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考联盟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教考联盟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图5、图6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图5 战国燕“平阴都司徒”印图6 战国齐“东武城攻师鈢”鉨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
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25.《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约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
这表明
A.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B.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D.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26.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
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
这一制度旨在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维护传统伦理孝道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7.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
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
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制约了农业发展B.生产方式多样化
C.区域化分工明显D.以棉纺织业为主
28.
图7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图7所示现象
A .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29. 表1 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表1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A .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 .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 .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
D .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30.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
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这些措施
A .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
B .反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
C .旨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
D .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
31.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
国籍中选择一个。
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
这一举措
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32.古罗马时期,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如:没有资格为他人作证,丧失选举和被选举权,不得担任需要以诚信为基础的公职等。
这反映出古罗马
A.公民普遍漠视个人名誉B.民主政治出现严重危机
C.公民道德的法制化趋向D.法律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33.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
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34.1929年1月,苏联政府先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对居民实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给制,后扩大到全体城市居民。
到1935年1月,苏联开始取消面粉、面包的配给制,并在1936年取消了所有商品的配给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A.计划体制被逐步打破B.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D.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35.表2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1962年中美洲共同市场1963年美洲统一组织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
1965年拉丁美洲石油互助协会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中非共同体
1968年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
表2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60年代
A.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投资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备从外国引进,甚至“炮队所用器械子弹,尽仿洋式,所需铜、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
国”。
技术上依靠洋匠,如左宗棠任命日意格、德克碑为福州船政局正副监督,“一切事务均责成该两员承办”,江南机器局由巴斯主政;在民用工业中,洋人掌握大权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
轮船招商局1886年的144个船长和机械人员全部是洋人。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并供应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
苏联和东欧各国来华技术专家达到8000多人,同时还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
到1957年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建设所需设备的自给率达到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
到1959年,中国已经能承担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
——摘编自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引进外国技术的历史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政府在引进技术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3
时期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
顺、富、仁、义、礼、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
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要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琳、鑫、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曦、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表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辽太宗时期,契丹因获得幽(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地区)而大大地向南部汉族地区扩展了疆域,形成了北部以上京(辽代都城)为中心的游牧地区和南部以南京(北京西南一带)为中心的渤海人、汉人农业区。
为适应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辽太宗以“以国制(契丹旧制)治契丹,以汉制(唐朝的制度)待汉人”的基本原则对官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南面官治汉人,北面官治契丹的南、北面官制度。
南面官北面官
设枢密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等机构和三师(师、傅、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加官号。
一是政务系统,以北、南宰相府总领,北、南宰相都由皇族直系血亲和舅氏担任。
下设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北南二大王院、宣徽院等机构,相当于汉制六部之制。
二是皇帝及其亲族的诸帐官,由御帐和诸族帐组成。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辽太宗官制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宗官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1944年,美国制定了处理战败德国的计划,即“摩根索计划”。
包括以下内容:(1)德国完全非军事化,将战后的德国变成农业国;(2)鲁尔与莱茵工业区国际化,法国兼并萨尔矿区,波兰得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3)德国其余部分分为两个以联邦制为基础的自治国;(4)彻底摧毁鲁尔地区的工业;(5)将德国人变成拥有小块土地的农业居民。
——摘编自郭尚鑫《论美国对战后德国的处置》材料二1948年2月,美国牵头的伦敦会议召开,要求建立一个西德政府并召开制宪会议,同时建议成立一个有英、法、比、荷、卢经济联盟国家和德国代表参加的管制鲁尔区的国际机构,规定鲁尔区的资源不得用来为侵略战争服务。
6月,美、英、法宣布在德国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使用新马克。
同时,占领区也被纳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接受美国的援助。
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至此,美国战后处置德国的步骤完成。
——摘编自郭尚鑫《论美国对战后德国的处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948年对德国政策与1944年相比有何调整,并说明其调整的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48年美国的对德政策。
(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徐悲鸿,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在绘画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其作品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而素描、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而别
具一格。
他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常画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图13创作于1943年,右上题词为:“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将实现也”。
图13《会师东京》
——据紫都、霍艳文《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悲鸿画作的艺术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图13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对《会师东京》寓意的理解。
(7分)
四川省教考联盟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D C B B A D C A B D 24.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现象和解读历史文物功用的能力。
据题干“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可知,君主集中了官吏任免权、行政权等,图5、图6即是佐证,故B项正确。
仅凭图5、图6不能得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楚两国,排除A;也不能得出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即便是图5、图6也风格迥异,排除C。
题干表明官员是可以任免的,并非终身制,排除D。
25.C【解析】本题考查“二重证据法”中对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的正确认识能力。
《西域传》记载:“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而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近四千年前的夏代,西域已与东南沿海存在某种联系,故排除A,正确选项为C。
B项“经济交往频繁”属过度推断,排除;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各有自身的价值,不能简单比较,排除D项。
26.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的能力。
从题干里正对离开本乡外出的人调查的内容可知,这一制度的重点是防止赋税人口的逃逸,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正确选项为D。
A、B、C均非这一制度的直接目的,排除。
2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经济发展现象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呈现出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故C选项正确。
手工业区域化分工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排除A;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多种生产关系存在,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棉纺织业为主,排除D项。
2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1842—1845年,英国输华货物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之后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正是由于英国输华货物未达到预期,故归结于清王朝开放程度不够,于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正确选项为B。
开五口通商即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选项。
鸦片战争后江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
29.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
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但各科预科阶段均需开设的课程主要反映了中
国传统文化,表明这次教育改革仍然沿袭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从材料提供的专业设置来看,有利于为民族工业培养专业人才,但解决了需求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为结果性评价,排除A。
虽然体现了。
中体西用”的观念,但并不能表明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排除C。
材料所示为1904年材料,和维新变法时间不符,排除D。
30.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进入了原来被地方军阀控制的西南地区,而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东部军工企业的内迁则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后所做的抗战准备,因此为对日持久防御作战准备了物质条件,正确选项为A。
国民政府的这些措施属于对日作战的准备,而非针对红军的行动,排除B。
这些措施可能削弱地方军阀力量,但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
此举有利于改善西南工业落后面貌,但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下很难实现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排除D。
31.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取消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以及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是为了让因意识形态差异而对新中国心存恐惧的东南亚国家改变对中国的认识,其目的在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以改善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正确选项为D。
这一举措有利于改善同印尼的关系,排除A。
这一举措是为了发展同周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不能反映“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B。
取消“双重国籍”并劝说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排除C。
32.C【解析】本题考查古罗马的法制建设。
材料中关于公民个人名誉减损的规定,属于公民个人道德范畴,这表明罗马法已将公民道德问题纳入了法律体系,并将其与公民的个人权利相结合,故选C项。
罗马法的规定,不代表公民对此的漠视,排除A;材料体现出罗马法制的进步,故民主政治危机与材料无关,排除B;某一项规定,无法体现整个罗马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D。
33.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美国工业的发展原因。
美国近代的发展,离不开其开放政策,其中移民政策显得特别突出。
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扩大了消费市场,为美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故选A项。
B项中的“消除”错误;当时的美国地广人稀,移民的涌人并未给美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排除C;移民的涌入扩大了国内市场,但促成国内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美国内战的结束,排除D。
34.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物质供应得到保障,故取消了原来的配给制,故选B项。
苏联长期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人民的建设热情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C;
当时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落后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
35.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从表中可知,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合作,既有某一领域的合作,又有某一区域内的合作,这主要是由于美苏两极格局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不得不联合起来,故选D项。
材料不仅仅涉及能源领域,排除A;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当时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下,排除B;世贸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始,排除C。
41.(25分)
(1)背景: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西方的坚船利炮冲击了统治阶层;清政府面临列强侵略和内部人民反抗,统治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或传
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地方督抚或地方实力派的兴起和壮大。
(8分)(2)不同:新中国主要向苏联和东欧引进,而清政府主要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新中国政府始终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而清政府则受制于外国;新中国在引进技术
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而清政府则忽视自主创新;新中国重视培养自己的技术
工人,而清政府依赖洋匠。
(6分)
影响: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使我国短期内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实力,有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培养一批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持续发
展奠定了基础。
(6分)
(3)注意的问题: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的问题;技术引进的与国家主权问题;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问题;技术引进的广泛性与多样性问题;技术
引进的核心技术问题;技术引进与科技人员的培养问题;技术引进的适
应性问题,等等。
(任答3点给5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相应给分。
)【命题说明】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命题立意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辩证辨析。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意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技术,企图以此来实现国家富强。
但是,当时中国所有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原料都需要购买,根本没有进行工业化的基础。
清政府虽然做了诸多努力,但都没有实现富强的目标。
建国后,新中国也开始大规模引进技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是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以我为主”,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两相对比,反差明显。
通过这一对比,会使学生树立一种意识,即一国的发展不能靠要、买,而要靠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通过这样的考查,来回应现实热点问题。
第(1)题,学生需要结合洋务运动来分析背景,考
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2)题,学生可以从技术引进的方向、主导权、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和依靠力量等方面来对比;分析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影响,既要分析当时工业化对国家的影响,又要看其对以后经济建设的影响。
第(3)题,考生可以从技术引进的体系、掌握核心技术、注意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等角度来分析。
42.(12分)
示例1:
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
(3分)
说明:福、禄、贵、富贵、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
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
生活中的主导思想。
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9分)
示例2:
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
(3分)
说明:建国、爱华、解放、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
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
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
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
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
(9分)
示例3:
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3分)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
史事件。
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
卫东、
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
(9分)
示例4:
看法: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
(3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
80年代以来,随
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
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
治色彩逐渐减弱。
综上,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9分)
【命题说明】本题通过古今常见人名的对比,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常见人名的变化,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现象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古代常见人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名则经历了从政治色彩浓厚,到改革开放后更加多元化的历程,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45.(15分)
(1)①因俗而治;②借鉴汉制;③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
(每点2分,共6分)
(2)①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②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每点3分,共9分)
【试题解析】第(1)小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2)小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改革的特点。
①“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得出因俗而治;(2分)②仿效中原官制设枢密院。
得出学习汉制;(2分)③肯定汉制,得出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
(2分)(2)改革的历史意义。
①从背景分析意义。
据材料可知改革前的背景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从而得出“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因俗而治,“有利于民族融合”;②仿效中原官制设枢密院,体现了借鉴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巩固政治统治;③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宣政院,清朝的边疆政策(人民版教材P19)都体现了因俗而治,从而得出“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46.(15分)
(1)调整:1948年对德在政治上保持其完整并完成民主化改造,经济上在限制的同时又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