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精读课文,该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
文章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作为文章的总起。
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声、水声、动物叫声的美妙。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语,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感受风声的美妙,培养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完成“我的自然摘抄本”的摘抄积累。
同时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在朗读中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9个生字,会写“妙”等13个字。
2.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 能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
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2.体会风声的美妙,积累美妙语句。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让学生听音频,能听出哪些声音。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有听到过哪些引起你注意的声音。
一、聚焦篇章页,揭示课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出示本单元目录,明确本单元的课文组成。
2.创设“我的自然摘抄本”情景,介绍目录和对应课文。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完成课后习题二。
2.读词语,发现特点:拟声词。
读词组,放进句子,全班齐读。
3.交流课后习题2,理清音乐家名单。
(板贴音乐家)
4.联系第六单元旧知,明确关键句的作用。
三、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风声”的美妙
1.风这位音乐家的乐曲是怎样的美妙?带给你什么感受?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风声美妙的句子,尝试读出美妙。
2.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觉得美妙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指导第1-3句。
出示句子: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1)圈出写得好的词语。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风当作音乐家来写,把风的声音写成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让文章更生动,充满童趣。
(2)了解手风琴,观看手风琴视频,提问学生的观后感。
(动听、声音美妙)指导学生用上动听、美妙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
(3)回顾关键句。
风声这么动听,难怪作者夸道:“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
预设指导第4句。
出示句子: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学生发现四个“不一样”,联系生活想象:你听到过哪些不一样的树叶的不同声音?春夏秋冬任选一个季节,说说听到的不同风声。
(2)出示不同树叶的视频,学生对比模仿风声。
(3)出示诗歌《四时之风》,师生合作读,体会四季风声的不同。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回顾关键句。
风的声音如此丰富,难怪作者夸道:“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
预设指导第5句。
出示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
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反馈字词“轻轻柔柔”“呢喃细语”。
提问:“呢喃细语”的意思。
结合字义理解词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过“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学生交流。
预设:清晨公园的微风、妈妈的声音。
(3)学生反馈“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
提问:你在哪里听到过这种“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学生交流。
预设:夏天下暴雨前的狂风、台风。
(4)男女生对读,播放“微风”“狂风”的音频,进一步感受两种风的不同特点,分别读出微风、狂风的特点。
(5)借助对比视频,齐读语句。
(6)回顾关键句。
风声的变化这么多样,难怪作者夸道:“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
四、完成摘抄,积累美妙
1.摘抄积累,完成“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1)将第二自然段中,你认为最美妙或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摘抄本上。
(2)出示摘抄模板,明确摘抄的组成内容。
(3)自由摘抄,展评。
2.教师总结:这节课认识了第一位音乐家:风。
下节课继续认识另外两位音乐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课教学依据语文要素目标,通过教师提出“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风声的美妙?”“哪些词语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等一系列问题,运用“寻找、感悟、美读”的方式,以读促思,品味生动的语言,并积累好词好句。
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这次课堂实践中,有“失”也有“得”,首先有以下关于“得”的三点。
一、前后勾连,理文章之脉
我不仅关注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引导了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结构。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中心段、总起段,第2-4自然段具体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并联系旧知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进一步引发学生了解第2-4自然段分别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可以找到关键句来概括段落大意。
由此弄清课文的结构方式,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多元朗读,品语言之美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好的理解文意,品味文中感情。
但在前期的磨课过程中,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读,老师找句子,让学生一知半解地读。
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也读得很不耐烦。
在磨课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渐寻找到了能让朗读变得有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所读句子的办法。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先分析重点词语的意思,再借助多个音频、视频:欣赏手风琴的演奏视频,通过先欣赏美感再有感情地读出美感。
听听微风、狂风的不同,男女生分别读出听到的风声,帮助学生理解风声的变化与区别。
观看不同树叶发出的不同声音的视频,带着理解再读句子。
回顾整堂课,做得比较有效果的一处就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透彻地体会了文句的美妙。
三、真实情境,习积累之法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统整教学,我紧紧围绕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进行了单元统整设计,创设了“我的自然摘抄本”这一贯穿整个单元的真实情境,还学习了积累的方法,完整的摘抄需要有“内容、出处、感悟”。
通过摘抄的形式,让学生做好本单元的积累,落实单元学习的目标。
让积累贯穿于本单元的每节课堂,呈现实物,落在实处,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的“日积月累”,为以后的习作积累语言,促进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活动中,也发现一系列问题,具体有以下两点“失”。
一、写字教学有所忽略
由于自己任教四年级,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对生字书写这一方面已经做到完全放手,所以在对三年级孩子的教学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忽略生字书写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一忽视,在今天的课堂中也显露出了问题,最后展评学生摘抄环节,选择的是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但是在展评摘抄中发现,有错别字出现,而且是本课要求会书写的生字。
课后才意识到,简单的生字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基础,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切不可轻视和忽略。
二、课堂评价有待鲜活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评价的质量与上课的质量息息相关。
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一直想着心中的预设答案,一旦学生回答不一致,由于自己临场经验不足,就会慌忙出错,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帮助他引导他,往往就是给他一个生硬的评价,紧接着换个学生回答。
很多提前准备的教学评价,会因为学生回答情况各异,给予的反馈过于生硬,缺少因学生个体而生成准确到位的评价。
今后还需积累优秀案例,在观摩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还要花很多心思去磨炼。
最后还想感激所在教研团队中的老师们。
前期教研组帮我积极报名,信任我激励我,过程中组内老师一次又一次帮助我磨课改课,还要感谢其他前辈老师的悉心指导。
在这几周的准备过程中,如何读懂课文,如何设置环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发问并准确评价,这些
内容在今天之前都是任务与挑战,但在今天之后都成了收获。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努力且踏实地上好日常教学中的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