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 盼》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创造:通过课文中表达“盼”的具体事例,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
内容
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张望:从小孔或缝隙里看,向四周或远处看。
明晃晃:状态词。光亮闪烁。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梳理课文思路: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盼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言应用:读懂课文,梳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出生,河北赵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刷本等百余篇(部)。
三、初读感知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雍子:皮肤病,暑天皮肤上起的红色或白色小疹,很刺痒。
瓦蓝:蔚蓝。
预报:预先的报告。
喧闹:喧哗热闹。
厚墩墩:状态词。形容很厚。
讲座: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 广播、电视或刊物连载的方式进行。
央求:恳求。
满满当当:形容非常满。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儿声响。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它,开始盼着变天,好穿上雨衣。
第二部分(第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想借口买酱油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一早果然下起雨来,“我”如愿穿上了新雨衣。
五、知识拓展
斗篷 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披风通常无斗篷袖。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袖 篷 缩 疯 瓦 柜 喧 甩 嚷 酱 唇 蹦 梯
斗蓬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