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专业表演教学特点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艺术专业表演教学特点初探
内容摘要:21世纪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能复合型的人才,单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的。要使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成为“琴房歌唱家”,必须突破声乐表演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演舞台行动艺术实践
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而表演艺术是一门动力定型的技巧,是舞台表演行动的艺术,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声乐作品只能作为乐谱的符号形式存在,而不会真正成为艺术。
声乐表演教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的发展学科,我国高等院校和艺术学院开设这门专业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相对还不够均衡。随着时代的进步,声乐表演教学也应有所发展与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表演课,本科设置为二年(一年为舞台表演基础课,一年为歌剧表演课),专科设置为一年。声乐表演教学在于教理论、传方法、重实践。其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与解放他们的创作天性,教会学生如何唤发起自己的创作天性与创作灵感。表演之难不是有正确的观念、明确表演道理就能有精彩的表演出现,而需要有反复磨砺的技巧与感觉领悟的过程。
一、根据声乐专业目标确定表演训练的重点
表演专业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实践积累与演进,凝结成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的心血,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传统的表演模式是专门为表演专业设计的,是以培养戏剧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这与声乐表演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而声乐表演专业是培养歌唱演员、歌剧演员及音乐剧演员,而非培养专业的戏剧表演专业演员。因此,在确定训练重点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掌握何为表演,何为舞台表演,表演在歌唱中的作用。同时,还要他们了解现今被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其美学原则。其次,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声乐表演是集音乐、诗、词、肢体、语言、行动与情感的综合体,是区别于话剧(影视)的表演。话剧(影视)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综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人物塑造是靠大段的独白来完成。而声乐表演的主要行为是“演”与“唱”,是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肢体语言来完成人物塑造的。所以,声乐表演教学应确立配合台词训练和形体训练为服务思想,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形体与台词。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表演是靠演员自身的肢体、语言、情感作为创作材料与手段在舞台上创造艺术形象的。声乐表演的学生,其训练重点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和形体动作感觉的训练为主,由表演的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达到无意识,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唱”会“动”又能“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全面的声乐表演人才。
二、针对教学对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开始普遍存在“两高两低”的问题,即:“演唱欲望高,音乐素质高”;“文学素质低,表演开发起点低”。歌唱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对声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积累,也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对声乐理论技术技巧更有一定的理解力。然而,接受表演训练的人则凤毛麟角,表演基础低,有些学生甚至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几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他们的表现技巧和表演能力。
1.以舞台的形式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不断提高的经历及心理过程,加之教学实践的探研,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声乐表演教学的效率,需采取与声乐专业相适应的、符合戏剧舞台表演的综合性、集体性、表演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打好歌唱基础,同时结合戏曲走远场、台步、云手等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小品、话剧、歌剧和音乐剧片段的排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要更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舞台意识、角色意识。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演唱,都要以舞台为假想地,能够真实地入戏并进入角色,能够用从戏中的“假我”情感代替“真我”的表演。具体实践中,对入戏学生的要求就是由学生的“真我”转换成戏中的“假我”过程。表演是假的,情感是真实的,告诉他们学会与“假想”的观众进行开放式交流。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歌唱中加入自己对角色(歌曲)的情感理解,更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质得以提高。
2.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的结合上求突破
如果演唱歌曲时,从头到尾都是站着一动不动,要么双手“捂”着肚子,要么抱着双手在“画圈”,那样会显得非常难看又死板。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教学中,必须做到“唱必动”“动必唱”。而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会唱不会演,“声”有余而“动”不足的毛病。大部分学生在舞台上歌唱是轻松自如的,很自信,而表演起来有的学生的肢体就是紧张僵硬的,有的学生则松懈懒散,眼睛不知看哪里,手不知道怎么放,脚也不知该往哪走了。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从学生的表演心理着手,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演唱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走着
唱”“唱着走”,让学生感知理解作品的形象特征,告诉他们表演艺术是舞台行动的艺术,舞台上的形体动作是经过加工提炼,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是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表演的核心元素。要学会在行动中分析歌曲内容与角色,形体动作与演唱是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的,形体动作是情感的延续,歌唱的情感始终要贯穿于形体动作,反过来说就是歌唱时的形体动作应和歌声一样要有情感。《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故形体动作乃声乐表演表达情感的“极致”。其次,舞台是虚构的,启发学生在虚构舞台上的表演应当像孩子在生活中一样轻松自然。有位大师说过:“最好的表演要向孩子们学习。”使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判断决定后再行动,达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调动学生的表
演热情,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要他们学会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样做到“唱必
动”“动必唱”,使学生完成“演”与“唱”的完美统一。
3.抓好“舞台”与“讲台”的贯通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如何缩短学生与真正的演员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让他们尽快适应舞台、适应社会。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临时性承担一些演出任务,而他们往往处于“学生”与“演员”之间,在台上表演时,他们既不像学生又不是演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一般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关系,将二者内质贯通,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走“讲台”――“舞台”――“讲台”的道路。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必须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磨多练,才不会成为“琴房歌唱家”。要求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赛事,给他们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搭建艺术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为学生打开的另一扇门,是学习表演的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再好不过的舞台。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人说,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是切身体验,是在实践中“开悟”。因此,必须把表演艺术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作为检验声乐教学的成果,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其艺术创新成为重要途径。真正做到,使表演教学重点以实践经验为艺术基础,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保证学生的良性成长,让学生在表演艺术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大道上前行。
三、着眼于戏剧戏曲、歌唱艺术的发展,努力培养多能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21世纪人才的需求是多能复合型的,歌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随着社会文化及音乐与社会的特殊关系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戏剧、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所了解的传统京剧演变为“现代革命样板戏”,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演变为倍受人们喜爱的“小品”。由于流行音乐元素的渗透,传统京剧又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表演体裁“戏歌”形式出现。现今我国演艺界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影视演员出歌唱专辑,有些相声演员做综艺节目主持人,有的歌唱演员去演戏,有的节目主持人既唱歌又演戏,这就是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旧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变声乐表演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势在必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