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图表研究-备战中考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专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表研究
【内容解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题型,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许多考生面对这类考题,没有很好地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往往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不得要领。
要么仅仅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筛选不出要点信息;要么理解偏颇,答不到点子上,因而失分较多。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
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
考生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发表个人观点或看法。
【例题展示】
例1:下图是某大学生对不同学历段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人数比例统计,请认真读图,然后写出你的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直接提取图表的显性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推断总结、概括的能力。
提取图表的主要信息时,首先观察纵轴“人数比例”、横轴“不同学历段学生”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然后根据柱状图标注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学历(或文化程度)越高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关注度越高(意近即可)。
例2:仔细观察漫画《啃老》,说说漫画的含义。
[思路点拨]漫画题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
考生应该通过对漫画的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老人身下那个盆上“父母积蓄”的文字观察。
将漫画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漫画的深层含义。
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啃老》,画面上的子女将老人的积蓄挤了出来,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漫画讽刺的就是社会上的啃老现象。
[答案示例]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维持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答题技巧】
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
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中考速递】
(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
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
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宁吉喆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会同时出现。
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等号。
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
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
23.6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
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6.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以上。
B.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C. 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D. 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17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哪些信息?
18.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现象。
【答案】
16. C
17. ①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我国劳动人口数字下降,劳动人口规模仍占比最大。
③(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促使)我国0-14岁人口增加。
④我国人口构成比较合理。
18. ①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
②提高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
③调整经济结构。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课后练习】
(一)(13分)实用文阅读。
【材料一】
在高龄老人聚集的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不仅解决了辖区老人“一键紧急呼叫”的需求,更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养老顾问服务,承包了老人们的生活圈。
从家政服务、预约挂号、陪医配药到清洗空调,老人们的种种个性化需求都被细致地考虑到。
多家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服务供应商,从生活服务到健康服务一一覆盖,及时响应老人们的精细化需求。
以生活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长宁区民政局还成为全市首批“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区域,探索试点一键挂号、一键助餐等操作简易、直达需求的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均衡普惠、便捷可及。
(摘自2021年5月17日《潇湘晨报》)【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客观上提供了更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但老年人却成为数字鸿沟中的“信息贫困者”,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__________。
一方面,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距,部分老年群体受经济收入制约而无力负担接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费用;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部分老年群体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文化素养。
二是__________。
信息基础设施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物质基础,而当前我国社会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适老化设计严重缺失情况,客观上加大了老人认知新信息、使用新技术的难度,致使老年人更难以融入信息社会。
三是生理衰老和心理认知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老导致老年人心理认知力不断衰减,语言认知能力不断退化,因而更难以运用语言查找并利用所需的信息;导致语言信息素养缺失。
(摘自2021年1月14日《社会科学报》)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参考相关材料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漫画标题“碰壁”的含义。
3、补全材料三的空格处内容。
一是;二是。
4、佳佳想运用这三则材料,写一篇题为“老人和数字化生活”的调查报告,但对三则材料使用的先后顺序难以确定。
请你提供建议,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15分)
【材料一】电影《悬崖之上》观众年龄群体统计(数据来自“淘票票”)
20岁以下 20-29岁 30-34岁 35-39岁 40岁及以上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4月16日,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人民网联合出品的电影《悬崖之上》发布“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特辑。
根据全勇先原创故事改编的电影《悬崖之上》,将目光聚焦于人的情感,刻画了被逼入绝境依然坚守信仰的无名英雄群像。
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志士,也是心怀爱与牵挂的普通人。
“他们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但正是他们的隐忍、牺牲和奉献,为我们换来了山河无恙。
”于和伟、张译等演员在特辑中分享了自己对电影的解读,对曾在隐蔽战线做出牺牲的无名英烈表达了崇高敬意和追思之情。
(选自2021年4月16日人民网,有删改)【材料三】
《悬崖之上》:勿忘那群“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田卜拉
①今年“五一”假期的电影院分外热闹,除了影片扎堆上映,“五一档”的票房、观影人数也打破往年纪录。
其中,谍战片《悬崖之上》除了票房表现不俗外,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②聚焦于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事迹,《悬崖之上》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为保护“日本开展反人类实验”人证,四位在苏联接受特训的中共谍报人员回国完成“乌特拉”行动的故事。
不同于一般谍战片靠悬念推动故事的做法,《悬崖之上》在上半场就向观众亮明了角色的身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叙事是反套路的。
这一点首先激起了广大观众,尤其是观影群体主力青年观众的好奇心。
③编剧全勇先说,我写谍战戏最关注的是人物,人物是最有魅力的。
导演张艺谋表示,网络时代没有不被“剧透”的剧,用情感、用情节、用过程、用细节的铺排吸引观众是最大的难题。
二人的回答殊途同归。
影片摘下了英雄不死、十项全能的“主角光环”,塑造了有柔有弱、有疼有怕的英雄形象。
面对更加理性也更加挑剔的观众,制作方清楚地知道,只有塑造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激发共鸣,才能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
④影片毫不吝啬地描摹了“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家国大义,但也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
在执行任务之外,一场革命夫妇寻找失散孩子的戏,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赚足了他们的眼泪。
“活着的,去找孩子”的生死离别,“还有件小事,马迭尔酒店门口那群小叫花子里有我和王郁的孩子”的
轻描淡写,父子相见不相识的辛酸无奈,隐忍地表达着革命者的内心牵挂。
任务在先,家事在后,思念留心间。
然而,影片中的儿女情长没有“鹊巢鸠占”,却成为革命理想的生动注脚、英雄形象的立体呈现主流价值的深刻剖析。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付情感以信仰之崇高,付信仰以情感之美好,这种结合是对主旋律的深度诠释。
⑤“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悬崖之上》用群像戏的形式告诉人们,历史正是在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前仆后继中不断前行。
对于后人而言,唯有铭记于心,方不辜负英雄热血;唯有接力前行,才能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
⑥“乌特拉”在俄语里的意思是黎明。
影片结尾,幸存的年轻战士小兰问地下工作者周乙:“我们能看到黎明吗?”周乙回答:“能。
你要活着,看到黎明!”身处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应该感念鲜血换来的幸福,更应护佑来之不易的光明。
设身处地感受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信仰与其情,历史就能在直击人心中激发思考、在感同身受中厚培信仰。
(选自2021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5、阅读材料一、三,回答问题。
(6分)
(1)你从材料一中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2分)
(2)阅读材料三,说说材料一所反映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分)
6、材料二画线句与材料三第④段文字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
能否用材料三第④段文字替换材料二画线句?为什么?(3分)
7、九年级(2)班同学准备将《悬崖之上》改编成话剧。
请你参与最后一场戏的设计。
(6分)
(1)说说你设计A处舞台说明的用意。
(4分)
(2)根据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在B处补写舞台说明。
(2分)
答案:
1、长宁区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考虑到老人个性化需求,让养老服务更便捷。
2、表面上是指老人无法进入带有二维码的大门,实际上很多老人因为文化程度低或者经济条件落后,和信息化社会脱轨,体现数字化的缺陷。
3、①信息技术网络设施未普及;②适老化设计严重缺失。
4、按照二、三、一的顺序使用材料。
二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当代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材料三通过文字结合实际,分析老年人成为信息化时代中贫困者的原因。
5、(1)电影《悬崖之上》的观影群体以青年观众为主体,占比一半以上。
(2)
①《悬崖之上》的叙事是反套路的,不靠悬念推动故事,能檄起青年观众的好奇心。
②影片摘下了英雄不死、十项全能的“主角光环”,塑造了有柔有弱、有疼有怕的英雄形象,激发观众共鸣,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
③影片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
解析:第(1)题考查图(表)文转换。
作答时,将图表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同时注意可将图表的标题作为答案的主语。
第(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作答时,可在阅读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原句。
比如,第②段最后一句,“这一点首先激起了广大观众,尤其是观影群体主力青年观众的好奇心。
”
第③段,;“面对更加理性也更加挑剔的观众……才能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
”第④段,“影片毫不吝啬地描摹了‘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国家大义,但也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
”
6、示例;不可以。
因为材料二是新闻消息,语言要求简洁明了,而材料三是影评,它详细地阐述了影片“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这也是该影片票房不俗,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新闻消息和影评语言的区别。
新闻消息要求语言简洁,影评则要求阐述清楚自己对该影片的评价观点,理应详尽。
7、(1)“大雪纷飞”,交代了自然环境的天气情况;“天还未放亮”交代了时间;在此种情形下周围一片黑暗,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但“稳隐有点点光透出”,又预示光明终将来临。
(2)坚定地
解析:第(1)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环境描写既能交代时间和天气情况,又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也能表现人物性格。
而此处的“大冒纷飞。
天还未放亮,但隐隐有点点光透出”还有着象征意义。
第(2)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的把握。
根据题干要“揣摩人物心理”,从对话中“能。
你要活着,看到黎明”可以看出此时人物心理应是十分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