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说课
稿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文章的说明顺序。
为了介绍人们所不熟悉的太空世界,作者先从人们肉眼能看见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
介绍恒星系时又是先从大家熟悉的银河系写起,在说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
这样由近及远、有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有条理地、清楚地了解宇宙里有什么,更好地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些概念,因此是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
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
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思路是什么?请列出提纲。
这两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脉络,明白文章抓住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
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
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
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
”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
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
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
“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
“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
战国末期有个人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
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
《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
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
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
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
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
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
“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
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
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
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
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
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
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50多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实验卫星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7颗,通信广播卫星9颗,气象卫星2颗,资源遥感卫星2颗,导航定位卫星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国外卫星10颗。
这些卫星的成功升空,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使我国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宇宙里有些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本单元主题是关注科学。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
本单元中《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介绍宇宙的有关知识的科学小品。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绍“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这一课处在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继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本文,能说出宇宙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B、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
A、学会收集资料
B、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C、指导学生通过做卡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能感受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了解的、所想象的宇宙,同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入课文的学习。
5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平等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与课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
“你所知道、所想象的宇宙”“哪句话让你觉得生动”“请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呈现的教学细节,也着眼与“对话”的设计。
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带给学生,让学生深受感染,给学生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分析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学情来决定的,因为初一
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还没有接触到。
3、在师生共同感知课文内容以后,我尝试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为避
免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策划:(1)明确探究任务;(2)限时间;(3)提要求:在组长
的主持下,分工合作,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做摘记,然后推荐代表陈述、展示探究成果。
4、学法指导:本文是篇生动的科学小品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感知、品味、探究、拓展的学习方法。
感知:初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
品味:再读课文,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探究:思考并回答解决有疑问的问题。
拓展:从课内跳出课外,更多的了解有关宇宙的信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播放有关星空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所想象的宇宙
2、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宇宙博大而又久远,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人类对宇宙
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宇宙里到底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宇宙的秘密吧!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给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的时候,拿起笔,把文中的关键句划出来。
)
2、将你所了解的知识做成知识卡片,准备以“有关宇宙里有什么”为主题,,进行小组内汇报。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不要面面俱到,○可恰当根据你的需要,增添课外的内容。
)
[说明]这一环节是教会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收集知识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请你探究
1、再次阅读课文,选择你认为说明生动的部分,仔细的品味揣摩,用“我觉得文中的句子(词语)很生动,理由是的格式”说一句话,进行小组内交流。
2、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
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B点和情感目标。
(四)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提供有关宇宙的知识的短文,请学生以“我眼中神秘的宇宙”或“未来的宇宙”等话题,畅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
(五)课后学习
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人类科技发展,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以“再谈宇宙里有什么”举办一次语文论坛活动。
5《宇宙遨游》未来出版社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