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判断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判断与追求
作者:尧逢品文章中心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2012年第5期(31-32)
一、价值判断
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是由其选题与设计、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共同构成的。
选题的契合度、设计的准确性、实施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选题的契合性
选题的契合度是指课题的基本定位、课题的大小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相关支持条件的吻合程度。
一般来说,微型课题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相联系的真问题、小问题,它应当是研究者凭借自身力量能够完成的,其解决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境中借助具体的操作实践进行的,而且解决问题的周期短、见效快。
选题的契合度是判断课题是否是微型课题的首要标准。
通过选题的契合度的判断,可以预测课题的未来走向,可以判断课题在通常情况下能否顺利地完成及其达到的结果。
一旦选题脱离了研究者的能力与相关条件的支持,那么,它实质上就变成了其他性质的研究,就不宜用微型课题的标准对其进行判断了。
(二)设计的准确性
设计的准确性是指研究者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的明晰程度。
研究设计反映了研究的基本蓝图。
对于微型课题来说,判断研究设计的准确性就是要了解研究者对于解决问题的设想是否符合课题的基本定位,能否围绕和突出课题的核心问题,有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对达到的结果是否有明确的规定。
问题明、周期短、操作灵是微型课题研究设计准确性的重要体现。
设计的准确程度是制约研究的结果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以为微型课题研究可以很快完成、不需要事先设计,那么,极可能使研究变得无序、随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三)实施的实践性
实施的实践性就是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是否是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
研究的实施过程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实践性的判断关键是看“教师是研究者”这一理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现程度。
具体地说,就是要看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是不是教师,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究竟
有多大,教师采取的研究行动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工作是否依靠教师的力量来完成。
如果不能够以教师为主体来实施研究,那么,这样的研究是难以完成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和优化的。
(四)结果的实效性
结果的实效性包括效果和成果的达成度两个方面。
从效果来看,主要是表现为参与研究的实践主体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积极变化。
这包括研究实践的实施者和作用对象两个主体的变化。
研究实践的实施者的变化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作用对象的变化主要是指学生的发展变化。
从成果来看,主要表现为引发参研主体发生变化的认识与技术。
效果和成果都是研究产生的结果。
从效果来看,它应当是积极的、可测的。
从成果来看,它应当是可以提炼、概括出来的,是可以应用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
如果研究的结果缺乏实效性,那么,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实在的价值。
二、追求
(一)树立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
微型课题是研究者对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梳理、筛选和提炼。
虽然这些问题是小问题,但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因此,求精求深是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追求。
求精求深的关键是要做到以小见大。
实践中,可以根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对课题进行深刻地挖掘,并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
尽可能地把每一步骤涉及的相关因素考虑得周详一些,把自己的新认识、新策略融入其中,增强研究的预设性、创新性,以求及时有效地处置研究中的意外情况,揭示小问题中蕴含的大道理。
如果缺少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就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研究的质量。
(二)明确研究的特殊定位
微型课题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
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特殊的定位,研究者要善于从自己选题的原始冲动中梳理出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取得什么结果,分析课题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题目,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使之引领研究实践。
微型课题研究要抓住一点,深挖细研,而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因此,研究者要结合个人所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研究取
向,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改造,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课题确定的逻辑框架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者对别人的建议或意见要坚持“唯我所用”的原则进行取舍,切忌与别的研究进行盲目的攀比或对理论的无限引入。
否则,研究过程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扩大或缩小课题的内涵,导致偏离研究的初衷,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可能会因为失去基本的线索而变得杂乱无章。
(三)全程扎根于实践
微型课题研究必须树立全程的“实践意识”。
以实践引领研究,以实践展示研究,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一个客观要求。
在确定课题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在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
后,要从实践中物化出相应的成果。
如果脱离了实践,微型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坚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自主性,是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但是这种自主性并不是封闭性,也不是排它性。
相反,微型课题研究更强调研究的开放性,强调研究者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智慧。
可以说,研究者的心态越开放,越能包容不同的见解,那么,研究的思路就会越开阔,研究就会越高效。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切忌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指导,而是要充分利用外来的指导,不断开拓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与实践,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五)力求成果表现多样化
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
它既可以表现为文字,也可以表现为学具或教具,还可以借助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抓住成果的核心,就可以把对问题的基本认识、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与策略、达到的实际效果等囊括其中,从而整体地、全面地反映成果的面目。
研究者要善于从课题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特长出发来选择适合的成果表现方式,展现研究的特色与个性。
微型课题研究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把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贴近了教师、贴近了教育教学、贴近了学校,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是落实“教师是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的一种现实路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组织开展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是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微型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校本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