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
如英国的湖畔诗人,俄国的屠格涅夫等。
(西方文学影响)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
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
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
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
主张回到自然。
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
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性。
凡是人性天然具有的,都是美的和善的。
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规定和习俗而生活。
激烈反对外部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他有个很著名的作品《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
把内心很秘密的情感、欲望包括悲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
郁达夫在卢梭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日本小说影响)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私小说的影响。
日本私小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
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叙述。
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态的心理都有描写。
有一篇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私小说。
(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
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
它是一部抒情小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早形式,就是自叙传抒情小说。
(1自叙传)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
“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
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的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的观照,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主观抒情性)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
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
是灵与肉的冲突。
道德与欲望的冲突。
《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
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
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
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传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的自叙传,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
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
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主观性;二回到自然;三回到中世纪。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前两个方面比较突出(3、“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朴素、质白的语言)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示出“清、细、真”的特色。
淡远和清愁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浓,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先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零余者)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孤独痛苦表现在哪)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对自然的眷恋)(看到女
学生的表现)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产生病态心理的原因)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祖国现状:长兄从日本W大学毕业回北京,在法部任职事实时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却受到忌惮、排斥——辞职,而在外鬼混几个月的人享受荣华安乐。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沉沦的意义与价值)①谭国棠:描写的手法脱胎于《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几部老“杰作”。
②沈雁冰:《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南迁》与《沉沦》结尾有些“江湖气”。
③徐志摩:非难郁达夫是“浪漫作家”、“颓废文人”,④伪君子、假道学者:伤风败俗,庸俗下流,是诲淫之作……(思想内容)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
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
(艺术角度)《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性心理。
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2、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
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
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陈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郁达夫小说的写作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的伤感气质,如同他的人一样,但那并不是灰色而颓废的,因为文章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他的小说多有性描写,在封建的中国引起了很大争议,深受当时青年一代的喜爱,作品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文字唯美,思想大胆暴露,写出了青年一代灵肉遭受的双重压抑,代表作《沉沦》是其中的佳篇.
郁达夫小说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忧郁、苦闷以及颓废的思想感情.他通过露骨的性的描写和自我感情的大胆抒发,加之对作品的悲剧化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非纯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了以感情凄凉,语言自然率真、注重自我真实挖掘的,颇具诗意化,散文化的文本特征.
(一)人生历程构筑的颓丧感伤的内心情感
(二)注重自我体验,真实的主观感情的抒发,以及对人生颇具理性的认识. (三)散文化、诗意化的语言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抒情艺术特征
摘要:郁达夫是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家,但是他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抒情不同,是自我暴露的主观抒情,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其独特的抒情性体现在,一是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作为主观抒情的主体;二是将“性的苦闷”与“性变态”的描写作为抒情的情绪基础;三是郁达夫的抒情艺术还表现在运用大量的独白和反复的咏叹直接抒发人物的情绪;四是郁达夫常用抒情方式表现人物;五是郁达夫的抒情手法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情绪贯穿生活事件和生活场面并组成结构单位。
通过对郁达夫抒情风格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风格的作家,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核心。
所谓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
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
郁达夫也曾多次谈到抒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
在他的小说中,情感支配一切,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他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
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
他的作品中的抒情性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抒情不同,是自我暴露的主观抒情,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下面我们结合郁达夫的作品,尝试分析他的小说抒情艺术的特征,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作为主观抒情的主体,抒发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感伤的情绪。
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零余者”的形象,这是一群认为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无所作为,是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是社会的弃儿。
他们孤独与苦闷,心怀理想却不能实现。
如《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位典型的年轻孤独者。
在日本,他感觉到了某种威胁和侮辱,感觉到了现实生活与异质文化的巨大压力;他的内心活动极为丰富,但又无法与现实社会生活开展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多疑敏感、情绪多变,因而患了严重的忧郁症。
在小说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主人公在紧迫、痛苦中越来越封闭了自我,独自承受着无形的重压。
这是一种个体游离于整个世界的悲哀。
“他”对待情爱的自卑态度,青春期合理的人性冲动被自己的卑怯所压碎,使自身的情感无法升华和满足,因而只能以变态的方式代替,其结果无疑是饮鸩止渴,最后不得不走上自杀身亡的道路。
再如郁达夫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孤独者。
这位孤独的年轻人,在东京的大街上徘徊,沉浸在“爱情和友情”双重失落的痛苦之中,为此,他在一天之中喝了许多酒。
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他死了,口袋里还放着一本道森的诗集。
郁达夫通过这些“零余者”,抒写了从沉睡中惊醒的现代人面对现实的丑恶与个性的受抑而感觉到的痛苦,纤弱的性格使得主人公只感到自我蜕变的苦楚,
却无力去改变现实的精神重负。
从郁达夫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那种巨石压顶般的沉重、置身狭缝中的焦灼和熔岩欲喷般压抑情绪。
应该说,这些孤独的人物和他们的自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的结合体,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
他们抒发了一个具有美好理想的人在这样一个不合理的社会里找不到实现理想途径痛苦情绪。
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真正走投无路的小知识分子的泣血魂灵。
二、“性的苦闷”与“性变态”的描写,是郁达夫主观抒情的情绪基础。
郁达夫小说常常涉及性的苦闷与变态的色情描写,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另一个特点。
他笔下人物的怯懦、卑微的种种思想举止,几乎都号陛欲发生关系。
“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腐败使广大青年感到难以忍耐的压抑,而他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情生活上的种种禁锢。
因此,性的苦闷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苦闷,它折磨、扭曲着广大青年的思想。
理想爱情的不可得,难免产生了嫖妓、宿娼、性变态等种种丑恶。
揭示出这种丑恶,不仅是对几千年封建传统和虚伪道德的抗议,也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
如《沉沦》中的“他”,在苦闷之余朝妓院走去,但一接近妓院,忽然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害怕,连妓女娇滴滴的叫唤声都引起他心中的怒火。
一方面,他不顾“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在被窝里犯罪”,一方面又因此而“恐惧心也一天一天地增加起来”。
一边“窥浴”,“心里害怕得非常”;一边却“自家打自家的嘴巴”,“羞得非常,也喜欢得非常”;一边“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提心吊胆地把身子曲倒去窃听草丛里的男女媾情,一边骂自己:“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再如《秋柳》中的于质夫,由于对军阀镇压学潮的不满,“只觉得一种悲愤无处可发泄”,便去妓院找妓女海棠,当他发泄完之后,其心境又忽地一变,自责道:“我是戴假面的知识阶级,我是著衣冠的禽兽!”可以说,主人公每次“性”的满足,都伴随着道德感、屈辱感的无情鞭挞,产生了精神上的巨大变异,人的情绪完全是处于一种失常的和混乱的状态之中。
一个正常、快乐的人,在社会的重压之下,其精神状态极不稳定,性格变得扭曲,成了畸形,此时此刻的人物,往往使得正常的人感到吃惊和不可理喻。
作品中这些畸形心理的深刻描写,是对旧社会的诅咒,控诉了这个违反人性、虚伪透顶的社会压抑了人对性合理要求和爱情追求,控诉了社会的不义与罪恶,它激起读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慨,这种情绪深深震撼了人们的灵魂。
三、郁达夫的抒情艺术还表现在运用大量的独白和反复的咏叹直接抒发人物的情绪。
在郁达夫小说中,特别是早期的小说,喜欢把客观现实的生活碎片,漂浮在奔泻不羁的主观情感的洪流之中,引导小说艺术趋向于散文化或诗化的境界,结构上力求简单,描写真率,因而“内心独白与直抒胸臆”便是他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即作者往往在“情不可抑”时,便离开具体的描写,长篇大段地抒发感情,或者是对社会生活现象去直接地加以评论。
如小说《沉沦》中,从写孤独的“他”在田园中的感怀咏叹开始,进而写“他”作为弱国学子在校园中的羞愤;
插入一段求学小史后,再写“他”蛰伏之中的爱的空虚和性的苦闷;接着写进一步孤寂后的忧郁和逃遁、自怨与自忏、偶入酒楼时在窘迫之中的潦倒和挣扎;最后是主人公赴海自尽前的自我份障。
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层层推进,到了末段的独白,可以说情节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