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漳州五中沈琳琳
指导教师:赖伟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第二节内容。
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为“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主要阐述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是本章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又一重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可以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教材通过资料分析突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意义以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藏: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缺乏对生物与环境全面系统的把握,以及对生态系统组成的认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打好根底。
2.生活经验:多种多样的生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是陌生的,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以此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生物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生理和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思想活泼,上进心强,智力水平已经开展到一定程度,对学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尝试感兴趣的事物和追求独立思维等特点。
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些有利特点,安排合理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尝试、独立思考向合作学习转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根本理念,本节从以下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和落实:
1.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所以设计了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安排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自主构建重要概念,从而突破重难点。
3.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大局部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合作学习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制作《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PPT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1〕复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产者——植物
生物局部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局部:阳光、空气、水等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严谨流畅。
直接从草原中的局部生物创设情境,在学生回忆旧知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借助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构建“生态系统〞这个重要概念,过程严谨流畅。
2.做好活动前准备,活动开展有效。
本节中安排了“生态系统组成〞的“你来我往〞活动,学生自行尝试通过阅读课本,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设计适合的问题,形成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提问,教师又进行难点点拨和及时归纳等环节,使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获得启发,一个个难题被解决,实现了活动开展的有效。
3.学生分组合理,合作学习有效。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对学生更具有导向性。
学生有着自己的任务,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实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缺乏: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学生反响不够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