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不掉的胡焕庸线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不掉的胡焕庸线阅读答案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
那时他是从人口的
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族国土面积的64%却
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
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
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
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
然而,2021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
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
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
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这条线如今被称为“胡焕庸线”。
在2021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
迁入大批内地人口,当地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清代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事务,于是
当地城镇集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了民国24年,当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
数据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1万人口的点子时,这些都成了丝毫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
就是有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地理学家们现在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雨量
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
湿润区。
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几乎一路就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一边是
高原,一边是平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经做过研究,通过古代降水的变化,确定胡焕庸线大约在公元1240年代左右形成。
那几十年,恰逢气候突变,温度骤降,西
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转而朝着现代气候特点发展。
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在这一气候突变之后,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然而,至少可以肯定,因为这种变化,900年来,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农业生产力差异明显,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突变,使地图上呈现出一条胡焕庸线。
可以想象,不管明清时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他们的努力终究不会起效。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事情看起来有所不同。
王铮教授就在一篇长博文中表达了他的看法: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也许可以聚集人口与产业,借此打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被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
不错,当胡焕庸线被发现整整80周年之际,学界又展开了一场新的讨论:现在有没有可能突破这条划分了荒凉与繁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分割线呢?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月21日期
6.下列岁“胡焕庸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焕庸线”是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分布多寡的分界线,也是一条划分我国区域经济荒凉与繁华差异的分割线。
B.“胡焕庸线”是1935年由时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以万计的人口数据在地图上摸索发现的。
C.“胡焕庸线”的形成可追溯到1240年代,那时气候突变,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D.“胡焕庸线”被发现至今已经整整80年,2021年地理学界评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这条线名列次席,仅次于“珠峰测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国土上,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中国分为两个部分,线的东南一侧人口稠密,另一侧却人烟稀少。
B.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条“胡焕庸线”一直岿然不动,中国人在由南往北的迁徙中,一旦接近这条线时就会意识到什么,于是停止向外迁徙的步伐。
C.2021年4月11日,有人根据QQ在线信号从东北到云南依然划出了一条边界,发现这条边界一如当年胡焕庸根据人口分布摸索出的那条线。
D.我国明清两代政府也曾尝试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不断扩大当地城镇集市,结果也没能跨越这条“胡焕庸线”。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焕庸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分布的多寡悬殊,占国土面积64%的西北地区仅有4%的人口,仅有36%的东南地区却聚集着96%的人口。
B.发现“胡焕庸线”至今几十年来,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惊天动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地理学家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成因,所以因此,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不管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也终究不会起效。
D.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聚集人口和产业,也许可以破掉“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
6.C原文是猜测语气“大约”。
7.B误解文意,“胡焕庸线”岿然不动令人唏嘘的应该是政府的努力无法打破这条“胡焕庸线”。
8.CA项“人口分布的多寡悬殊”不是“胡焕庸线”形成的主因,而是其表现特征。
B 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中无据。
D项“聚集人口和产业”是结果,不是前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