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集成电路学习总结一二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集成电路学习总结⼀⼆三章
虽然考察范围差不多是整本书,但我们学校只讲到了第九章⼗章的样⼦,先整理这部分,剩下的部分再看。
当然光这些东西也好难。
第⼀章模拟电路设计绪论
⼀些基础知识,⾸先是模拟电路的重要性。
虽然数字电路运算能⼒强得多,⼤的模拟电路⼜不利于设计,但某些情景下模拟电路还是必不可少的。
⽐如对⾃然信号的采集时,需要利⽤放⼤器、滤波器、ADC等,有时对性能要求很⾼,需要很专业的设计。
⽐如数字通信,为了应对电缆的损耗,需使⽤多电平信号,仍要⽤到ADC和DAC
⽐如硬盘读取时电平信号很⼩,噪声影响会很⼤,需要滤波器。
⽐如⽆线接收器,需要⾼频、低噪声的滤波器和放⼤器。
⽐如光接收器,应⽤于光纤系统。
⽐如传感器,有时需要的精度极⾼。
⽐如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应对⾼速信号、寄⽣参数等等,需要利⽤模拟电路处理。
“⾼速数字电路设计实际上是模拟电路的设计”
然后是研究CMOS电路的原因,CMOS上世纪六⼗年代问世,很快占领了数字电路市场。
它的优点在于,只需要很少的元件以及只在开关瞬间消耗功率。
此外,⼈们发现CMOS器件更容易按⽐例缩⼩,增加集成度,以及CMOS电路成本更低。
但在模拟领域,MOSFET与双极性晶体管相⽐,缺点是速度相当慢,噪声相当⼤,应⽤因此受限。
但由于其器件能够按⽐例缩⼩的优势,提⾼了MOSFET的速度,已经可以和双极性器件相⽐较了。
⽬前⼏GHz的模拟电路已经⽣产了。
鲁棒性的概念:⾳译⾃robust,强健的,坚固的,⽤来描述系统的性能时,表⽰系统在不同外界环境下(如温度、外电压)能够保持正常⼯作的能⼒。
本章结束
第⼆章 MOS器件物理基础
本章涉及到MOS器件的基本的特性、常见⼆级效应、以及MOS器件电容。
2.1 基本概念
mos结构,记住⼀些概念就可以:
衬底(bulk/body)
两个重掺杂n区形成的源端(source)和漏端(drawn)
重掺杂(⽤以导电)的多晶硅构成的栅(poly)
⼀层薄SiO2使得栅与衬底隔离
栅长、栅宽、有效沟道长度、沟道总长度、横向扩散长度、
栅氧化层厚度也是⾮常重要的参数
⼀般⽽⾔,管⼦的S、D都必须反偏,意味着NMOS的衬底要被连接到最低电压上。
通常利⽤⼀个P+欧姆区来实现。
阱的概念。
⼀般N阱与最正的电源供给相连接。
mos管的I/V特性:有⼀个物理意义上的简单推导,可以看⼀下,详细的推导要还看半导体器件物理。
我记得很难,当时没学明⽩
2.2 ⼆级效应
1、体效应(背栅效应)
VSB越⼤,阈值电压越⼤,书上的原理真的没咋看懂,(衬底电压越低,负电荷被驱赶到沟道,难道达到同等电荷密度不就需要更⼩的阈值电压了吗)
等到器件物理再仔细看看吧。
2、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较简单,具体原理没记,略
3、亚阈值导电
通常我们电路分析主要遇到上⾯两个,这个不太会遇到,只需要知道概念,即栅电压并不是在阈值电压时使沟道突然打开,⼆是在⼩于Vth 时,仍然会有微弱的电流。
影响在于此漏电流会导致较⼤的功率损耗,或是模拟信息的丢失。
4、电压限制
mos管也会有⼀系列击穿效应,但没怎么见过,看看就⾏了
5、速度饱和
书上没提,但却在其他书上常见,需要掌握。
具体的好像在数集上⾯?概念是当源漏电压⼤到⼀定程度,电⼦运动速度将不会再随电场增⼤,电流强度也就不会再随电压增⼤。
2.3 MOS器件模型
主要内容是器件的电容,这部分挺难的,要记住有哪些电容需要考虑,各⾃原理和来源,在各个⼯作区的变化。
挺⿇烦的,主要涉及到的地⽅是数集和频率特性那部分,先跳过了。
计算的话就更不想看了,这部分算是⽐较繁琐的。
其实电路涉及到电容都蛮繁琐的,⽐如信号与系统和通信电路。
第三章单机放⼤器
第三四五章,实际上是最基础的,要掌握后⾯必须要把这三章熟练掌握。
当然也挺难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是低频的分析。
这遍总结的⽬标是总结⼀下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各种常⽤的电路模块、能够做到⽬测分析各个常⽤模块、了解各个设计的特性之间的折中。
3.1 基本概念
⼋边形法则,也就是各个性能之间的折中,⼋个分别是增益、速度、功耗、电源电压、线性度、噪声、摆幅、输⼊输出阻抗
3.2 共源级
1、电阻负载的共源级,最简单的情况,不需要考虑体效应和沟长调制,(虽然考虑沟调也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增益随输⼊电平变化,由此会在⼤信号⼯作中产⽣⾮线性。
跨导随输⼊电压的变化也容易求出,输⼊较⼩时,跨导逐渐变⼤,直到管⼦进⼊线性区,跨导逐渐减⼩。
即在线性区边缘跨导最⼤。
⼀个重要问题:如何提⾼增益?可以增⼤宽长⽐、增⼤电阻上的压降、或者减⼩电流。
体现的折中关系很重要:尺⼨越⼤,电容越⼤;电阻上的电压越⼤,摆幅越⼩。
如果保持电压不变,减⼩电流,将必须使电阻增⼤,这样会导致输出节点的时间常数增⼤。
总之,其中的折中关系为增益、带宽、电压摆幅。
更低的电源电压将会导致这种关系更加显著。
2、采⽤⼆极管连接的共源级
是⾮常经典的模块,要熟练掌握。
起的作⽤是⼀个⼩信号电阻,电阻为1/(gm+gmb)
将此模块做负载时,会发现增益变为跨导的⽐值,由于电流相同,会进⼀步等于宽长⽐的⽐值,线性性很好。
但增益不易提⾼。
要达到10倍增益,需要宽长⽐的⽐值变为100倍,即需要强的输⼊器件和弱的负载器件,这样会造成器件尺⼨不均衡,从⽽引起⼤的输⼊和负载电容。
同时还有另外⼀个严重局限:电压摆幅减⼩,增益与过驱动电压的⽐值成正⽐,要求的增益越⼤,要求的负载管过驱动电压也就越⼤,摆幅就越⼩。
此处的例3.3很经典,因为当时⼀度困惑了很久,⽆法直观理解。
本质上,增益与过驱动电压的关系,是给定尺⼨下,增益与跨导的关系的体现。
同时要注意负载的那个不是受控源,⽽是⼀个⼤信号电流源。
由于电流变为四分之⼀,过驱动电压变为了1/2,同时跨导变为1/2,相当于阻抗变为⼆倍。
由此过驱动电压相对增益变化了四倍。
增益与过驱动电压的⽭盾减⼩了。
3、电流源做负载
略了,很直观。
4、带源极负反馈的共源级
这部分是⽐较难的,同时也需要熟练掌握,很多情形中会见到。
⾸先先忽略⼆级效应,计算增益,就⽐较简单,也很容易直观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反馈电阻很⼤时,增益近似线性,相当于⽤增益换了线性性
然后是考虑⼆级效应时,会使直观的理解变得很难。
需要借助辅助定理,先求跨导再求输出阻抗,最后得到增益。
先是得到跨导Gm,这个是通过定律推导的,需要记住,⽽且⾄今没感觉有什么直观理解的⽅式,估计其实是没有,就先记住。
输出电阻,个⼈倒是觉得⽐较直观,我⽐较喜欢把Rs放在外⾯,物理意义⽐较明显。
当然后⾯基本也是利⽤近似,只保留乘积项。
最后是两者相乘,得到增益。
依据是辅助定理,这⾥也不太懂,如同诺顿等效⼀样,不直观,记住好了。
加⼊负载后的增益也可以推出来,结果就是跨导乘以输出阻抗和负载的并联。
3.3 源跟随器
这⾥考虑的是有体效应、⽆沟长调制的情况,增益推导出的结果好像也不太直观,记住吧。
这⾥的例题⽐较特殊,利⽤了迭代的⽅法,⽤于⼿算,平时没怎么见过。
对于输出阻抗,管⼦的栅极短路,相当于⼀个⼆极管连接的mos管,结果⽐较直观,为1/(gm+gmb)
输出阻抗还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式,⼩信号电路可以等效为gmb与负载的并联,再与gm串联。
考虑ro时,同理,直接并联在负载上。
结论:源跟随器表现出⾼的输⼊阻抗和中等(其实已经很⼩了)的输出阻抗,代价是⾮线性和电压余度的减⼩。
折中关系可以详细讨论。
关于⾮线性:即使负载⽆穷⼤也会有⾮线性,与器件有关,⼤概在百分之⼏
电压余度:由于源跟随器会使信号直流点平发⽣平移,因此消耗电压余度,从⽽限制摆幅。
输⼊存在⼀个较⼤的最⼩值。
同时,源跟随器的驱动能⼒也⼀般,不是有效的驱动器。
缺点总结:体效应的⾮线性,电压余度,驱动能⼒差。
(后⾯还会讲,源跟随器引⼊⼤噪声)
因此应⽤很受限,⼀般⽤作点平移动。
3.4 共栅级
增益:如不考虑ro,即输⼊和输出之间不存在反馈。
增益⽐较容易考虑,Av =(gm+gmb)RD,⽐较直观。
输⼊阻抗⽐较⼩,如果没有ro,也⽐较容易分析,1/(gm+gmb),也很直观。
接下来的例题好像很关键,由于共栅级的负载不会对输⼊阻抗有影响,可以通过调节晶体管尺⼨确定输⼊阻抗。
传输线中,负载必须等于特征阻抗时,才不会有波反射,因此共栅级可以应⽤与此。
如果考虑ro,就不太直观了,只能⽼⽼实实推导。
记不住,我觉得记那个简单的就可以(模集真的好难呐)
输⼊阻抗:这个其实相对来讲⽐较直观,,但结果也要记,同时要知道,负载等于零时,相当于源跟随和⼆极管连接,负载⽆穷⼤时,输⼊阻抗也是⽆穷⼤。
例题也尽量记⼀下,如果负载是电流源,那么增益⽐较直观: Av = (gm+gmb)ro + 1
输出阻抗分析过了,也⽐较简单。
3.5 共源共栅级
最突出的特性在于输出阻抗很⾼,近似为ro1*ro2*(gm1+gm2),⽐较容易理解,也很常⽤。
层叠更多的管⼦会增⼤输出阻抗,但会减少电压余度。
⽐较增⼤增益的两种⽅法:
1、利⽤共源共栅
2、保持偏置电流不变减⼩宽长⽐
计算表明两种⽅法在增益和电压余度的折中⾥受到同样的限制。
共源共栅结构不⼀定起放⼤器的作⽤,⼀个普遍应⽤是恒定电流源,原因是输出阻抗较⾼,(虽然还是有电压余度不够的问题)
对于电压余度这个概念,⼀般来讲,套筒结构多⼀个管⼦,就相当于电压余度少⼀个过驱动电压。
屏蔽特性的概念:输出端电压变化,⼏乎不影响源级的电压。
即共源共栅晶体管屏蔽输⼊器件,不受输出节点电压变化的影响。
折叠共源共栅的概念:略
下⾯这段倒是没咋看懂:我们本章设法增⼤了输出电阻来达到⾼增益,或许看起来这会使电路的速度容易受负载电容的影响,尽管如此,如第⼋章解释,如果放⼤器⼯作在⼀个适当的反馈回路⾥,⾼输出阻抗本⾝并不会造成严重问题。
3.6 器件模型的选择
有点废话
这就是前三章了,可以说第三章是⾮常基础的了,最好能做到直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