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诗词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生机和魅力的代表。它以深邃独特的意境,优美舒缓的韵律,丰富隽永的情感,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璀璨的结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宋词元曲,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目的优秀诗篇。这些优秀的作品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人文的载体,它在教会我们语言表达力的同时,也充当着审美情感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的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关情趣同时对语文各学段的古诗文教学还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推荐背诵的古诗文135篇(段中,诗词占据了绝大多数。可以说,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它以丰富的蕴涵和特殊的价值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组织和改造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是与创新、创造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它通过形象的感知,抽象的拓展,再统以联想整合,创造性地产生某种新思想,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创新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词教学的口标,旨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诗词的内容,分析诗词的意境与感受作品情感的能力。它所提出的对学生审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与创造性思维的感知、拓展、联想整合等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巧妙地融入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吟诵传情,激发思维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苏轼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主张熟读诗文以至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音韵关和节奏感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理解

能力的重要途径。

(1)创设情境,范读传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配乐范读或凭借自己的经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声情并茂的诗词情境中,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来自诗词本身韵律的关,又品味出来自教师情感的张扬,进而回归到诗词文本层而,感知语言文宇的魅力,获得愉快的审关体验。

(2)反复诵读,激发思维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宇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反复诵读,旨在通过学生课堂语文经验的不断积累,反复咀嚼,反复品味,达到感同身受地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的目的。学生诵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他们由声入情,由情入境,由境融情,思维不停地得到训练。下而以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为例。

第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初步领略诗作恢弘壮阔的画而景象,以获得整体的大致印象。诗人登上褐石山顶,临海远望,视野廖阔,苍茫景致尽收眼底。教师基于学生的初步认识,进一步引导其思考作者的情感流露。第二,带着问题去读,指导学生分析意境,发挥想象:久经沙场,立志建功立业的诗人刚刚北征得胜,回师途中而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心中涌起了怎样的触动?当他驻足而立,引吭高歌时,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第三,仔细品读,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写作的意图,挖掘诗歌深层的意味。虽然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岛上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给人生机勃勃之感,没有丝毫悲秋感伤的情调,这正是诗人博大精神境界的写照学生通过细读深思最终领略到这样壮丽的诗境是与诗人的雄心壮志与乐观气度密不可分的。这样也就做到了诗歌诵读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紧密结合。

二、问题探究,活跃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学生要求与教师保持同一胜,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得不到舒展。现行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言下之意就是要变教师主导者的地位为引导者的角色,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之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相见时难尚好理解,别亦难又该作何解释?是基于怎样的情思使得诗人发出两难的感叹?既然见亦难,别更难,不见不别岂不更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境况,该如何看待?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也就加深了对诗境的理解。

(2)换位思考,设疑体验

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换位思考,将自己设想成某位诗人,从当时的境遇出发设身处地地感受、再现诗中的情境。如张籍的《秋思》一诗: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诗人,而对秋风萧瑟的冷清景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便急切地想寄一封家书给远方的亲人,这时你会作何感想,写些什么内容呢?家书写好后又开封,你是又想到了什么要紧的事情没有交代?意欲再添上几笔还是就此作罢?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融合自己的感性经验,真实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能加深对诗歌精髓的理解,也让学生受到了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问题解决中得到了提升。

三、多元解读,发散思维

我们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关乐趣。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是感性丰富的,其情感体验理应是独特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命体验去与作者对话,多角度解读作品,以获得新的审视与反思。

(1)不同立场,感受不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教师对其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讲解往往都是游子思乡之情。其实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境遇的人读它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是老人感怀伤时,也可以是恋人思念对方,还可以是追梦人尚未实现理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