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战友QSY》教案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战友QSY》教案及
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
2.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我”的内心活动的语句,体会QSY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3.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QSY和战友潜伏的山沟环境与QSY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QSY和战友潜伏的山沟环境与QSY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QSY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前辈们给
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
学生齐答:QSY。
师:谁能讲一讲QSY的事迹?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1952年10月11日,抗美援朝中,朝鲜391高地反击战前夜,QSY随部队潜伏,以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进攻。
2.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课题)
师:李元兴记录了他所目睹的QSY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最后英勇牺牲的事迹。
现在我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缅怀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对话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师生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感受QSY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学生默读后,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你感觉QSY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交流反馈,整理提取。
3. 教师小结。
(1)课文主要写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争中,“我”和QSY在连队执行潜伏任务,通过“我”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活动,记叙了QSY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烈痛苦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QSY是个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年轻的伟大战士。
三、研读语段,品悟写法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同桌互学: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地方。
(1)聚焦“面”
课件出示: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晒干了我们身上的寒霜,早上冻麻了的腿也开始暖和起来。
•我发现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
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
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
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①学生交流反馈,谈感受。
预设:描写QSY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时的环境就是一个面,表明执行任务时环境相当恶劣且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暴露自己。
②指导朗读环境描写的场面,读出环境的险恶及危险。
(2)聚焦“点”,关注写法。
①指名读第12、13自然段,比较两者的异同。
课件出示:
a.小组讨论,发现异同。
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不同之处:第12自然段抓住了“我”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烘托了QSY被烈火烧身的危险处境和“我”的痛苦心情。
第13自然段通过对QSY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描写,直接表现出QSY的人物特点。
b.小结。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特写镜头,就是“点”的描写,不仅要关注整个活动场景,更要注意“主要人物”的表现,可以通过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
②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
a.学生自读第12、13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独立批注自己的体会。
b.交流反馈。
预设1:“心紧缩着”体会到“我”紧张的心情。
预设2:“不敢”“不忍”“忍不住”等体会到复杂的心情。
预设3:“纹丝不动”直接表现出QSY英勇顽强的意志力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c.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QSY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2. 小组交流,总结写法。
预设:如课文通过点面结合,多点罗列的描写方法,描写战士们潜伏的山沟环境,这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描写QSY任凭烈火烧身的纹丝不动,这是对个体的聚焦,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聚焦典型,也是场面描写中的一个点。
对于“点”的描写,可以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现。
【设计意图】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种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方法描写场面,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
四、朗读全文,领悟写法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学完本课,把你获取的关于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跟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完课文后,同桌间讨论交流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9∗我的战友QSY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大量利用图片和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2.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却又无比崇敬的心情,用挖战壕的铁锤和钢钎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
如果让你们写,会怎么写这句碑文呢?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3.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
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对学生而言,要将书读通读顺却也并非易事。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追求的正是求真务实、返朴归真的“‘读’占鳌头”。
应该明确,学生只有在反复地读书实践中方能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