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5《坛经》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高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经》两那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研读《慧能受法》
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
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
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
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4、《南能北秀》内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那么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那么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
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那么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二、问题探究
〔1〕《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二是善于运用譬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2〕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请在辞书中查找以下成语的出处和本义。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
“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佛教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周围分布着广阔的大海。
大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有两个“中洲〔大岛〕〞,统称为“八中洲〞。
在大海的外面,那么环绕着九座山,每座山也为大海所环绕。
这些统称为“九山八海〞,它们被同一日月所照,构成了一个“小世界〞。
佛教把“小世界〞的1 000倍叫做“小千世界〞;把“小千世界〞的1 000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1 000倍那么叫做“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
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
〞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
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
〞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
〞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
〞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
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
“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
佛教宣称,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
本义是说,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
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三、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慧能从弘忍受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