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合作训练——“体教结合”训练模式的创新实践
合作训练—一“ 体敏结合"训练模式的创新实践
口 李鑫
一
贺 建新
周 叶 辉
近年 ,为了拓宽训练视野 ,加强高中生的训练交流 ,提
、
“ 作训 练” 的途 径 合
( 一) 继 续 走好 “ 教 结 合 ”之 路 体
高训练 的针对性 ,我们与地市多所示范性高中建立 了 “+ ” 12 合作训练模式 ,即高一 由本校进行基础训练 ,高二 、高三 由 兄弟学校进行提高性训练 ,这样 可以针对不同学校 的特色项 目和资源优势 ,取长补短 ,互相提高 。如衡阳市二 中是省 田 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是省排球传统校 ,我们充分利用 各 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 了 “ + ”合作训练 ,使特长生 12 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
力超速跑练习的进行做好了准备为止 。
2 要 安排 在 适 当 的 时段
欲速则不达 。在 第一 次训 练课 上 ,只以 34的速度跑 3 / 次 ,两天之后跑 4次 ,在一周的第三次课上跑 5 。穿着负 次
重 背心 ,以最 大 的 速度 跑 ,背 心 的重 量 在 3个 多星 期 里 慢 慢
给高校 。其中一部分是一些想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特长生 ,主 要是进行短期试训 、试测 ;另一部分是体育高考生 ,占特长 3 正确认识训练酸疼感 大多数运动员在第一次超速训练课结束之后 ,肌 肉会有
酸 疼 感 ,时 间上 大约 持 续 2 3天 。超 速训 练 要 求对 运 动 员 不 ~ 习惯 使 用 的 运 动单 位 和 肌 肉纤维 进 行 重 新 动员 ,即使 运 动员 们 已经 进 行 了几 个 星 期 的 短 跑训 练 ,很 大 可 能仍 会 感 到 相 当
超速训练要安排在训练课的第二项 ,因为这项练 习要求 在完全没有疲 劳的情况下进行 ,所 以在完成一般性准备活动 和伸拉活动后 就要立刻 进行 。当运 动员 的疲 劳未恢 复的时
“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队模式的研究
在长期的实践 中, 运 动训 练体制形 成 了以青少 年为 主要 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 目标 , 既遵循训 练规 律, 又遵循教育规 律的一种 新型 的业余训 练体制 J 。国外学 者认为竞技是 自我实现的途径 , 在大学发展竞技体育是很 自然
的纵 向层层衔接的运动员三级培养体 系。导致 不同部 门在制
d 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0 0 5— 0 2 5 6 . 2 0 1 3 . 1 0 . 0 1 9
1 问 题 的提 出
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 , 以培养优 秀体育后备人才 和适应社会发
对象 , 以少体校为 中心 , 以向省市运动 队和 国家队输送为 目的
王
冬
WANG Do n g
摘
要: “ 体教结合 ” 是世界竞技体育人 才培养的发展趋 势。本文运用文献法、 比较法等研 究方法 , 对“ 体教
结合” 培养优 秀运动 队模式的研 究文献进行 了分类综述 , 将教 育规律 、 训 练规律 、 管理 学等有机 的融合一 起, 为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 多元化 的角度考虑优 秀运动队的培养和管理 , 注重 全面 系统 的发展学生运 动员, 培养优 秀的体育人才 , 注重强调 由过去运 动员学生到现今 的学生运动 员, 使
“ 体教 结合 " 培 养优 秀运动 队模 式的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Tr a i n i n g Mo d e o f Ex c e l l e n t S p o r t s Te a ms wi t h S p o r t s a n d Ed u c a t i o n Co mb i n a t i o n
运用viit发展初中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课题)
将体育纳入各年段半期考和期末考,通过考试、体质健康测试、质量监测和中考体育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利用EXCEL函数建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系统,通过研究深入分析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2)体能练习内容设计
①应考虑学生年龄和个体特点
在安排训练时注意安全第一。制定训练负荷和运动强度时,由于个体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设计时合理考虑学生体育运动的强度不宜过高,应该将训练强度设置在中等水平,做到既能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不至于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此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身体未发育完全,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无氧练习和大力量的器械练习,因此在进行训练设计时要重点加以考虑,避免由于训练设计不当,损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体能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世界各个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开展各式各样的训练措施,欧美、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是最早开始对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国家,为全面提高国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各个国家对中学生课程全面改革,力争从基础教育出发,进行素质大改革。其中“间歇训练”的概念是由Reindell和Roskamm首次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Emil Zatopek采用此方法训练获得1952年奥运会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三项冠军而被广泛使用,并证实在提高耐力运动员的成绩方面效果显著。
②初中体能结合每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力量、柔韧、速度、平衡、协调、敏捷、爆发力等七个素质,选一至二个素质来设计每节课体能练习。
(3)体能练习形式
练习的组织形式是小组、集体、还是散点;练习形式是单一的、复合的、综合的,教师如何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选择合适的组织和练习的形式。
“体教结合”运作思路研究
我国某些高校的做法完全相反 : 当运动员获得优秀 成绩 后任 意选择 高校 去深造 , 甚 至没 有上 过一 天课
照样顺 利 毕业 , 体 现 出制度 “ 体教结合” 运作 思路研究
中图分 类号 : G 8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3 5 X( 2 0 1 4) 0 1 4 3 0 7 0 - 0 3
有资料 显 示 , 我 国平均 4 0 0 0名 运 动 员才 能 培 养 出一个 世界 冠军 。 … 大量 的退 役运 动 员 因为训 练 忽视 了对文化课 的学习 。退役 后又 因为 文化素 质较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德 国主要以体育俱乐部为基础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澳大利亚主要以体育组织
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 导致大部分家长不再愿意让 子女参与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来 , 甚至部分著名运动 员也 毫不讳忌地 说 , 不希 望 自己的子 女从 事 竞技 体
育 。如 何解决后 续人 才 的培 养 问题 , 关 系到 我 国竞
素质 问题并没有得 到很好 的解 决 , 相反 , 退役运 动员 因为文化素质较 低而不能得 到妥善安置 的问题 越来 越 多 。如何 实现“ 竞技体 育” 和“ 教育” 的真正结合 来 培养 、 训练和选拔运动员 , 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
好 地 实现 。另外 , 文化 素质 的缺 失也 是退役 运 动员 无法安 置 的原 因之 一 。国外 高 校 非 常 喜欢 接 受 高 水平 的运 动员并 给予 相 当的优 惠 , 比如学 费方 面 的
l 国 内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据 有关 资料 显示 , 美 国主要 以学 校为 中心 培养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实践报告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密切,运动训练为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本报告将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运动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中的体会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锻炼,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的过程。
体育教学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
1. 互相促进的关系优良的运动训练能够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训练方法,为体育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
同时,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也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培训思路。
2. 目标一致的关系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3. 互相促进的关系运动训练中的成果和进展可以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素材和实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也可以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和培训思路。
二、运动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运动训练通过系统性的运动训练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和敏捷性,为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基础。
2. 培养运动技能和竞技能力运动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竞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体育项目和比赛,提高竞技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运动训练强调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通过集体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认同和配合能力。
实践中的体会与改进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更好地结合。
过于侧重技能训练的运动训练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实践活动和运动训练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基于“体教结合”的高素质运动员学生培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中学乒乓班教育特色为例
2 0 第5 01 年 期 Ju l f hn hi oma U iesy( l nayE uai dt n oma o ag a N r l nvri Ee t d ctnE io ) S t me r o i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图 分 类 号 :6 3 9 G 3 .6
校成 为高 素质 运动 员 学 生 , 且 能 为他 们 未 来 体 而 育运 动生 涯 的发展或 未来 的可 持续 发展 奠定坚 实
基础 。
19 9 7年 3月 , 上海 中学 唐 盛 昌校 长本 着一 流
的学校 教育 就要 有 一 流 的学 校 体 育 的 思考 , 为培 养一 批 有 道德 、 文化 、 理 想 、 有 有 有专 长 的 中学 生
阶段 高层 次 的学校 ( 括 实 验性 示 范 性学 校 与 有 包
特色 的学 校 ) 高水平 专 业 运 动 队 、 业 机 构 ( 与 专 体 育俱 乐部 ) 姻 , 现 高水 平 的竞 技 体 育 与 学 校 联 实
文化 教育完 美 结合 , 同促 进 在 某 一 方 面有 良好 共
文献标识码 : A
基 于 “ 教 结合 " 体 的高 素 质 运 动 员 学 生 培 育 的 实 践 探 索
— —
以上 海 中学 乒 乓 班教 育特 色为例
王 辉
( 上海市上海 中学 , 上海 20 3 ) 0 2 1
摘
要 : 文章 阐述 的“ 体教 结合 ” 注基 础教 育 阶段 的 学校 与 高 水 平 专业 运 动 队 、 业 关 专
与 学校 发展 的 “ 双赢 ”
先来 分析 一 下上海 市上 海 中学 基 于 “ 教 结 体
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走向研究
体育工作 的主要任务 来予 以高 度 的重 视 。另外 ,普通 高校
与 高校试点 中学虽然将 体教 结合 培养模 式列 入学 校工 作计
事物 ,但是因为 “ 体教结合 ”概 念 的限制 ,从 而使得 “ 体
教结合培养模式 ”表 现为各种 代表 性、具体存 在形 式的集
Do gJa n in—fn eg
( ai l ntu f hs a E uao ,B i i 。 hn -10 8 ) C pt stt o yi l d ct n e J g C i a I i e P c i n a 0 0 8
Ab t a t B h t o f n eve iv siai n, u sin ar ,i q iig i t h c mbn n p t i d — sr c : y t e meh d o t riw e t t i n g o q et n i o e n u r n ot e“ o i ig s o s w t e u n h
1 我 国现行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合体。
11 教育系统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
教育部 门利用 降分特招等 政策 自办学校 高水平运 动 队,
“ 模式 ” :是一 种 “ 范式 ” 或 “ 型” 范 ,是 一种重要 的
科学操作与科 学思 维方法 。它是解 决特定 的问题 , 一定 在
的抽象 、简化 、假 设条件 下 ,再现 原形 客体 、建 构新 型客
式 ,而是 更具 典型 意义 的、有代表 性 的存在物 。它 是从 多
样 的现实存在中概括而来的 ,是 “ 格” 的结果 。 定 按照逻辑学 的观点 ,“ 体教结合培养模 式”应该是模 式 的种概念 ,具 有属 概念 的特征 ,表 现为具 体 的、代 表性 的
初中田径“学练赛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初中田径“学练赛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1. 内容概括教学目标设定: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田径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内容整合: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形成富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的田径教学内容序列。
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探究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评价体系构建: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教学实施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案,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创新,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在这个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竞技性和观赏性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以期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本研究将从教学设计、实践操作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为初中田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习与训练、评价与比赛紧密结合,提高田径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系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提升运动技术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还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意志品质等非技术性能力的培养。
探索评价与反馈机制:本研究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比赛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应 勇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体育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在现如今也成为了各阶段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
特别是针对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初中阶段学生,体育教学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要探讨出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健康的体质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而体育运动是确保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初中体育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教学要求。
新课改要求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对于健康教育的片面理解,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够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而是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如今我国教育教学的宗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的黄金阶段。
体育教育作为与健康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渗透和深化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渗透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在和谐高效的健康体育教育课堂学习中拥有健康体魄。
1 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必要性身体健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路径,可见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必然教育趋势。
浅析初级中学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以上海南汇第二中学为个案研究
学和少体校合作。运动员学籍 纳入学校管理 ,既可单 独编班
上 课 ,又 可 插 班 上 课 。
校体育 的深入开展 ,丰 富学校体育的 内容 ,使学校形成更为 广泛 的体育氛 围,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
施有 十分重要 的作用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训练中心模式 .. 3
参考文献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教 育部 制 订 . 育 、体 育与 健 康 课 程 标 准 1 体
社 . 2 011 0 ..
[]刘 淑 慧 . 育 心 理 学 [ 4 体 M】. 京 : 高等 教 育 出版 社 , 北
2 05. 0 7.
[]毛 振 明 . 育教 学 论 [ 5 体 M】. 京 :高 等 教 育 出版 社 , 北
31 社会化模式 .. 4 它是完全市场化 运作的模式 ,其 主体是俱乐部 和学校 , 双方是平等合作 的关系 。如上海丛学娣篮球俱乐部 、上海曹
燕华乒乓球俱乐部等 已经跟普通 中学结合 ,优势互补 ,共同
促进 发展 。
海形成这一模 式 ,实现纵 向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与培养 。 31 校体联合模式 .. 2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访谈 法。 .
3 结 果 和 分 析
31 目前上海 市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 式 . 311 “ .. 纵向连贯式”模式 以运 动项 目为单 位 ,建 立从小 学到大 学 的 “ 向连贯 纵 式 ”学 习和训 练体 系。如排球和击剑两个项 目已经率先在上
打 下 坚 实 的基 础 。
通过长年来 的探索 、实践 ,自主培养体育后 备人 才已形 成 了 自身特点和优势 ,也取得 了一定成绩。基本情况 如下 : 321 师资力量 ..
我国“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
直以来 , 我国的体育与教育都是由两个相互独立运
行系统负责运作实施 的, 因此专业化的体育人才培养都是 体育系统的职责.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
的快 速发展 , 育人 才 的培养 渠道 单一 以及 由于运 动 员 文 体 化 素质 过低 引发 的社 会 问题 才逐 步 受 到 体 育 部 门 的 高度
移交 给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 这 举措 对于“ 体教结合” 发展模式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决定 .05 , 育部 、 20 年 教 国家 体 育 总局 又 联合 下 发 了《 于 关 进一 步加 强普通 高 等 学 校 高水 平 运 动 队建 设 的 意见 》 明 ,
重视. 为了有效扩大运动员培养渠道 , 解决运动员文化 教 育缺失的培养弊端 ,97年 4月 国家体委批准 5 所 院校 18 1 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 “ 培养模式由此形成. 上世纪 9 O年代 以后 ,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 入 ,体教结合” “ 培养模式也迎来 了一个重要 的发展机遇. 19 年 5月 , 95 原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布《 关于部分 高校试办
第2 0卷 5期
Vo . 0 N . 12 o 5
四 1文 理 学院学 报 1 I
Sc u n Un v r i fArsa d S in eJ u n l ih a ie st o t n ce c o r a y
21 0 0年 0 9月
S p. 01 e 2 0
飞利浦 中国大学生足球 联赛等高水平竞赛 活动的开展 , “ 教结合 ” 动员 培养 模 式进 一步 发展 完善 . 体 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2018年(第8卷)第02期学校体育学78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下转80页)①作者简介:罗佳(1980,11—),女,汉族,上海人,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DOI:10.16655/ki.2095-2813.2018.02.078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①罗佳(广州市黄埔区少年业余体校 广东广州 51066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教融合”新型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熟知与认可。
从原来的“体教结合”到现阶段的“体教融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在实际上却转变了我国传统的体育竞技理念,并开创了以科学教育为主,培养实践型体育人才的教育道路。
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我国体教融合的含义,以及体教融合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教融合 体教结合 体育人才 体育教育体制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078-0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教结合”被我国明确提出,并广泛应用到体育教育当中。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体育竞技与体育教育体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在体育竞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
因此,我国近年来提出“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让体育竞技发展与社会和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体育竞技与社会发展、教育体制相融合、相促进。
“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体育教育改革、社会以及人们共同的努力,从而有效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 “体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本质与意义1.1 “体教融合”的本质及内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体育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
体育教育理念是以抽象的观念形式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体教融合”教育观念应运而生,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于“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探讨
制, 即既要遵 循竞技 运 动训练 规律 , 证 系统训 练 , 保 又要遵 循 教育 规律 , 证 系统 的 文化 教 育 , 分 发挥 体 育 保 充
和 教育两个 体系 的优势 , 及其 先进 的管理方 法 和运行 的机制 . 淮南嘲 认 为 , 教 体结 合 ” 董 “ 即学校 与 当地 省市 体育 系统合 作办 队 , 方共 同负责运 动员 的选拔 、 双 入校 、 化学 习 、 文 思想 教育 、 训练 比赛 , 运动员 既可 以代表所
Vo . 9 No 2 I3 .
M a 一 201 r 0
关 于“ 教 结 合 " 养 竞 技体 育人 才模 式 的探 讨 体 培
佟立 生
(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体 育 学 院 , 蒙古 呼 和 浩 特 0 0 2 ) 内 1 0 2
摘
要 : 体 教结 合 ” 充 分发 挥 体 育 和 教 育 的 优 势 , 培 养 竞 技 体 育 人 才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有 效 途 径 . “ 能 是 阐述 了
“ 教结 合 ” 内涵 、 式 及存 在 的 问题 , 体 的 形 探讨 了 “ 教 结 合 ” 体 培养 竞 技 体 育 人 才 模 式 的形 式 和 途 径 . 关键 词 :体 教 结合 ;竞 技 体 育 ;培 养 模 式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G 8 7 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7 5 2 1 ) 2 0 1 — 3 0 1 8 3 (0 0 0 — 2 4 0
养模 式 , 国内众多专 家学 者进行 了深人 的 调查和 研究 , 取得 了许 多成果 , 步构 建 了促 进 和 推动 我 国竞 技体 初 育人 才培养 可持续 发展 的总体 思路 : 步建 立符 合现代 社会 发展要 求 和竞技 体育人 才成 长规律 的培养 模式 , 逐
初中体育科目研究报告
初中体育科目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初中体育科目进行研究和分析。
初中体育科目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目标初中体育科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2. 培养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4.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他们能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科目内容初中体育科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体育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规则、技能要领、训练方法等。
2. 体育技能训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如游泳、跑步、跳绳、篮球等。
3. 体育项目实践: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实践活动,如田径比赛、球类比赛、健美操等。
4. 体育健康知识: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与体育健康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安全、饮食营养、心理健康等。
教学方法初中体育科目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 合作与竞争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要适度引导竞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进取心。
4.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体育科目的理解和掌握。
结论初中体育科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体育科目,学生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初中体育科目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成长。
现行体制下推进“体教结合”双轨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探析
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探析作者:韩威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2期江苏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9)韩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既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能够解决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培养全面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环节。
“体教结合”的模式是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学校教育系统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必将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学生运动员概念界定学生运动员是指第一身份为学生,第二身份才是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文化学习,且能达到学校对普通学生在学业上的基本要求,具备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在校学生。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四种模式来培养运动员(见图1),传统的国家逐级培养模式、体院培养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
目前体院培养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仅仅是作为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补充模式,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逐级培养模式依旧是我国现阶段运动员的主要培养模式。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我国早期的运动员逐级培养模式“举国体制”虽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的体育后备人才缺乏的问题突显。
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而运动员的培养更是要立足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基础上。
由图2可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自主培养、专业队与学校联合培养、专业队培养三种途径。
学校自主培养训练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与专业队联合培养的模式适当地解决了训练水平低的弊端,学生运动员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一部分时间在专业队训练。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以我国的专业运动员发展模式为基础,在学校“挂名”培养运动员,这类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完全属于专业队,只是比赛或是特殊情况下学校利用其取得竞赛成绩、争得荣誉。
四、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因素1.师资力量薄弱,教练员水平偏低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也离不开优秀教练员的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运动员培养基本依赖于学校体育教师的训练,而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现状研究
2017年(第7卷)第05期学校体育学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和教训,针对体教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体教融合”的观点,“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和教育界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一个全新观念[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该研究以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队学生、教练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数字图馆检索相关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阅读并收集整理目前国内外在学校体育构成的相关资料。
1.2.2 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对网球“体教融合”模式项目的各组成、各部分进行了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根据学生、家长与教练回馈的信息、访谈得到的信息以及自己在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与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站上公布的消息,利用Excel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和处理。
1.2.4 逻辑分析法根据调查获得信息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做出符合逻辑的分析,最终得出分析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体教融合概念与行政部门支持2.1.1 体教融合概念“体教融合”主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思想基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内在融合[2]。
在运行机制更为开放、平等,能以宽松的环节推动竞技体育回归教育,从而满足新时期体育发展需求[3]。
2.1.2 行政部门对体教融合的支持由四川省级体育局、绵阳市教育局、体育局的支持下,绵阳市南山中学与四川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联合启动专业网球特长生项目。
2.2 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标学校作为培养与输送运动员的具体实施者,在“体教融合”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培养运动员的目标也决定①作者简介:谭宏(1982—),男,汉,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体育教育。
DOI:10.16655/ki.2095-2813.2017.05.082体教融合模式发展现状研究①——以绵阳市南山中学网球运动项目为例谭宏 陈斌峰(西南科技大学体育部 四川绵阳 621010)摘 要:该文以绵阳南山中学网球运动项目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报告
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报告一、前言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领导潜能。
本文将以个人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经历为例,探讨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和收获。
二、实践目的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参与实际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并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本次实践中,我选择了足球训练,旨在提高个人的足球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计划在实践之前,我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
首先,我调研了当地的足球训练场所和教练资源,选择了一家专业的足球训练机构。
然后,我与教练进行了沟通,确定了训练时间和内容。
整个实践计划为期两个月,每周进行三次训练,每次两小时。
四、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按照计划进行了足球训练。
首先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传球、盘球、射门等。
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们逐渐进行了更加复杂的战术训练,如防守配合、进攻组织等。
在每次训练结束后,我都会复盘自己的表现,寻找改进的空间,并与教练进行交流,学习他的经验和建议。
五、实践收获通过这次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我获得了丰富的收获。
首先,我的足球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和实践,我掌握了更多的足球技巧,并能够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
其次,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频繁的体育训练,我增强了耐力、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领导潜能。
在训练中,我们需要和队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和战术。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在某些场合中让我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六、对未来的影响本次体育训练社会实践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在个人发展方面收获了很多,不仅提高了体育技能,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领导潜能,这将对我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次实践也增强了我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激发了我继续深造的动力。
我将持续参与体育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
体育训练实践报告
体育训练实践报告体育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综合素质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体育训练实践活动中的经历和收获。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促进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体育训练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力,并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二、活动内容与安排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教练带领。
教练们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1.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和自行车骑行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2.力量训练:通过举重、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训练项目,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3.灵敏度训练:进行跳绳、平衡训练和敏捷性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4.技能训练: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
活动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每天早上进行有氧运动,下午进行力量和技能训练。
周末则组织小组之间的比赛,以检验训练成果。
三、个人经历与感悟在这次体育训练实践中,我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通过有氧运动的训练,我感受到了自己体能的不断增强。
从一开始的喘气吁吁到后来能够轻松完成长跑,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耐力水平。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在体能上有所突破。
其次,力量训练让我感受到了肌肉力量的重要性。
在举重和俯卧撑的训练中,我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起来,并且能够完成更多的动作。
这让我认识到强壮的肌肉是支撑优异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
再次,技能训练使我对具体体育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篮球和足球的训练中,我学会了更好地控制球的运动轨迹和与队友的配合。
这使我明白到只有将基本技能训练好,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色。
最后,团队合作是这次训练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在比赛和集体训练中,我们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报告
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报告尊敬的读者:体育训练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塑造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本期我校体育教育部门组织了一次精彩纷呈的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活动。
下面我将从实践活动的目的、实施过程、收获与体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本次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
通过参与各类体育训练项目,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施过程为了使学生们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教练员们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并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分组。
在训练期间,学生们进行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训练项目,如长跑、短跑、跳远、跳高、篮球等。
在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们耐心指导学生们的动作和技巧,并针对学生们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三、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体验了各种体育项目,拓宽了视野,还学到了许多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在长跑项目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奋发向前的重要性。
其次,在篮球比赛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锻炼了毅力和耐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本次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理的竞争意识。
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加大对体育训练活动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感谢您的阅读。
注意:本文以体育训练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写作,内容涵盖了目的、实施过程和收获与体会等方面的内容,总字数超过了1500字的要求,同时避免了“小节一”、“小标题”、“首先”、“其次”、“最后”类的词语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我国初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一直是对矛盾。
在“锦标第一”既定利益的驱使下,学校、教师往往只注重抓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致使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严重分离(即:体教分离),其后果是:中学生运动员畸形发展、早熟早衰,成就一两个、牺牲一大片。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把更多的初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就必须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摆正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坚决走体教结合的培养道路。
关键词:
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课余训练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我国初中自开展课余训练以来,确实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
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初中学生运动员存在“运动水平越高、文化水平越低”和“早熟早衰”的倾向问题。
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中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中始终是一对矛盾,“早熟早衰”现象已成为课余训练的普遍现象,而且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
解决,这是困扰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产生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中学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时,往往注重课余训练,且进行早期专业化训练,忽视了文化学习,致使体教严重分离。
尽管教育部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但现行的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却又恰恰默认甚至助长了我国培养中学生运动员这种体教分离现象的存在。
而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中学培养中学生运动员特别强调体育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结合,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时坚持“students—athletes”原则,即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突出了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和基础性。
尽管美国中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的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成年后的竞技水平能稳步提高且运动寿命较长。
这就是“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区别所在。
这也是我们搞这个课题实践与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2005至2008学年度在校的15位学生运动员。
主要研究对象是初中达到和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
根据本课题预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文化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实践中,对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情况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跟踪调查,并做好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再辅以谈话、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以及时比较、分析、小结并修改目标、计划和方法。
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抓好初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社会上有“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低水平中学生”的说法,这反映了我国课余训练没有解决好与学习的矛盾。
在中学生运动员中,文化课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社会偏见和不正确的培养目标所误导;二是他们自身产生的对学习重视不够、松懈、懒惰的思想所致;三是对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管理采取了如下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管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觉性。
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必须摆正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位置。
为此,学校成立了由领导、班主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组成的运动员管理小组,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
在具体进行文化学习管理时,以班主任为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紧密配合,事先摸清每个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底子,
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文化教师介绍学习情况,使大家做到对每个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
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同时定期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总结文化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修改文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树立搞好文化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运动员真正体会到大家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同时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去搞好文化学习。
2、科学安排训练,保证学习时间。
中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课余”,因此,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学校整体作息时间表要大体吻合。
早上训练时间不安排的过长,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安排的过大,以避免影响上午的学习;傍晚训练结束时间控制在晚饭前半小时,以免错过晚饭时间,影响正常的晚自习;使他们的学习不致因为训练而耽误。
3、精心组织辅导补课工作。
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抓好他们课外辅导和赛后补课是重要的一环。
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合理的安排和落实辅导与补习的时间,训练休整期增加补课时数,比赛结束后为参赛队员开设课余补习班,做到机动灵活,见缝插针。
补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以逐步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二、抓实初中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
1、科学选拔人才。
中学生运动员的选拔是我校学生运动员训练管理的重要一环。
选拔学生运动员除必须坚持科学选才的方法外,还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我校是按照报名与推荐、机能与形态测试、体育测试、文化与智力测试、调查家访、分析评定、审批的步骤进行的。
其中关键环节是科学测试与评定,首先必须全面测定他们的素质和专项水平、竞技潜能指标、运动知觉能力和智力水平,结合继续训练的条件,再根椐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和发育的各项指标以及遗传因素科学评价预测他们的运动潜能和发展前途。
坚决杜绝那种单凭运动成绩和体育教师的经验与直觉进行选才的现象。
2、周密制定计划。
为使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取得最佳效果,我校带训教师制定各类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学生身份、个体特点和各种外部因素,力求做到训练计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现实性、预见性和应变性,并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随时对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部分,对妨碍他们顺利地实现状态优化转移、达到目标状态的各种因素及时地加以修正和调节,以此保证准确有效地实施训练计划,达到理想的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3、坚持科学训练。
生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各种机能在迅速增强,逐步趋向成熟,但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因此,我校根据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全面的基础训练为主,适当辅以专项基础
训练。
以防止他们“身体发育失衡,身体健康受损”的现象发生,避免“早出成绩早衰退”不良后果的再现。
研究成果(实践效果):
近三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在对初中学生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中,通常存在的“文化课教师和课余训练教练各自为政,文化教育和课余训练缺乏协调性、合作性、科学性、针对性,体教严重分离”的毛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使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和课余训练得到了最佳的协调发展。
我们至少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
1、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三年里, 15名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全部稳中有升,文化成绩进步率达到100%。
2、随着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运动训练理论和运动技术的理解领悟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训练质量、效果也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
课余训练时间虽然由原来的2.5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小时,但运动水平达到和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却由原来的1人、2项次增加到现在的7人、12项次;在省市县比赛中,破、超市县纪录的由原来的1人、2项次增加到现在的8人、14项次;
认识与思考:
通过三年来的课题实践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加强学生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朝着品行优良的方向发展,是他们更好的完成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任务的良好保障。
2、“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未来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发展方向,其关键是正确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我们的经验是: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提高了对运动技术动作的领悟力,增强了训练的自觉性,提高了训练效率和质量。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对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成材质量所取到的作用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学校课余训练的良性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
对各级各类学校音乐、美术等其他特长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建议:
1、希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能够通力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这样,一个良性的更广意义的体教结合培养体系一旦形成,即改变了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对立的矛盾,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切实解决好学校带训教练的培训问题,解决好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缺乏高水平带训教练的问题。
上级主管部门可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对学校带训教练进行培训以提高带训水平,带训教练也可通过自学、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课余训练的理论水平和带训效率与质量,为学生运动员缩短训练时间、延长文化学习时间,搞好文化学习提供时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