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复习总结课件(期末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 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在三条曲线中, 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 下环境容纳量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 出,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 长速率是最大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环 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解题技巧:“J”形和“S”形曲线总结
[高考试炼]
1.(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 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 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
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3)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 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
【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 隔、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数量,其中d曲线为对照组,其应该不 换培养液;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 足,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形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形增长阶 段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细菌甲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不能将无机物 合成有机物,只能将现成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中获得能量进行生命活 动,A正确;相对而言,培养基更换频率越快,为细菌甲提供的物质和 能量越多,细菌的环境资源量越大,B正确;分析图形曲线可知,在培 养到23 h之前,曲线a呈“J”形增长,表明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 都是充裕的,C正确;三条曲线的最初阶段相同(重叠),说明培养基更 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细菌甲的种群增长在实验开始后一段时间内会出 现“J”形增长,D错误。
A.①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年 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但数量不一定增长,如环境条件变得恶劣会使死亡 率增大。②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迁入与迁出、出生率与死亡率, 若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动物 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时,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偏大。④不 同的种群数目不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不一定大 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⑤单独个体不具备种群特征。
典例 (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
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 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复习课件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P37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P76 第4章 人与环境 P132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应用
图1
图2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 Ⅰ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 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Ⅱ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 Ⅲ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 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2)图2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为种群数 量的K值,A′、C′、D′所对应的为种群数量的K/2。
素养解读:本章是种群及其动态,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 化,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和应用。常涉及的核心素养有生命观 念(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构建 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探究(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 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社会责任(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在 实践中的应用)。
(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 度控制在20 ℃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 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根 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 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
2.(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
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
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两条曲线均为“S”形增长曲线,且K 值相同,说明两批次培养的环境条件相同,A错误;b曲线达到K值所需 时间较短,可能的原因是b批次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因为对酵母 菌进行通气培养,所以t1时两批次都不会产生较多乙醇,C错误;因a、 b两批次培养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故两批次培养到K值时消耗的营养物 质的量不同,即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错误。
3.(社会责任)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
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答案】D
2.(科学思维)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
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第10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 纳量约为400只
B.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 C.第10年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 【答案】D
例 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 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 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在K/2时种群净补充量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 人口增长既受自然因素影响,还受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制约,该 图 不 能 作 为 控 制 人 口 增 长 的 依 据 。 在 K/2 时 捕 捞 可 持 续 获 得 最 大 捕 捞 量,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值进行。
(2)研究人员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 度,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蛇岛 蝮蛇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密度 表2 不同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数量调查表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鸟类密度/ 16.4 72 120 (只/hm2)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样方个数
15 15 6
样方总面积/m2 6 000 375 6
蛇岛蝮蛇总量/条 56 83 19
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 根 据 表 1 和 表 2 中 的 数 据 , 推 测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2020·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 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丰富。
【解析】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 若第10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800只,A错误;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 错误;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 误;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D正 确。
考查角度 考查目的 考查难度
从种群数量变化和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考查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认知和科学思维素养 考查的知识点系统性强,注重理解,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 (1)解题角度 对比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知识,分选项判断。 (2)解题步骤 找出题目与教材中密切相关知识点,结合作答。单独 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 为1.0×106个,A正确;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 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由于 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据图可知,混合 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4.(2021·辽宁适应性考试)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辽宁东半岛南端,蛇岛上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物种——蛇岛蝮蛇。蛇岛上 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回答 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了全岛范围内蛇岛蝮蛇的种群数 量,首次捕获5 796(a)条,第二次捕获5 339(b),其中带有标记的1 855(c) 条,估计该种群个体总数N=_____________(用字母列出算式)。
4.(生命观念)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
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
体数 ⑤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1.(科学探究)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
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
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
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答案】A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菌体外还要统计相 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小时前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小时 后每个小方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在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 内种群密度增加200倍,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该 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 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 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__________ (单选)。
(3)蛇是变温动物,在北方的冬季,蛇类有冬眠的习性。蛇岛蝮蛇除 了具有冬眠习性以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根据本题中的信息 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这是对生物 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