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测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测绘
实验目的
1. 掌握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方法。
2. 学习测绘室温下乙酸正丁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的液-液平衡相图
基本原理
三组分体系的组成可用等边三角形坐标图表示。
设以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三个纯组分A 、B 和C 。
则AB 线上各点代表A 和B 组分的混合体系,AC 线上各点代表A 和C 组成的混合体系,BC 线上各点代表B 和C 组成的混合体系。
将三角形每条边等分为100等分,每份表示质量分数0.01。
按逆时针的方向,每边表示一个组分含量的坐标,构成等边三角形坐标(如图S4–1所示)。
若通过三角形内任何一点O ,引平行于各边的直线。
根据几何原理得:
1CA BC AB ====++c b a
1CA BC AB ===='+'+'c b a
因此,O 点所代表三组分体系的组成可由a’、b’、c’ 线段的长度表示。
若要确定O 点所代表体系中B 的质量分数,只需通过O 点作顶点B 对边AC 的平
行线,割BC 边于D 点,CD 线段长即相当于B 组分的质量分数。
其余组分可类推。
如果已知某三组分体系中两组分的质量分数,只需在代表此二组分浓度坐标的两条边上找到相应含量的点,通过这两个点分别作代表这二组分的顶点所对边的平行线,它们的交点就是代表具有此组成体系的点。
等边三角形坐标有两个性质:
(1)通过任一顶点B 相其对边引直线BD ,则BD 上的各点所代表的体系中A 、C 两组分含量之比相等(见图S4–2)。
此性质可由三角形相似定理证明。
C
A
w w c a c a =
''''='' (2)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M 和P ,将其混合后,混合体系组成位于MP 线上(见图S4–3)。
若混合体系组成可用O 点表示,则根据杠杆规则:
图S4-1 等边三角形座标
图S4-2 三角形座标性质(一)
OP
OM M P =
之量之量
在乙酸正丁酯-乙醇-水三组分体系中,乙酸正丁酯与水是部分互溶的(实际互溶度很小),而乙醇和乙酸正丁酯、乙醇和水都是完全互溶的,此类体系称为一对部分互溶的三组分体系。
若有一乙酸正丁酯-水二组分体系,其组成为K (见图S4–4)。
此体系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液相达到溶解平衡,由于水、乙酸正丁酯互溶度很小,它们的组成接近纯乙酸正丁酯、纯水。
当在此体系中加入乙醇时,体系的总组成沿BK 线移至N 点。
此时乙醇溶于水层、乙酸正丁酯层,同时乙醇促使乙酸正丁酯水互溶,故此体系形成两个三组分液相间的平衡,此两个液相组成是不同的。
若分别用a 、b 两点表示平衡共存两个液相,此两点的连线称为系线,这两个相互平衡的溶液称为共轭溶液。
代表液-液平衡体系中所有共轭溶液相组成点的连线称为溶解度曲线(如图S4–4中曲线)。
曲线以内区域为两相共存区,其余部分为一相区。
此图称为一对部分互溶的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
由于乙酸正丁酯与乙醇完全互溶,故它们混合构成的溶液都是清澈的。
若把水滴入组成为Q 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中,体系组成将沿QC 线由Q 向C 移动(见图S4–4)。
当达到溶解度曲线时,体系由均相变为两相,外观上由清变浊。
因此,当水滴入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达到体系恰由清变浊时,此
三组分体系的组成为溶解度曲线上的一个点。
故向不同浓度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中滴水及向不同浓度的水-乙醇溶液中滴乙酸正丁酯,分别得到由清变浊时各体系的组成,在三角坐标上找出相应的点,即可画出溶解度曲线。
若配制已知浓度的三组分两相平衡体系H ,其共轭水层的组成G 未知。
当把已知组成的乙酸正丁
酯-乙醇溶液E 滴入由体系H 中分出的已知质量的共轭水层中,此新体系总浓度由G 点向E 点移动,进入两相区(浑浊)。
滴至F 点时体系由浊变清(见图S4–5)。
若此三角坐标用质量分数表示,则原共轭水层G 的质量 m G 与滴至体系由浊变清时加入的浓度为E 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的质量m K 之间有如下关系:
EF
FG
E =
G m m 在实验中用天平称出m G 与m E ,然后由E 点出发作溶解度线的割线EFG ,使EF 与FG
图S4-3 三角形座标性质(二)
图S4-5 系线的绘制
图S4-4 一对部分互溶 液-液平衡相图
乙醇
水
B C
w C
N
b
a
K
Q
w
A
w B
A
乙酸正丁酯
之比符合上述关系,则可找到G点,得到共轭水层的组成。
将G点与H点连线并延长至与溶解度曲线交点I,此点代表共轭乙酸正丁酯层的组成。
GI为一条系线(见图S4–5)。
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所以相图中应注明实验时的室温(即实验温度)。
仪器、药品和其他材料
仪器:酸式滴定管(25 mL)2支、吸量管(5 mL)1支、具塞锥形瓶(50 mL)10个,锥形分液漏斗(50 mL)1个、滴管、分析天平(300 g ,0.01 g)、洗耳球。
药品:乙酸正丁酯(AR)、无水乙醇(AR)、水
实验步骤
1. 在干燥的分液漏斗中用滴定管准确加入乙酸正丁酯
2.70mL,水4.00 mL,用吸量管加入乙醇1.80 mL。
充分摇荡使其达到相平衡,静置分层。
2. 取8个干燥的具塞锥形瓶,按照记录表格中规定的体积用滴定管及吸量管配不同浓度的水-乙醇溶液,及不同浓度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
3. 用滴定管向水及配好的水-乙醇溶液中滴乙酸正丁酯,滴至清液变浊,记录每种溶液中滴乙酸正丁酯的体积。
用滴定管向乙醇及配好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中滴水,滴至清液变浊,记录每种溶液中滴水的体积。
滴定时必须充分摇荡,同时注意动作迅速,尽量避免由于乙酸正丁酯、乙醇的挥发引入误差。
(此步操作可用细滴管逐滴加入乙酸正丁酯或水,滴至清液变浊,依减差称质量测得滴入的乙酸正丁酯或水的质量。
)
4. 用移液管取
5.00 mL乙醇放入干燥的具塞锥形瓶(50 mL)中。
再在此瓶中用滴定管加入8.50 mL乙酸正丁酯。
配成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
5. 在一个已准确称质量的干燥的50 mL具塞锥形瓶中,放入步骤1准备好的分液漏斗中的下层(即水层)溶液约1m L。
盖好并准确称其质量。
然后用干燥的滴管逐滴加入步骤4准备好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不断摇荡,滴至由浊变清,再称其质量。
6. 读取室温和大气压力。
数据记录和处理
室温:℃大气压力:kP a
1. 将各溶液滴定终点时各组分的体积,根据它们在实验温度下的密度(查附表)换算为质量(直接称质量测定时此步省略),求出各溶液滴定终点时的质量分数。
将所得结果绘于三角坐标纸上,将各点连成平滑曲线。
2. 在三角形坐标上定出质量分数为0.66的乙酸正丁酯-乙醇溶液组成点E,过E作溶解度曲线的割线EG,割曲线于F、G点,使FG/ EF= m E / m G 。
求得G点后,与共轭平衡体系总组成点H连接直线,并延长至与曲线再交于I点,IG线即为所求系线。
思考题
1. 本实验所用的滴定管(盛乙酸正丁酯的)、锥形瓶、分液漏斗、移液管、滴管等为什么必须干燥?
2. 测绘溶解度曲线时,若配溶液所取体积不恰等于记录表所示数值,对测绘得溶解度曲线的准确性有没有影响?记录表中规定的数值是根据什么原则确定的?配溶液时读取所用的各组分体积不准确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3. 当体系总组成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及下方时,二体系的相数有什么不同?在本实验中是如何判断体系总组成正处于溶解度曲线上的?此时为几相?
4. 温度升高,此三组分体系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本实验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防止温度变化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 测绘系线时,如何保证取得真正的在室温下达到相平衡的共轭水层?你认为用什么办法可以检验液-液两相体系达到平衡?
6. 从测量的精确度判断,体系的质量分数浓度应取几位有效数字?
注
实验学时:三学时。
附表6 某些液体的密度
ρ /(gּcm-3)= A + B (t / ℃) + C (t / ℃)2 + D (t / ℃)3
式中ρ 为密度,t为摄氏温度。
各种液体的A、B、C、D常数值如下表所列:
物质分子式 A Bּ103 C ּ106 D ּ109温度范围/ ℃
正庚烷C7H160.70048 -0.8476 0.1880 -5.23 0-100 环己烷C6H120.79707 -0.8879 -0.972 1.55 0-65
苯C6H60.90005 -1.0636 -0.0376 -2.213 11-72 甲苯C7H80.88412 -0.92248 0.0152 -4.223 0-99
乙醇C2H5OH 0.80625 -0.8461 0.160 - -
正丙醇C3H7OH 0.8201 -0.8183 1.08 -16.5 0-100 正丁醇C4H9OH 0.82390 -0.699 -0.32 - 0-47
甘油C3H8O3 1.2727 -0.5506 -1.016 1.270 0-280 丙酮C3H6O 0.81248 -1.100 -0.858 - 0-50
乙醚C4H10O 0.73629 -1.1138 -1.237 - 0-70
乙酸CH3COOH 1.0724 -1.1229 0.0058 -2.0 9-100 乙酸甲酯C3H6O20.95932 -1.2710 -0.405 -6.09 0-100 丙酸甲酯C4H8O20.92454 -1.168 -1.95 20 0-40
乙酸正丁酯C6H12O2 0.90106 -0.00102 1.59921 -0.1644 10-90
苯胺C6H7N 1.03893 -0.86534 0.0929 -1.90 0-99
三氯乙烷CHCl3 1.52643 -1.8563 -0.5309 -8.81 -53-55 四氯化碳CCl 1.63255 -1.9110 -0.690 - 0-40
引自“International Critical Tables of Numerical Data, Physic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III-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