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反思(附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每课反思
太阳、地球和月球
1.仰望天空
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所接触. 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学习做一个好的铺垫。
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
4.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
动,如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课上得生动和精彩.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积累.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太阳和影子已有的经验进行猜、画,但这并不证明学生的原始认识都是正确的,老师没有加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并且提出了研究的问题,这样就揭开了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在操场上,阳光下,亲身经历画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
影子的特点,预测影子在阳光下的变化,再通过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影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并且通过影子游戏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特点,让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认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归纳整理。
带领孩子们再次观察物体的影子发生了变化没有,与自己的预测相不相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安排学生讨论。
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少的发现,让他们用语言把观察到的叙述出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最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从而找出影子的变化规律。
3.影子的秘密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学生探索影子,让学生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们寻找自己的朋友影子,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
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
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
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
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
最后,向学生介绍了影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观看了月食形成的原因的短片。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堂科学活动课是借鉴市科技馆的活动手册影子的秘密一课开
展的,这次的教学是一次成长的教学,因为今天科技馆的老师和北京的专家老师也莅临了我的课堂,并对我的这节课做了点评,尚老师先是对我课堂好的一面做了表扬,其次对课堂的不足之处做了探讨,并结合科技馆鲁老师的意见和我一起共同进行了修改,让我确实感受了科学教学的魅力,今天的课堂教学是紧张的也是快乐的。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在开学第一课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持续观察并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不过有些学生并没有完成这项作业。
而是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难就难在月相变化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可能从没有认真地去观察过它。
现在要来分析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解释是有很大难度的。
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
在两个月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观月相、画月相。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月相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初步推测月相变化。
上课伊始,我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导入本课教学,很自然地引出不同的月相,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月相变化规律的兴趣。
随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月相图进行展示,观察之后,
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
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flash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
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第三、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
在模拟实验中我考虑到月相变化的效果,所以采用篮球这一物体。
因为篮球的体积比较大,具有较强的演示性。
又考虑到实验效果的相似性,所以将篮球一面涂成白色,一面涂成黑色,这样从色彩上加强了实验的对比效果。
我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我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
课后练习我让学生根据月相规律画出下半月的月相图。
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我把《月相的变化》一课目标定位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识月相、推测月相变化和模拟月相变化这三个课堂主体活动,在科学概念方面能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体会到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和课后的持续观察月相,使学生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整合别人的观点能够对月相的产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并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做出修正;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初步意识到地球、月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由于宇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太庞大的空间和物质,在他们的脑海里从没过一个比较真实的宇宙概念。
因此,对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探究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所以,我认为克服宇宙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将无限的宇宙转换成有限而又有型展现给学生,从而在利用有形的物质进行模拟探究获得。
5.月球——地球的卫星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都既感兴趣又陌生。
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能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们以个人为单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信息。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在关于月球的信息交流讨论这个环节中,我要求每
位同学都要发言介绍,并且说明信息的来源,其他同学记录听并记录下有冲突的地方;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组代表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
从同学们认真倾听的状态中,我感觉到,孩子们是非常接受这样的汇报会的,效果也非常好。
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本字典,这说明孩子们课余学习有局限性,应该适当扩大知识面。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值得继续研究和实行的,它对培养孩子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学习、如何交流、如何分析归纳都是行之有效的。
科学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好的科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到位,对孩子们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的引导还很欠缺,这说明自己的知识量还有待加强,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学习。
6.地球的形状
一、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科学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
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不足: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7.地球——水的星球
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
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
而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
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
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具体包括四个部分:聚焦板块-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地球的独特之处;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
第二,让学生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也有水资源。
第三,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
第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比较地球与太阳、月球的相同与不同;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大小比例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对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有清晰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而拓展板块一知道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
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乐于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太阳、月球和地球
学生在本单元己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
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
教师
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
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
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
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
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岀了详细地介绍。
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
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
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锻炼学生使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以及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通过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