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宋代:刘克庄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译文: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

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

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

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

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怅;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

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

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注释:
一卷阴符,二石(dàn)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cōng)喷,鸣鞭
电抹,乌丝阑(lán)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qiú)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yīng)系粤,草檄(xí)征辽。

阴符:古兵书名。

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

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

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

此当指《周书阴符》。

二石: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在的二百四十斤。

玉花骢: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

喷:吐气。

电抹: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

乌丝阑: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

龙跳:比喻书法笔势纵逸雄健。

牛角书生:指李密,亦用于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虬髯豪客:指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虬髯客,为豪迈卓异之士。

折简:亦折柬、折札。

言其礼轻,随便。

请缨系粤:用汉终军请缨出征南越事,粤,同越。

檄:下文书征讨。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yān)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tiáo)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lěi)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bìn)改,镜里颜凋。

目视云霄:指眼界高。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燕然未勒:燕然,指杭爱山,位于今蒙古境内;勒,指刻石记功。

草草:随便。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磊块:一作垒块,谓胸中郁结不平之气。

休休:罢休。

鬓改:鬓发改变颜色。

颜凋:容颜衰老。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回忆年少时意气风发、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

一卷《阴符》说明词人年少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而“二石硬弓,百斤宝刀”则突出他力大无穷,身手不凡。

“一”、“二”、“百”三个数词,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

开篇三句将词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着以去声“更”字领格,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

接下来四句写词人扬鞭策马奔腾,速度犹如风驰电掣。

“更玉花骢喷”至“谈笑皆堪折简招”几句写词人年少时文韬武略,广交贤能,与志同道合之士煮酒论天下,豪气干云。

“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
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随便、热烈而又亲切。

在九个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现这一平仄协调的七言句,显得音律和谐,语调从容,从而反映出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带有儒将风度的英雄。

歇拍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语言上看,又恢复了四言格局,庄重之中饶有豪迈气概。

整个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片,词人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

“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词人傲岸不羁的性格。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时之不得志。

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当前,给读者以强烈的对比感。

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

词人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

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感情的浓烈,已是至极。

“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四句由一个“怅”字统领,表达作者请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悲凉。

“老去”,也援用一典。

可见其胸中积有多少愤懑情结。

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

“歌罢犹须着酒浇”突出作者的深重苦闷,唱歌也无法将其排解,还需借酒,但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休休也”是作者不甘而无奈的感叹,他回头看见镜中的自己,已经是白发生、容颜改,凄凉悲苦的感觉油然而生。

词的上片先写武艺,次写驭马,郊游,最后写建功立业,塑造出一个英武豪迈、兼具文韬武略的英雄形象,既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又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下片则写老年悲慨,苍凉郁勃。

综合来看,词的上下两片对比强烈,过渡自然,语言精炼。

词人用豪迈深沉的笔调,将一个已处暮年的爱国英雄渴望建功之志的情感充分而强烈地表达出来,全词豪宕疏放、雄肆激昂。

同时,该词用典较多,既扩大了容量,却又并不粘滞板涩,其间融会贯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2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
“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成吉思
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

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

“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

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

”即
谓此阕。

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

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沁园春,词牌名。

(钟振铎)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
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

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
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

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

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

“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

“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

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

最后一句,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

起首两句,词人借
用道家之说,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词人为坚守气节,视死如归。

“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

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

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

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
译文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
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苏轼《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冢: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赏析:
这首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1289 年,福建参知政事魏天佑,为了向朝廷取媚,强迫词作者北上,在寒食节,作者过郓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词的上片,由寒食节起笔,表达对祖茔冢柏的眷念之情。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讲的是十五年来,到寒食节“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扫祖茔尽孝。

这是作者的回忆。

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不久,元军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换姓入建宁唐石山中,后又隐居闽中,一直未回故乡江西弋阳。

到现在已十五年。

字面是说寒食节,实际上也暗含了对国破家亡的回忆。

用“皆在天涯”写沦落飘泊,无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泪经历。

“叹雨濡露润,
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

”承起句写十五年飘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两层意思:前二句是说在“雨濡露润”的天气里,思念着“宰柏”。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也称“宰树”、“宰木”。

寒食节是祭扫祖茔的日子,经常是细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润”,这种情况最容易引起在异乡飘泊的人的“宰柏”之思。

后两句说在“风柔日媚”的天气里,却又“羞见飞花”。

“飞花”指的是热闹的景象,而无家可归之人,则不忍着,也“羞见”,——国破家亡,自己无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岂不羞对“飞花”!这两层意思总起来是说作者无时无刻都在思国念家,痛苦不堪。

一个“叹”字领起四句,“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三句,仍从寒食祭扫着笔。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皆是祭品,祭扫完毕,便被那些乌鸦喜鹊所取走,这里,作者则说自己不能用“麦饭”等物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几”,屡次,与“十五年”互相照应。

这三句写得仍然很悲痛。

对祖茔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故国的怀念,更是对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叹。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为上述情况寻找原因。

“我”是指“天”;“他”则是指蒙元贵族。

从字面上看,好象是放达,实际上是悲愤而且故意用作反语“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

这里用反语的原因,倒不一定在于当时作者身在蒙元贵族统治之下,枋得是个性格刚烈无所畏惧的人。

反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用于嘲弄讽刺。

上片虽沉痛悲愤,但其基调却显得低沉。

下片则变为至大至刚,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精神。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这里指丹炉,道家在丹炉内炼丹,丹成可以飞升;“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宫阙。

这两句是说自己对于自己的去处早在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为家了。

枋得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准备,所以才有如此言语。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就此意作进一步发挥。

四句用一“想”字领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骑鹤上天,游于绛阙,其乐无穷;而世俗之身,当如
“蝉蜕蛇解,游于太清”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黄沙”)。

他不想苟且偷生,屈节苟活,已经说得明明白白。

以下就“寒食”本题,再表白自己的志向与气节。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

词句“男子正当如是”,是肯定语气,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并以叶韵,赞羡庸珏他们的爱国正义行动,表示自己作为好男儿正当仿效他们的精神,效忠宋室。

另一方面,“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则就此次被迫北上强令降元做官而言。

“昼锦”,用指富贵还乡。

“过家上冢”,即还旧居,祭祖坟,指的是夸耀邻里的事。

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语抹煞之。

“待”表示将来可以实现之意,即今已断言并无可能,因此不仅多此一举,言辞杀辣,不留余地。

“上冢”一语,也是就寒食祭扫事生出,与“守坟”、“修墓”,同回应上片所说情事,紧扣题意。

这首词作者先抒发思乡之情,继而抒发自己报国之情,全词慷慨悲歌催人泪下。

这首词精彩之处,在于注重心理刻画,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5
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翻译
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

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

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

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

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许多往事涌心中。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