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劝学》情境课文,学生跟读。

二、整体感知
1.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为什么要用“君子曰”引出来?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3.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学习之道?
明确:
作者主要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习之道。

三、具体分析
过渡语:学习的意义是怎样的,学习的作用、方法、态度又分别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学生齐读课文的第2段,思考:在作者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道理。

从蓝到青,从水到冰的过程,比喻人不断学习的过程。

“青于蓝”“寒于水”比喻学习的结果,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及“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道理。

直木通过“輮”,可以改造成“中规”的轮;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可以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通过“砺”,可以变锋利。

因此,人通过学习、检查和省察,就可以改造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没有过失。

2.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2段。

3.学生齐读课文的第3段,思考:在作者看来,学习的作用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
作者认为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首先,作者通过“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并用“跂而望”
和“登高之博见”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形象地说明了只有明确“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

然后,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而能获得这种效果,并非因为人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样,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非因为其天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4.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3段。

5.学生齐读课文的第4段,思考:文章的论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作者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
可以生蛟龙。

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积”。

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

通过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

作者先将“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接着将“朽木”与“金石”进行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区别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再艰深的知识也能学会。

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

作者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将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6.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4段。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完成下列提纲。

明确:
五、布置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