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上的新学说,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是打通“中西马”的有益尝试。

特别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旨在寻求共同福祉;冲破“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建立后现代性的思考模式;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给全球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寻找生态生产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合理借鉴。

标签:生态智慧;生态生产;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西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掀起了一股“有机热潮”。

最先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延·海因泽克在其著述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当一种知识体系形成于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说它是有机的。

”[1]1532013年6月12日,王治河与樊美筠博士应邀在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题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的演讲被视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首秀”。

有机马克思主义能在国内掀起热潮,主要因为在于有机马克思主义中:一是为了寻求共同的福祉,为了全人类和地球的“有机”发展,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仅仅为了少数人的福祉。

二是有机的生态思维,转变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实现“人类内部、人类与全球生态系统及共处一个生物圈的其他物种之间,保持和谐平衡”[1]226,真正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是“正视”阶级问题,冲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给富人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并由此形成的社会集团,为穷人争取更大的权力,着力解决阶级不平等。

四是立足长远的整体视野,探求社会整体的“有机”发展等关注当代现实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为人们探索应对这个棘手难题打开一个新的视野。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生态智慧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当代最新的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相联系并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形式。

所以,要深入了解有机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在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学理支撑。

首先,在新物理学的研究中,作者指出:一是物理科学中的相互联系,“物理世界的关联程度远远超出了20世纪之前科学家的想象。

在牛顿物理学中,人们可以脱离时间之维,计算独立存在于僵化的笛卡尔空间物体的运动轨迹。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首次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相互联系。

而他的广义相对论则把空间几何与物体的质量联系起来,尤其是像黑洞这样质量极其重大的物体,实际上会使空间‘弯曲’”[1]157。

二是系统生物学,“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都比较关注遗传信息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个体细胞或细胞群,而且是把它们当作系统来研究。

”[1]160
其次,超越机械论的新有机科学的发展,一是有机生物学的进步已经能够提供单细胞生物如何通过化学渗透“感知”外界环境;二是生态系统学的研究表明:“某些外部事件也会从外部影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多种物种构成”。

因此,“新生物学是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自然发生的有机联系的科学,这种有机联系通过子系统或细胞的子系统和器官得到调节。

”“这取代了仅在竞争领域定义进化过程的传统生物学。

”[1]161-162三是当代意识研究表明:“心是大脑的自然发生属性,揭示了大脑自身独特的因果影响。

利用相关性模型研究大脑与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能够充分理解大脑是如何与心理意识相关联的。

人们可以把握意识的神经关系,没有必要清除自身作为自然的现实存在的意识、观念和文化。

”[1]164“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和理论视角的转变,科学家们现在可以有机的研究生物圈,并赋予有机体作用以核心地位。

”[1]165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就是以对有机体、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圈的这种新的整体理解为基础。

”“就像新的有机生物学,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的、双向的,而非决定论的、单向的。

”[1]165
最后,有机哲学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有机哲学作为一种关照世界的新视域,具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三重层次。

它强调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立,阐述了“动在”是构成世界的一种终极实在,“互在”是地球上有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成全。

但是,过程哲学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哲学基础,因此,它不仅关注经济决定论,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因素,对经济决定论和线性历史发展进行了有力批驳,将有机马克思主义纳入文化背景中加以解释,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有益智慧,成为一种体现时代化、民族化的崭新智慧。

同时,它又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的生存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所以称其为一种生态智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这是当代中国的生态发展思想,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智慧。

系统运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探求环境治理的“动在”与“互在”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

二、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及其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说,是一种文明类型,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

它不仅是对传统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调整,而且涉及国家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上层建筑诸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狭义上讲,它既有对当前经济增长的生态化生产的要求,又包括为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的目标,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政府机构与治理体系,同时,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阔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充分地表明在我国发展的未来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但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以寻求生态化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占据了社会整体
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生产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的成绩被全球称道,但在发展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无论对实现社会的“以人为本”,还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实践充分证明,当前社会发展既离不开物质生产建设,又离不开精神生产的支持。

三、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支持
(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
相对有机马克思主义讲,传统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在以往的社会建设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它们已经成为人们在寻求社会建设的一种思维方式。

但是,“回到马克思”来看,马克思并不与“以往的哲学家”相同,不再把自然当作是一种自在的力量,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是一种彼在。

马克思将未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之为“第一自然”即自在自然;将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之为“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经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将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

但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理解为一种“互在”,二者作为彼此的主体,是一种主体际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结构体。

建立在有机哲学基础上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机的思维方式,既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民族性又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成为一种真正的存在。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审美价值有益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把生态问题看成是人与自然之间以技术为媒介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个人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这两种观点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都违背了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有如下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由此看出,马克思在从社会形态看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从未将二者割裂,这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系统性及其内在的审美价值都在强调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有机整体,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都是在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与自然相关、与生态系统相关来寻求人类共同福祉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是有益的理论借鉴,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其整体理论中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但其基本理念尤其是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构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供新的理论素材与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延·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人民网,(2015-10-29)http:///n/2015/10-
29/c399243-27755578.html.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