中,国庆诗歌朗诵会便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之一。

在这个诗歌朗诵会上,人们不仅能够倾听诗歌之美,还能感受文字的力量。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朗诵则是将诗歌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通过演绎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将其表达得更加生动有力。

国庆诗歌朗诵会就是将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旨在通过诗歌朗诵,让人们对祖国和国家的发展充满敬爱之情,同时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在国庆诗歌朗诵会上,演员们通过朗诵技巧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传递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当朗诵者用诗意的语言讲述着祖国的壮丽山河,描绘着人民的幸福生活,观众们不禁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动人的词句所感染。

他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力量,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热爱和祝福。

诗歌朗诵会的环节安排多样丰富,一段段精心准备的朗诵作品在舞台上交织出一幕幕精彩的画面。

诗歌的内容涉及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歌颂祖国的山河,还是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都让人心潮澎湃。

观众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仿佛被带入了诗人创作的世界,与其共同感受文字的力量。

在这个诗歌朗诵会中,不仅有专业的诗人和演员,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诗歌爱好者。

他们有的是素未谋面的朋友,有的则是曾经因诗歌结缘的知己。

在这个特殊的场合里,他们共同聆听,共同欣赏,就像是在一个诗歌的海洋中航行,一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每一首诗歌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感悟,使诗歌更加鲜活,更加富有感染力。

诗歌朗诵会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为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普通话:沟通的桥梁,文化的声音

普通话:沟通的桥梁,文化的声音

普通话:沟通的桥梁,文化的声音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大家好!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xx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拥有多样的语言和方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不仅承载着沟通的功能,更代表着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传承。

它如同一座桥梁,一座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心灵,让我们在共同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彼此的亲近和祖国的温暖。

当我们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时,那清晰的发音、和谐的节奏,仿佛与我们的血脉同频共振。

在这一刻,我们心中会自然涌起一种深厚的情感——那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如今,随着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普通话也在国际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成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

语言是民族的声音,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既是祖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形象的需求,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可能永远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而当我们走出家门,普通话就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钥匙。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不规范的语言使用现象也开始出现,给我们正确推广普通话带来了挑战。

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师生都有责任讲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日常语言,让规范字成为我们的书写习惯。

这不仅是我们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更是提升学习成绩、培养文明习惯、营造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推普使者。

在本届推普周期间,我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1. 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坚持使用普通话,并努力做到准确流利。

2. 课后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同样使用普通话,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3. 在家庭生活中尽量带动家人使用普通话,积极推广普通话的使用。

语言表达朗诵技巧

语言表达朗诵技巧

语言表达朗诵技巧语言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演讲、朗诵等场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引发对方的共鸣,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语言表达朗诵技巧,帮助您提升演讲或朗诵的表达能力。

1. 语调与节奏语调和节奏是语言表达中的关键元素。

合理的语调能够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

在练习朗读时,应该注意语句的起承转合,合理运用升降调和停顿,增加语言表达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适当控制语速和节奏,让整个表达过程更加流畅和自然。

2. 音量和声音的变化音量和声音的变化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适当调整音量,可以让你的声音有更强的穿透力,让听众更容易听清楚你的讲话。

在演讲或朗诵过程中,可以根据情感和重点来调整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增加表达的感染力。

3. 控制情感的表达情感是语言表达中的灵魂,能够让听众更加贴近你的内心世界。

在朗诵过程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让声音和表情体现出你想要传达的情感。

在表达激动或伤感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音量和声音的颤动,增强情感的传递效果。

4. 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技巧,可以让你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性。

例如,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让听众更加感受到你的表达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适度,不宜过多和夸张,以免影响表达的真实性和效果。

5. 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不应使用模糊或不恰当的词语。

同时,要遵循语法和修辞的规范,不要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朗诵。

6. 注意身体语言的配合身体语言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适当运用手势、姿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同时,要注意身体语言与语言的协调配合,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但也要避免过度夸张和动作过于频繁,以免分散注意力。

7. 多样化的声音和语言色彩在朗诵中,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量等,创造出多样化的声音效果。

对比,让我们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对比,让我们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对比,让我们在文本更深处漫溯作者:李翠琴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8期【背景】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

特别是有些课文写得很直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体会和品味的。

但是课文上完了以后,觉得人物形象没有立起来,给学生留的印象也不深,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上和没上几乎一个样。

如何教学这样的课文呢?最近,在优秀教学课例观摩活动中,有幸听了一节好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

这节课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盛宴,同时也帮助我解决了许久以来困扰心中的这一难题。

【片断实录】师:那么,韩愈又是怎样推敲诗中“推”和“敲”这两个字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画语句)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点评:学生一开始就找出了“敲”比“推”好的三个原因。

这是文本中明明白白写出的答案,教者这时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敲”的好处呢?这时,我不由得更加集中精神,仔细聆听起来。

】师:再静静地读读韩愈的话,想想:为什么说“敲”字更好些呢?(生默读静思。

)生:第一,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师:(手指弯曲,做“敲”的动作)“敲门”显得——生:有礼貌。

有教养。

生:有修养。

有文化。

师:(手指伸展,做“推”的动作)对比一下,“推门”则显得——生:很莽撞。

没有教养。

生:没有礼貌。

感觉有点鬼鬼祟祟。

师:是的,“敲”字和人物的身份相称。

那第二呢?生:第二,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生:因为夜深人静,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就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师:是的,请你再回头读读第2自然段中贾岛月夜敲门的语句。

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乐趣中

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乐趣中

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乐趣中作者:梁永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4年第09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文本的内涵,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

下面,我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螳螂捕蝉》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文章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由一大一小两个故事构成,“吴王伐楚”的大故事中套着“螳螂捕蝉”的小故事,结构非常精巧。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耳熟能详,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关注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所以,在教学时要借助文本,合理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让学生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透彻领悟故事阐释的道理。

一、抓住关键词句,找准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语,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的意义,以点带面,仔细揣摩其中的韵味,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蝉悠然自得呢?”学生纷纷找出“悠闲”、“自由自在”等词语,并从中感悟到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只顾喝自己的露水,丝毫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值得品味作文800字

值得品味作文800字

值得品味作文800字作文一:《素笺人生》纸短情长,纸墨如荼。

每一个字,都是一束忧愁;每一行字,都是一句殷殷诉说。

品味文字的美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意境。

文字,可以用来记事,可以用来叙述;但更是可以用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解脱的文学艺术。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转化成纸上的墨香。

当你在一张素笺上,写下痛苦的时候,那么这痛苦摊洒出来的痕迹就变得温婉了;而当你写下激动的时候,那纸上的热血就变得沉稳。

生活,就像那张素笺,简单而又深邃。

品味文字的乐趣,是一种品味人生的境界。

一部作品,往往蕴含着一位作家的思想和才华。

而读者通过品味这些文字,也可以感受到那份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当你周围的人都用忙碌来填满生活的时候,你可以选择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品味文字给你带来的宁静和深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熄的火苗,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喜欢。

而这种火苗,可以通过文字的品味来点燃。

当你品味一部喜欢的作品时,你就会发现,在那些字里行间,有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有着自己最想收藏的回忆。

文字,如水般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

它可以淡化我们的忧愁,激发我们的斗志;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忘却疲惫。

品味文字,让我们能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延续下去,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文二:《艺术的品味》艺术,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

品味艺术,是一种对美的领悟和感受。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品味绘画,需要我们观察细节,感受画家的用心和技巧。

当我们用心品味一幅画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线条和颜色都蕴含着画家的独特风格和感悟。

品味绘画,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美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的变化,传递情感和思想。

品味音乐,需要我们聆听音符之间的默契和和谐。

当我们用心品味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音符的起伏和音乐家的情感。

品味音乐,可以让我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符给予我们的慰藉和愉悦。

朗朗读书声,浓浓阅读情

朗朗读书声,浓浓阅读情

朗朗读书声,浓浓阅读情朗朗读书声,是一道美妙的旋律,是一阵温馨的呢喃。

它穿越时空,抚慰心灵,带给人们一份宁静与喜悦。

朗朗读书声,浓浓阅读情,勾勒出美好的图景。

当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教室里,它如同春风化雨,为我们播撒知识的种子。

在那悠扬的音符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中,伴随着作者的笔触,感受着文字的魅力。

这些声音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内心,激发出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当我们用心去聆听,这些声音会变得更加生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带领我们走向智慧的殿堂。

朗朗的读书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智慧的传递。

它传递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悟,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和世界的文明。

那些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给了文字生命,在我们的心灵中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沉浸与作者一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那些声音中,我们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深刻地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朗朗的读书声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舒缓。

当疲惫的身体和困乏的心灵遭遇困扰时,那些朗朗的读书声仿佛是一杯清茶,给了我们满满的力量。

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些声音,身心开始沉淀,灵感开始涌现。

书中的天地变得浩瀚无垠,文字的力量侵入我们的心田,洗涤繁杂的尘埃,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读书声中的情感也温暖着我们,激发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向往。

朗朗的读书声是一种启迪的力量,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动力。

当我们沉浸在书海中,听着那些朗朗的读书声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被唤醒,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我们的观念得到拓展。

在那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老子、孔子等伟人的智慧,感受到了科学家、思想家等先知的洞察力。

这些声音如同一种能量,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朗朗的读书声,浓浓阅读情。

无论是在静谧的图书馆中,还是在喧嚣的街头巷尾,那些朗朗的读书声都带着丰富的情感,饱含着真挚的热情。

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读书声如同鸟儿的歌唱,让人心醉神迷;读书声如同花朵的浇灌,让人心生亮色;读书声如同阳光的照耀,让人心生温暖。

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升华

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升华

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朗读是一种纯净的行为,当心灵与文字相遇,当声音与情感共鸣,便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

朗读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味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是一段散文,文字中的意境和情感会慢慢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就像是在一场心灵的洗礼中,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通透,更加敏感、细腻。

这样的洗礼让我们在朗读中感悟,领略到文字的美好。

朗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

当我们口中吐出文字,意念穿透声音的屏障,文字就像是和思想在空中碰撞,溅起智慧的火花。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作者的用词之妙,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深刻,从而引发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们的心智得以开拓和深化,让我们在朗读中升华,变得更加睿智、洞察。

朗读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当我们用心去朗读一段文字,我们会在声音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让文字中的情感得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够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让自己在朗读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让心灵得到情感的抚慰。

这种情感的释放,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更加善于表达和沟通,从而让我们在朗读中感悟,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朗读是一种修身的修行。

当我们沉浸在文字中,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传达,用思去推敲,我们的内心会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愈合,得到了崭新的升华。

这种修身的修行,让我们变得更加优雅、从容,更加坚韧、深刻。

朗读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够修身养性的行为。

在朗读中,我们能够感悟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更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沐浴和升华。

让我们珍惜朗读的这份美好,让我们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

诵读经典诗文品味语言文字

诵读经典诗文品味语言文字

诵读经典诗文品味语言文字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品味语言文字诵读经典诗文品味语言文字七台河市语委办在全省2009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时间:2009-3-20 15:52:57)七台河市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1983年才变为省辖地级市,全市辖三区一县,面积6221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94所,其中小学128所,初中36所,一贯制学校17所,高级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职院校1所,在校学生10万人。

七台河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煤焦之都”、“家具之乡”的美誉。

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松骨峰战斗英雄井玉琢,八十年代大学生楷模张华,世界短道速滑冠军杨扬、王濛都是从七台河这块热土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七台河市的语言文字工作也像这个英雄的城市一样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2002年我市继牡丹江之后率先通过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2004年率先在全省完成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2006年率先在全省启动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2007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在全省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获最佳组织奖。

近年来,我们又尝试着把“中华经典诵读”引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推广普通话、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认识经典诵读的意义,增强诵读活动的信心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我们之所以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对于鼓励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华经典诗文的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传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并重,是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既推广了普通话,又传承了民族经典。

进入耳朵语言文字

进入耳朵语言文字

进入耳朵语言文字
声音通过介质传到感觉器官,进入耳朵,引起鼓膜振动,然后传至大脑,这就是形成听觉。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耳蜗组成;外耳和中耳是传音系统,内耳是感音系统。

听觉训练一般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识辨、记忆声音、理解声音等内容。

我们写文章往往只描绘眼睛看到的东西,忽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所以,我们的文章往往有形有色,却没有声音,这就是我们还不习惯用耳朵去写文章,我们没有训练好听觉,没有学会用心聆听,从而写出无声世界,自然无趣很多,文章缺乏吸引力,不丰富也不生动。

《万物有声》通篇写了各种物体的声音:钟声、回声、牛叫声、夜鹰的声音、枭的叫声、猫头鹰的叫声、青蛙的叫声等,每一种声音,作者都用心听,用心感受,用心记录,让我们读了如在现场写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咏叹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一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通过抓住关键句“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情境激趣。

通过美丽的地球美景照片和入情的导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促情。

本文虽是科学小品文,用词严谨的同时,表达却很生动。

文中赞美地球的语言特别生动,通过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感受地球的可爱,与后面“地球容易破碎”的内容相照应,可以使学生更加由衷地热爱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园,更加发自内心地要保护地球。

研读“地球的易碎性”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观看图片等,使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伤痕累累的家园与前面看到的、感受到的美丽家园形成了对比,内心形成冲击的同时,更是希望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3、升华情感,内化行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时,让学生动笔设计宣传语,更具说服力,所写的宣传语更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篇幅不长,通过介绍地球上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的自然资源很有限,人类不能指望去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生活以及人类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来写的。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于地球的了解并不多,所以我组织孩子在课前收集一些了解地球的资料,再通过课文的讲解了解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文字聆听背后声音
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敏锐地捕捉课文语言中的真实信息,做到心领神会,就必须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潜在信息的负载形式,即所谓的“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才能拨开云雾,探索其庐山真面目。

一、辨语气,关注语音的暗示信息,聆听父亲的责备
一次观摩课,有幸听到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语文课,他与学生做了一个假设性的对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星期天,你一早就出去玩了,不打招呼,也不给家里任何消息,中午不回家,晚上还不回来,一直到夜里十点多钟,你才悄悄地从小区的大门溜进来。

一进大门就看见爸爸虎着脸站着,对你说:“你好啊!”爸爸的一句“你好啊!”包含着哪些意思?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爸爸说的是反话,意思是:你很不好!有的说,爸爸在责备: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有的说,爸爸很生气:你太不像话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有的说,爸爸愤怒到了极点:你玩得很开心吧,马上回家叫你“更开心”!有的说,爸爸很伤心:你竟然是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太让我失望了!
……
陈老师的教学耐人寻味,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言语交际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话题,在看似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背后常常蕴含着大量的不为人们所知晓的内容。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语言文
字“看淡”了,一定要用心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思。

因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在语言和信息之间架设一座贯通的桥梁。

二、拎词语,关注语义的深层信息,聆听林肯的智慧
《鞋匠的儿子》一文叙述了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的上流社会议员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演讲的话语中“艺术”一词具有深层信息。

如果不用心去聆听,是听不出林肯的弦外之音的。

教学片段如下:
师:林肯演讲的话语掷地有声,用词更是铿锵有力,通过一些关键词你读出了什么?生:林肯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他把父亲做鞋匠的职业说成是一门“艺术”。

师:你关注到了“艺术”一词,很了不起,“艺术”可以换成“技术”吗?
生:不可以,“技术”不能看出父亲作为鞋匠的手艺高超。

生:也不能表达林肯对父亲深深地敬重之情。

生:“艺术”一词也表明了林肯已经把父亲做鞋子的手艺看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

父亲的“伟大”,就在于做鞋做到“无人能比”的程度。

师:他从做鞋子的“技术”升华为“艺术”,从“做鞋之道”升华为“做人之道”,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是否伟大,不在于出身贵贱,关键看他的做事能力。

该环节紧扣林肯话语中的“艺术”一词,教师引导学生对“艺
术”与“技术”进行比较,聆听林肯话语背后的声音——林肯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改变了参议员的态度。

这就是林肯的言语智慧,这就是语义的深层信息。

三、品句子,关注辞格的附加信息,聆听少年的机智
《螳螂捕蝉》一文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是危险的。

故事中简短的几个句子把少年的机智再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去细细品味,才能聆听到少年话语的妙不可言。

教学片段如下:师:用心地去读一读、品一品少年所讲的这几句话,看你能读出什么?品出什么?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黄雀伸长脖子啄食螳螂;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这里少年把蝉、黄雀、螳螂描述的很细致,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生:少年这样讲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还暗含了蝉、螳螂、黄雀就是此时将要攻打楚国的吴王。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思考。

你还品出了什么?
生:这几句话里我发现“却不知道”连续用了三次,我认为少年是想告诉吴王攻打楚国是很危险的。

生:少年是想强调、暗示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后果就会和蝉、螳螂、黄雀一样。

生:少年为了让吴王自己悟到潜伏的祸患,一次暗示、两次暗示、三次暗示,几句话一连用了三次“却不知道”。

妙!
师:是啊,少年就聪明在没有把话说透。

而我们却透过“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能出少年的言外之意。

即:
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正如;正如;您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生自由练说)
师:这正是少年话语里所隐含的弦外之音,不仅让吴王恍然大悟,更令我们为少年的言语机智而赞叹不已。

本段话的教学,教师紧紧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即关注文中三次出现的“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细读揣摩,让学生浸染其中,去感悟其妙。

在此做足文章,从而让学生明白少年的机智不仅在于善于会用故事劝阻吴王,更让人叫绝的是他很会讲故事,得意而得言。

四、扣标点,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聆听扫路人的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刻画了一位质朴、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

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劳作的辛苦,可以通过对天游峰险与高的描写、游客登峰的感受来体会。

此外,文中一处“……”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应引导学生感受。

教学片段如下:师:“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我为什么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生:我认为游人只是偶尔来一次,目的是游山玩水,他们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了,而老人却要无数次地扫上山、扫下山,怎么能不让我倒抽了一口气呢!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无数次”,就是文中的什么?
生:就是文中的省略号背后的声音。

师:从这个省略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每天都在上山、下山打扫天游峰石阶忙碌的身影。

师:好一个“每天”。

生:我仿佛看到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着。

师:(引读)“冰雪初融,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淫雨霏霏、秋风潇潇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白雪飘零、寒气逼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老人的工作怎么样?
生:老人工作很辛苦、很累。

师:可是他却说——
生:“不累、不累。

”说的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老人很累,可是又那么悠闲,真是累并快乐着。

这就是开朗、这就是豁达!
本环节的教学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够从语言的现象“……”,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由此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即扣住标点,
先让学生了解其言语表层意义——老人无数次打扫天游峰,进而教师通过引读,呈现出老人一年四季中的那份辛苦,最后教师再以追问使学生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领悟到老人的豁达。

用两只眼睛读书,不仅读出字面意思,更读出字背后藏着的意思,这种有滋有味的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