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京城的灵魂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轴线——京城的灵魂线
作者:殷伯冬
来源:《北京档案》2010年第12期
中国儒学有一句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简单的两句话,阐述出了儒者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儒家的“中庸之道”不仅伴随着数千年以来的华夏文化,同时它那种中正、稳定、和谐的理念也被建筑者们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
北京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元代最初的设计者刘秉忠设计修建元大都开始,一直到现在四通八达的新北京,北京城都保留着这个特点。
一条中轴线贯通城市的南北、主要建筑都对称坐落其上。
什么叫中轴线?中国古代把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叫做“中轴线”,它既显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又营造了一种气势浩大的庄严气氛,可以说是整座城市的灵魂线。
中轴线从小方面讲是当初的设计者刘秉忠儒家思想的呈现,从大方面来讲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中心”思想,以及封建帝王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在古代都城布局中的形象体现。
北京城的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门、景山、鼓楼、直至钟楼,贯穿全城,全长约7.8公里。
它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约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中轴线的魅力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尽显无遗。
当时有一个外国的使者到京城朝见皇上,封建制度见皇帝要行三拜九叩大礼,外国使节不愿下跪,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正阳门沿中轴线走进皇城。
在正阳门之外,也就是外城的北京都是灰墙灰瓦,密密麻麻的四合院,街巷整齐,横平竖直,状如棋盘,是一座感觉很普通、低调的城市。
但是当走进皇城之后使者的感觉大不一样,特别是穿过大清门(现毛主席纪念堂)之后,周围建筑的颜色变成了黄琉璃瓦红墙身,面前一条笔直的大道把他引向天安门。
这条路古代称作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也叫千步廊。
到了天安门,汉白玉的大石狮子,华表上活灵活现的望天吼,蓝天白云衬映下的外金水桥……一切完全都是典型的东方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之后是午门。
午门又叫五凤楼,形如凤翅,精巧而不失庄重。
走过内金水桥,才算是进了紫禁城。
紫禁城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种树(没有绿色),红黄两色高大的建筑配上空旷的广场,所有的建筑都能一下尽收眼底。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使得皇城凸显得无比的雄伟庄严。
到了太和殿见到皇帝,外国使节不由自主地下跪行礼。
的确,在如此庄严、神圣而又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之下,又有哪一个人能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此外,北京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方正。
中国土地广袤,有很多城市是依地形、依山势、依河流而建,比如说离北京240里的天津,就是依海河而建,马路不分东西南北。
而北京则不然,北京的城市可以说是很“端正”的,街道马路都是横平竖直,如棋盘状,大多数的建筑也是整整齐齐的坐落在街道两边。
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中轴线贯穿全城,天安门、故宫
等重要建筑均坐落于其上,太庙和社稷坛分别坐落于中轴线左右两侧,是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而成的。
北京城中轴线的魅力还远不只如此。
地质学家用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在地球上的方位,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
中国古代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所以把经线又叫做“子午线”。
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一次施工中,在地安门地下挖出一只石鼠,在正阳门地下挖出一匹石马。
这两件的文物同时出现在中轴线上,绝非巧合。
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
这两只分别被埋藏的石雕,就暗示着这条中轴线就是北京城的子午线。
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并没有和子午线重合,也就是说中轴线并非是“正南正北”。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用专业器材拍摄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图后发现,中轴线是偏的。
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偏离子午线约300米。
成型于封建帝王时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数人的“常识”中,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既如此,时至今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中轴线为何“歪”了?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导致建筑出现了偏差,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导致偏差,众说不一。
后来夔中羽发现这条“偏离”了的中轴线竟然遥指元上都遗址——距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当年忽必烈就是从那里迁都到元大都的。
由此夔中羽提出了“两都一线制”的猜测,也就是说元上都和元大都共用一条中轴线,北京城中轴线的偏离是有意为之。
随后在2005年夔中羽等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合作,通过航空,大地测量等技术手段,在北京城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上于内蒙古找到了元上都的遗址,这就验证了“两都一线制”说法的可能性。
但是否北京城中轴线真的是要和元上都共用一条中轴线?明清两朝沿用元朝的中轴线,均没有发现它是歪的?问题的真相还需要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除此之外,位于中轴线尾端的钟鼓楼也值得一提。
元大都的鼓楼(元代称齐政楼)位于全城的几何中心点上。
到了明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元大都,由于当时北城过于空旷,不利于防守,为防止元朝旧臣的返攻,随即将元大都北城墙向南缩了5里,建德胜、安定两门。
永乐十七年,朱棣迁都北京,定北京为国都,欲在皇城前面修建五府六部,由于地方狭小,故拓南城墙至今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
所以说明朝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拓南城缩北城后形成的北京城。
与元大都相比较,明代北京城东西两侧城墙位置未变,皇城(紫禁城)总体方位未变,城内主要干道未变,最大变化是重新规划了明北京城的南北界限。
元代修建的齐政楼的中心点和南北中分线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后经火毁被拆除,元代的钟鼓楼一线,现在被称做旧鼓楼大街,而现存的鼓楼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所以说元大都是以鼓楼(齐政楼)为全城几何中心点和东西中分线标志,也是全城规划中轴线,而在它东面129米的是宫城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至中心台(位于齐政楼东),两者并不重合。
而明代的中轴线是将皇城、内城、外城纵贯串联起来,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由一条约八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全城,使北京城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不仅将象征权力的主体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均修建在这条轴线上,如大明门、承天门、午门、外三殿、内三宫等,同时又以与其平行的短轴线配置东、西六宫,文华、武英殿等建筑群。
在这条纵贯整个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坐落着不同等级、
不同规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建筑群,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鲜明统一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布局艺术,森严的礼法制度,是整个城市的灵魂线。
清朝沿袭了明代的城市布局,在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基础上做了修补和完善,使得京城建筑曲近于完美的地步,也就有了文章开始时那段小典故。
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完北京城都会赞叹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声称这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伟大财富。
所以北京城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保护这一伟大的建筑群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愿古老的北京城在历经近800年璀璨历史之后的今天,继续绽放它的魅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