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
一. 教学目标
1.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了解酸碱盐的定义,以及知道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3.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与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
4.熟悉溶液、胶体、浊液的定义,并能清楚的分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定义,能熟练的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㈠: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B)
A.洁净的食盐水B.冰水混合物
C.净化后的空气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
2、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
㈡: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㈢:无机化合物
1.氧化物的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且显现负价,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A.氧化物按照是否与水生成盐,以及生成的盐的类型可分为: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
B.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C.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练习:
1、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
A.水银、硬水、水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
C .氨气、空气、消石灰
D .黄铜、醋酸、干冰
2、关于氧化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2. 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4. 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 、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 、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 、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 、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D )
3.纯净物根据其组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硝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
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填序号) B
A.交叉分类法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Na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
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
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
化学式HNO3NaOH Na2SO4SO2
(3)从上表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NO3 + NaOH ===NaNO3 + H2O
Ⅱ: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得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在无机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即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还(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氧(氧化反应)----氧化产物(失,升,氧)氧(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还(还原反应)----还原产物(得,降,还)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练习: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C)A.CuSO4+H2S = CuS↓+H2SO4B.Cu2(OH)2CO3=2CuO+CO2↑+H2O
C.2FeCl3+Cu=2FeCl2+CuCl2D.4Fe(OH)2+O2+2H2O=4Fe(OH)3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C )
A.CaCO3+2HCl=CaCl2+CO2↑+H2O B.CaO+H2O=Ca(OH)2
C.2H2O2=催化剂=2H2O + O2↑D.CaCO3=高温=CaO + CO2↑
3.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C )
A.CO+H2O 高温CO2+H2 B.SO2+H2O=H2SO3
C.2Na2O2+2H2O=4NaOH+O2↑D.2F2+2H2O=4HF+O2
Ⅲ: 化学物质的计量方法和物理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 A表示。
N A=6.02x1023 mol-1 (/mol) ←不是准确值是约值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NA N ★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公式:n=M m n=
Vm
V Vm=22.4L/mol 1.决定物质的体积: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注: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的推论
①同温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②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 ③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相对分子量之比,也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
注意:✿密度:ρ=M /Vm ;在标况下Vm=22.4L/mol
✿①计算表达式:
②使用说明:
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
21212
1N N n n P P ==21212
1N N n n V V ==2121M M D ==ρρ主要用于气体中计算
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
练习:
1.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l-的浓度相等的是( C)
A.150 mL 1mol·L-1的NaCl
B.75 mL 2 mol·L-1的NH4Cl
C.150 mL 3 mol·L-1的KCl
D.75 mL 1 mol·L-1的CaCl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 molH2的质量是1 g
B.1 mol 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C.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g·mol-1
3.下列物质里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C )
A.1 mol H2B.0.5molNH3
C.6.02×1023个的CH4分子D.0.3molH3PO4
4.某气体物质质量为6.4 g,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A. 64
B. 32
C.96 D.32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
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数一定相等
6.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
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
A.原子数B.密度C.质量D.质子数
7.22.2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 mol 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111g/mol;A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 ;ACl 2的化学式是CaCl 2
Ⅳ. 分散系有 溶液 、浊液 和 胶体3 种.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1nm <1nm ~100nm >100nm
㈠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浊液:分散质的粒度>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叫浊液。
浊液不均匀,不稳定。
胶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
→带负电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区分溶液与胶体
(二)物理现象,胶体所特有的)
1、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由于多数的胶体粒子带电荷,并且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使胶体粒子不易凝聚。
2、胶体的聚沉:
(1)加热:加热可以使胶体粒子运动加快,聚合成大颗粒而凝聚成沉淀。
例如:蒸鸡蛋糕。
(2)加入可溶性的酸、碱、盐:例如:三角洲的形成、卤水点豆腐。
(3)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例如:明矾净水、不同品牌颜色的钢笔水不能混合使用。
,胶体微粒的表面积较大,受合力不同而运动
应用: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胶体为较稳定分散系的原因之一
产生原因: 胶体微粒直径小而比表面积大, 吸附电性相同的离子,形成带电微粒
应用:证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胶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可用于提纯精制胶体
注:因为带电的是胶粒,而分散系中正负离子总量是相同的,所以胶体是电中性的。
练习:
1.用特殊的方法把固体加工到纳米级(1—100nm, 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C )
A. 溶液
B. 悬浮液
C. 胶体
D. 乳浊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C)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3.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㈡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 SO2 .CO2 .NH3等
注:单质,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与否,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产生的离子导电,否则该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如CO2、SO2、NH3等是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在电解质中,按照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把它们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阴阳离子的过程
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受热熔化。
注意:与是否通电无关。
2、电离方程式: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硫酸钡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导电能力极弱,所以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B.C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氯化银难溶于水,故其水溶液不导电
2.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A.H2SO4=2H++SO2-
4B.Ba(OH)2=Ba2++(OH)-
2
C.FeCl3=Fe2++3Cl-D.NaHCO3=Na++H++CO2-
3
3.BaSO4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其本质原因(B)
A.是电解质B.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C.存在电子D.存在离子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本身属于非电解质的是(B )
A.Cl2B.NH3C.HCl D.KCl
单元二: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应用到做题中
2.熟悉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3.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并能利用其进行溶液的配制,配制过程中要会进行误差的分析。
(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
除杂的规则:不能消除被除杂物质,消除除杂物质后,不能带来别的杂质(即可生成被除杂物质,溶液中可以生成水和固体,固、液态中可生成气体)
Ⅱ、常见物质的检验
试剂:Na2CO3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混合液中含有CO32-存在
化学方程式:Na2CO3+ 2HCl= 2NaCl + CO2↑+ H2O
2、Cl-的检验
例如:NaCl溶液、AgNO3、稀HNO3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NO3溶液,后在加入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Cl- 。
现象:溶液中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产生
结论:混合液中含有Cl-
化学方程式:NaCl+ AgNO3 = AgCl ↓+ NaNO3
3、SO42-的检验
试剂:Na2SO4溶液、BaCl2、稀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Cl,后在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Cl,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SO42-。
现象:混合液中有不溶于稀HCl的白色沉淀
结论:混合液中含有SO42-
化学方程式: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4、NH4+的检验
①试剂:NH4NO3溶液,浓NaOH溶液,浓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浓NaOH加热,产生刺激性气体遇浓HCl产生白烟,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4+。
化学方程式:NH4NO3+ NaOH =▲= NH3↑+H2O + NaNO3,NH3 +HCl = NH4Cl(白烟)②试剂:NH4NO3溶液,浓NaOH溶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加浓NaOH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NH4+。
化学方程式:NH4NO3+ NaOH =▲= NH3↑+H2O + NaNO3
5、Ag+的检验
试剂:AgNO3溶液,NaCl溶液,HNO3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NO3溶液,后在加入NaCl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Ag+。
化学方程式: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6、Ba+的检验
试剂:BaCl2溶液,H2SO4溶液,HCl溶液
步骤:取样并向内加稀HCl溶液,后在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HCl,则证明该试样中含有Ba+。
化学方程式: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7.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本质是电子的跃迁而产生)
铂丝用盐酸洗涤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再蘸取待测液,最后在酒精灯燃烧
钠焰色:黄色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练习:
1、能用来区别BaCl
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B)
A. AgNO3
B. 稀硫酸
C. 稀盐酸
D. 稀硝酸
2、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A)
A.NaOH B.Na2CO3C.AgNO3D.BaCl2
3、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D)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42-
C.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4、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D)
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D.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 B单位:mol/l。
公式:C B= n B/V
1.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或量筒等。
容量瓶使用时应注意:
①使用前要检漏;
②有四个不准:不允许加热、不允许物质的溶解或稀释、不允许物质间的反应、不允许储存药品;
③容量瓶上标有:容量规格、刻度线和使用温度;
④容量瓶检漏的方法:将容量瓶注入一定量的水,塞紧塞子,一手抵住塞子,一手托住瓶底,将瓶颠倒,不漏水,再将塞子旋转180度,再重复操作一次,如不漏即可。
(2)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或称量、稀释或溶解、冷却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定容时应:加水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随堂练习】1、实验室欲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氯化钠.请问:
(1)配制时需要氯化钠固体质量是g,水质量是g.
(2)若用5%氯化钠和水,需要5%氯化钠质量是g.
答:(1)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
=500g×0.9%=4.5g,水的质量=500g-4.5g=495.5g;
(2)设需要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则500g×0.9%=x×5%,x=90g
故答案为:(1)4.5,495.5;(2)90.
误差分析
一、称量误差分析
(一)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生锈。
(m B偏大,C B偏高)
(二)调整“0”点时,游码在大于0的位置。
(m B偏小,C B偏低)
(三)在敝口容器中称量NaOH、CaCl2、CuSO4粉末等易吸收水的物质。
(m B偏小,C B偏低)
(四)称量已部分风化的Na2CO3•10H2O、CuSO4•5H2O等。
(m B偏大,C B偏高)
(五)用量筒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
(m B偏大,C B偏高)
二、配制过程误差分析
(一)称好后的药品放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在烧杯外。
(m B偏小,C B偏低)
(二)溶解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
(m B偏小,C B偏低)
(三)转移时有部分液体溅出。
(m B偏小,C B偏低)
(四)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3次。
(m B偏小,C B偏低)
(五)溶解时放热,且未冷却至室温(20℃)(V偏小,C B偏高);溶解时吸热,且未恢复到室温(20℃)(V 偏大,C B偏低)
(六) 在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部分。
(V偏大,C B偏低)
(七) 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过程中,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
(无影响)
(八) 洗涤容量瓶后,未干燥,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无影响)
三、俯视、仰视的分析
仰视时,容器内液面高于刻度线;俯视时,容器内液面低于刻度线。
1.俯视与仰视
仰视--浓度减小俯视--浓度增大
2.为什么热溶液需待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答:因为如果趁热转移的话,由于溶液会热胀冷缩,加入容量瓶的溶液的体积会小于我们在常温下定容得体积,这样V会偏小,根据C=n/V可得C会偏小。
练习:
1.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0.3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1L溶液中含0.3N A个K+B.1L溶液中含0.9N A个离子
C.2L溶液中K+浓度是1.2mol/L D.2L溶液中含0.6N A个离子
2.30mL 1mol/L NaCl溶液和40mL 0.5mol/L CaCl2溶液混合后,混合液中Cl-浓度为( C )
A.0.5mol/L B.0.6mol/L C.1.00mol/L D.2mol/L
3.将4gNaOH溶解在10mL水中,稀至1L后取出10mL,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B)
A. 1mol/L
B. 0.1mol/L
C. 0.01mol/L
D. 10mol/L
4.用20g烧碱配制成500mL溶液,其为mol/L;从中取出1mL,其为mol/L;含溶质g.若将这1mL溶液用水稀释到100mL,所得溶液中溶质为
mol/L.
单元三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知道原子的组成,并熟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重点)
3.了解元素、核素与同位素的定义,并能熟练的区分他们
4.熟悉原子结构域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并知道质子数位1~20的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结
构特点(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原子学说)
汤姆生(西瓜模型,发现电子)
卢瑟福(核式,发现原子核)
波尔(轨道模型,H光谱)
卢森堡等人(电子云,量子力学)Ⅱ、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最外层电子
数
2氦He22
10氖Ne288
18氩Ar2888
36氪Kr281888
54氙Xe28181888
86氡Rn2818321888
各层最多电子数28183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然后由往外,依次排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先排K层,排满K层后再排L层,排满L层后再排M层;(2)、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
O 2-
S 2- Mg 2+ Cl -
Ⅲ、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电量
相对质量 实际体积 占据体积
原子 X
A Z
原子核
质子Z
+1
1 小 小 中子N 不带电
1 小 小 核外电子e -
-1
1/1836
小
相对很大
2.几个概念:
粒子相对质量:12
1
C 12
原子质量一个一个粒子的质量
粒子相对质量=
注:①单位 1(一般不写出)
②粒子:可以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微观粒子 ③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 质量数:原子中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3. 有关原子结构常用规律总结
⑴ 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⑵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负电荷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正电荷数
4.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某元素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即两同一不同)
H:1
1H 2
1
H(D) 3
1
H(T) 氢元素有三种核素,三种核素间互称同位素。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A1×a1%+A2×a2%+……
A1、A2……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为核素的原子百分数或核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分数
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相同
C含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一定是同一类的原子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2.在离子RO3n-中, 共有x 个核外电子, R 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R 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目是( B)
A. A–x+n+48
B. A–x+n+24
C. A–x-n–24
D. A+x-n–24
3.硫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硫离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质子数是16 B.最外层电子数为8
C.带2个单位负电荷D.核外电子总数为16
4.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说法正确的是(A)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N4是N2的同种物质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式量是56g
注意,式量不要写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而原子质量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