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 物理111杠杆实验题专练含答案.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实验题专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同时向调。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能不能根据图(甲)这一组数据得出探究结论?
(填“能”或“不能”)。

理由是。

(3)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4)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 若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其原因是:o
A O
B Al O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刻度均匀,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1)实验开始时,杠杆如图甲所示处于静止状态。

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两端
的平衡螺母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挂了如图乙所示2组钩码。

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是否平衡: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3)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配合使用,也可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如图丙所示,若每个钩
码的质量是50g,则可用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在____________ 处(选填"A”、“B”或“C”)竖直向上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获取实验数据。

3.小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所用的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

(1)实验前小华发现杠杆处于如图1甲所示的状态,此时杠杆处于状态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要想使杠杆水平平衡,她 O
(A、只能调右端平衡螺母B、只能调左端平衡螺母C、调左、右平衡螺母均可)
(2)杠杆水平平衡后,现在A点挂重2N物体,应在B点施加(填力的方向)、N的力才能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

(3)跷跷板应用了杠杆原理,图2中欲使静止的跷跷板发生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
4.小明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杠杆悬挂在支点。

上,如图甲所示,这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他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端调节(选填“左”或“右”),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水平平衡后,他在A点挂两个钩码,如图乙所示,那么B点挂 ___________ 个相同
的钩码,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如果改在C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提,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

若沿虚线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明要验证“当杠杆平衡时,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动力臂越长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就越小”。

实验台上有如下实验器材:1个带支架的杠杆(相邻刻线间距均为5cm)、1 个量程为0〜5N 的弹簧测力计、6个重为0.5N的钩码。

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图甲所示,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水
平平衡。

(2)调节杠杆平衡后,小明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挂了 3个钩码,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在
处(选填"A”、“B”、“C”或“D”)竖直向上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拉力F”动力臂L”将数据记录表格。

(3)保持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仿照步骤(2)
再做2次,记录拉力R、动力臂Li,将数据填入表中。

(4)请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6.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杠杆上每小格长为
2cm)、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
“不平衡”)状态.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_ 大小使杠杆在_________ 位置平衡,
应将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 (选填“左”或"右”)调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上2个钩码,作为动力FL B点处挂上1个钩码,作为阻力F2,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出两个力的力臂L1和L2,计算后发现:F1L1=F2L2,从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但小红认为小明这种实验处理方法是不完善的,理由是
(3)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
仍然成立呢?”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D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国,钩码重力
为阻力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L总是大于&L"其原因主要是
(4)小明将图丙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到E点,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图丁所示,请推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
7.某班同学利用杠杆做了以下的实验:
(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当杆杠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杆杠处于(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状态;如图甲中,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明同学用图乙所示的方法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测出此时的拉力大小为R,发现 FL夭F2L2,其原因是:.
(3)用绳子拴住一根粗细不同的大树某处,静止后大树水平平衡,如图丙所示.现将大树从拴绳处沿竖直方向切成A、B两段,根据图丙可判断认G 金(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二)"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 如图丁所示,每个钩码质量为m, 0为支点.(支点处摩擦可忽略,杠杆的自重不可忽略)
(1)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R,测得A、 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 h»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nB= .(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他将2只钩码悬挂在C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点上升高度
仍为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R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次杠
杆的机械效率nc H 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如图所示,有一根均匀铁棒,长为L, 0A=L/4,重力G=300N,为了不使这根铁棒的 B端下沉,所需外力F至少应为—N;若F的方向不变,微微抬起这根铁棒的B端,
所需外力F,应为 N.
8.学习了杠杆知识后,小红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她所选择的器材有: 铅笔、橡皮若干(每块橡皮质量为10g)、细线、刻度尺等。

(1)她将细线大致系在铅笔的中部位置,铅笔静止后如图甲所示,若想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她应将细线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可以消除铅笔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在实验测量时还有一个优点,请你写出:= (2)调节水平平衡后,她用细线绑定数量不等的橡皮挂在杠杆支点两侧,如图乙所示。

她所测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动力Fi/N动力曾li m阻力F2/N阻力臂顷n Fili'Nnn F&N FI
0.20.020.10.040.0040.004
记录数据后,同桌的小亮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选填“相符”或
“不相符”)。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得出普遍规律,小红接下来的做法应该是 o
A.改变力的大小
B.改变力的方向
C.改变力的作用点
(3)在实验过程中,铅笔水平平衡后(如图乙),小红不小心将前端细长的铅笔芯弄断了(如图丙),她立刻将铅笔稳住,并将铅笔芯放到左端细线下方固定(如图丁),则松手后铅笔 O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水平平衡
(4)学习了功的知识后,小红回看之前杠杆记录的数据,她想能否将表格中FL/N F单位换成J?根据功的定义,你觉得可以换吗?(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的重力均为G,杠杆上每格长度均为a)
(1)如果小明同学面对甲图状况,没有调水平平衡就匆忙进行乙图实验(弹簧测力计己倒
置校“0”,且秤钩钩在距支点4格处),此时杠杆水平平衡,可以判断:2G・3a 4a (选填"〉”、"=”或“〈”,R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面对甲图状况,小华同学按正确的操作将杠杆调至水平平衡后,进行丙图实验,小华同学将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的圆环用细线系在杠杆距支点4格处,向下拉秤钩,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己知弹簧测力计“圆环连同金属外壳”的重力为G。

,则
2G • 3a=(选填"F, • 4a” 或“(E+G。

)• 4a” 或“(住-G。

)• 4a”).
(3)小丽同学将甲图状况调节成水平平衡后,进行丁图实验(两弹簧测力计不同时使用,测力计挂钩钩在4格处),①将弹簧测力计向右下方向拉,示数为F,,力与水平方向成9 角,杠杆水平平衡;②将该弹簧测力计的方向改为向左下方拉,示数为F”力与水平方向成B角,杠杆水平平衡。

若FQF”则9 0 (选填"〉”、或“〈”).
10.物理实验复习时,小美和小丽再探究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1)如图甲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2)挂上钩码,正确调节使杠杆再次平衡。

此时挂在杠杆上的钩码施加的动力、阻力方向恰好与杠杆,挂钩码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

(3)小美在左右两侧各挂如图乙所示的钩码后,杠杆的―—端下降。

要使杠杆重新在
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将即可。

(4)小丽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丙所示。

小丽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

你认为原因是—
(5)他们认为(4)问中拉力是做功的。

如果水平向右的拉力F大小不变,OA长L,将杠杆从竖直位置拉着转过30。

的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

11. 小明用杠杆、一盒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甲 2, ft T
(1) 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为使杠杆,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

(2) 小明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侧挂2个钩码,图乙所示。

要使杠杆水平平衡, 应在A 处挂 ______ 个钩码。

(3) 小明再次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

小明又调节平衡螺母, 使杠杆恢复水平平衡。

然后记录下动力、、和阻力臂的数值。

他分析实验数 据时,发现得不到正确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其原因是:o
(4) 当弹簧测力计由竖直向上拉杠杆变成斜向上拉,如图丁所示。

若杠杆仍在水平位置 静止,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会。

12,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
r- 3 T{xx}

r-
F2 甲 乙
甲 乙
“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明在调节杠杆平衡后,在杠杆B点挂3个相同的钩码,如图乙所示,则可在杠杆
的D点挂个相同的钩码,就可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
接从杠杆上读出_______ o如果再在B、D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杠杆的端将会下沉;
(3)小红用弹簧测力计在D点处竖直向下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所示,但小红
同学面对甲图状况,没有调水平平衡就匆忙进行了实验,则杠杆虽然此时水平平衡,但可以判断:F
B-OB Fi-OD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R是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4)面对甲图状况,小华同学按正确的操作将杠杆调至水平平衡后,进行丁图实验,小华同学将弹簧测力计的圆环用细线系在杠杆上,向下拉钩,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已知弹簧测力计“圆环连同金属外壳”的重力为G。

,则F B・OB=[选填
“FzFD” 或 " (F2+G O)・0D” 或 " (F2-G O)・0D” ]。

1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_________ ;
(2)如图2所示,调节平衡后,小美在杠杆左侧A处挂上钩码,在右侧B处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3)小军先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在左右两侧各挂如图3所示的钩码后,杠杆不能
平衡,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将.
即可;(4)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4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一 o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探究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若干相同钩码、弹簧测力计(单位:N)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
甲乙丙
(1)在挂钩码前,小组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如图甲),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接着小组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在图乙中,若在A、B下方再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端将下沉。

若把A处钩码向左移1格、B处钩码向右移1格,则杠杆——端将下沉。

(选填“左”或“右”)
(3)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C处竖直向上拉,在原来A处挂上适当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A处所挂钩码总重为 No
15.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1)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

则他应把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右)调节。

(2)实验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o
(3)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

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如表:
试验次数动力Fi/N动力臂Li/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45210
2 1.51035
3215210
4120120
分析上表,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4)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做如图b的实验时,发现不再满足上表中得到的规律。

请你对此做出评析:。

(5)如图c,小强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
B.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D.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1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开始实验时,杠杆静止在如图甲位置,此时杠杆(选填“平衡”或“不平
衡”),小华先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方便 o
(2)然后在左右两侧各挂如图乙所示的钩码后,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于是小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o
(3)小华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

小华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图丙).你认为原因是 o
(4)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测出的拉力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17,某实验小组进行简单机械类探究实验:
(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前,为消除的自重,应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
衡,图1中,杠杆的平衡螺母B应向调节(选填“左或右');
(2)图2中,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C点悬挂________ 个同样的钩码;
(3)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能不能根据(2)问中的一组数据得出结论?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4)探究“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动滑轮可以(选填“省力” 或“省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滑轮如:A.国旗杆顶部的滑轮;B,电动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
属于动滑轮的是(选填“A”或“B”)o
18.某校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选填“左“成“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调平后,着急的小明同学在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小明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恢复水平平衡,然后记录下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数值。

这种做法是 (选填"正确”成“错误”)的
(3)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在杠杆B点挂3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丙所示,那么
在杠杆的D点挂______ 个质量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杠杆平衡后,
若将B、D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0靠近1个格,那么杠杆(填“左端
“或“右端”)将下降。

(4)实验中若不在D点挂钩码,而在杠杆的A点或C点使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挂在点,且拉力的方向应是
(5)本实验应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
A、减小误差
B、避免数据存在偶然性,便于寻找普遍规律
下列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与此相同的有
A、测物体的长度
B、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C、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19,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达到水平平衡状态。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

于是小明便根据这次实验数据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L=FA.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o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其原因可能是:o
(4)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小海和小红意见不同。

小海认为能平衡,于是他每次让杠杆倾斜时静止,这样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杠杆平衡条件。

小海认为杠杆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这种说法对吗? (选填“对”或“错”)。

后来他始终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

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

20.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有的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向端调节平衡螺母,
使杠杆水平平衡;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o
(2)实验过程中,将钩码悬挂于图甲中A点,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支点0右侧
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动力),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x和对应的动力R,并记录在表中。

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出L,与
Fi的图象;根据图象中实验数据可知,当L为0. 6m时,Fi为 No
(3)实验中小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同组的小华认为还可以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你支持结论(小明/小华),并设计实验步骤反驳另一学生的结
论 O
次数动力Fi/N动力臂Li/m
10.750.40
2 1.00.30
3 1.50.20
4 2.00.15
5 3.00.10
(4)学以致用
从地面上搬起重物我们的常见做法是弯腰(如图甲)或人下蹲弯曲膝盖(如图乙)把它搬起来,哪种方法好呢?下面就建立模型说明这个问题。

把脊柱简化为杠杆如图丙所示,脊柱可绕甑骨(轴)0转动,腰背部复杂肌肉的等效拉力R作用在A点,其实际作用方向与脊柱夹角为12。

且保持不变,搬箱子拉力&作用在肩关节B点,在B点挂一重物代替箱子。

用测力计沿F1方向拉,使模型静止,可测出腰背部复杂肌肉拉力的大小。

接着,改变脊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可改变杠杆与水平面的夹角a,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a)当a角增大时,L (变大/不变/变小),F, (变大/不变/变小)。

(b)如果考虑到人上半身的重力,那么腰背部肌肉的实际拉力将比丙图中R要—(大/小)。

(c)对比甲乙两种姿势所对应丙图中的两种状态,由以下分析可得,(甲/乙)图中的姿势比较正确。

杠杆实验题(答案)
1.(1)右;(2)不能;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3)左;(4)变大; 其力臂变小。

2.(1)左;(2)不平衡;(3) B
3.(1)平衡;C; (2)竖直向上;1.2; (3)乙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

4.(1)左;(2) 4; (3)变大。

5 (1)右;(2) B; (3)钩码个数和位置;(4)如下图。

实验次数123456
阻力臂L2/cm
阻力F2/N
动力臂Li/cm
动力Fi/N
6.(1)平衡;力臂;水平;右(2)实验次数太少,得到的普遍具有偶然性(3) 3.3;杠杆重心在支点右侧,小明没有考虑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4) 1. 1
7.(一)(1)平衡、右;(2) L1 不是 F1 的力臂;(3)大于;(二)(1) 2mghl/Flh2、
(2)等于、大于;(三)100, 150
8.(1)左;便于力臂的测量;(2)不相符;B;(3) B;(4)不可以
9.(1)左(2) > (3)(E+G。

)• 4a (4) <
10.(1)左;(2)垂直;力臂;(3)左;下左侧2个钩码挂到右侧钩码下方;(4)水平位置时动力臂为零杠杆无法平衡;(5)0. 5FL
11.(1)在水平位置平衡;右;右;(2) 1;动力臂;阻力;(3)挂上钩码后,再次调节平衡螺母;(4)变大。

12.(1)右;(2) 4;力臂;左;(3)小于;(4)(住+G。

)・0D。

13.(1)左;力臂;(2)竖直向下;(3)左侧2个钩码取下挂到右侧钩码下方;(4)杠杆自重的影响;变大。

14.(1)左;(2)左;右;(3) 2.2…
15.(1)左;(2)①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②杠杆自身的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不产生转动效果;(3) F,L,=F2L2;(4)由于动力的方向没有与杆垂直,因此此时的力臂不再等于OA长;(5)C…
16.(1)平衡;测量力臂;(2)将左侧2个钩码挂到右侧钩码下方;不合理;结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普遍性;(3)水平位置时动力臂为零,杠杆无法平衡;(4)杠杆自重对实验产生影响。

17.(1)杠杆;右;(2) 3; (3)不能;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4) 省力;(5) B
18.(1)右;(2)错误;(3) 4;左端;(4) A;竖直向上(垂直杠杆向上);(5) B; Co
19.(1)左;(2)不合理;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具有偶然性; (3)没有考虑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4)对;变小;不变。

20.(1)左、力臂(2) 0.5 (3)小明、取下一侧的钩码,用测力计斜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此力的力臂,记下测力计的示数,此时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乂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4) a:变小、变小b:大c: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