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
一、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强调的是“化”,是创作中所产生的一种倾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丰富故事内容和表现纪录片内在情感84一纪录片研究的一种创作手段。

《记住乡愁》第季展现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典型的故事化风格。

无论是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还是默默奉献的小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的各种优秀品格,都成为他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要素。

(一)故事为主题服务
纪录片中的故事是创作者了解事件本身以后,对于情节、内容、细节等要素运用视听语言重新加工的结果,自然会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创作者在故事当中设置悬念和戏剧冲突,在保证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也会令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记住乡愁》第三季在故事的选择上紧紧围绕主题,传播社会正能量。

每一集的主题,都是围绕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传达的既是浓浓的乡愁,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比如第三集中讲到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

这里是顾炎武的故乡,他从小就饱读诗书,
也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清军入关后,他投笔从戎,组织义军抗击清军。

在国仇家恨面前他愤然写下了“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被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千灯镇人,无数的青年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

片中故事同绕主题展开叙述,也唤起了观众心中的爱国热情。

(二)解说词在讲故事
解说词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普遍使用,这类纪录片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对于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常常不是镜头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需要文字叙述。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目的就是引领观众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历史、追寻那段历史。

没有办法呈现画面语言,就需要声音语言的介入。

主持人的解说在纪录片中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引导作用。

与《望长城》中的出镜记者类似,《记住乡愁》第三季中每一集都有不同的记者带来生动讲述。

记者在此间的意义仿佛超越了一个故事叙述者,而是作为千千万万的观众代表出现在荧屏上。

该片由若干故事组合而成,记者的叙述是对纪录片主题的总结,也起到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

身临其境感受古镇的文化氛围,带来的是美的享受,也是人文
情怀的抒发。

【三)细节让故事变得厚重
细节能塑造人物、展现环境也能凸显主题。

它就像血肉一样,丰富着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细节的运用或许是人物会心的一笑,又或是人物不经意的动作,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以最朴实的方式记录着最平凡的人们。

细节所带给人们的感动远远超越了戏剧所搬演的“真实”,因为它直抵人心。

《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一集中讲述了乌镇传统竹编艺人钱鑫明的故事。

乌镇历史上就是竹编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钱鑫明的竹编手艺也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他制作的竹蜻蜓小巧精致,立在指尖不会掉落,颇受小朋友的喜爱。

创作者有意用特写镜头表现钱鑫明的工作状态,还有竹蜻蜓立在指尖的细节。

小小的竹蜻蜓,承载的是无数人儿时的记忆,时代发展到今天,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见到这些有趣的玩意。

二、叙事视角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于叙事视角的理论分析,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其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早些年,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多是采用创作者视角和全知视角的总体叙
事,近些年多是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的结合。

叙事视角的特征还由人称决定,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形: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人称视角的变化叙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多是以第三人称叙事形式出现。

(一)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的结合
我国早期纪录片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采用创作者视角和全知视角的结合进行叙事。

一方面,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影片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观点看法,能够完整地将人物和事件叙述出来。

另一方面,这种叙事视角在影片的艺术性上有所欠缺,对于人物或事物的描述、情感的抒发仅仅停留在解说词和音乐音响的使用上,不利于观众对事物本身产生更具体、更全面的综合印象,也限制了纪录片的风格和节奏。

《记住乡愁》第三季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的结合。

随着技术和观念的逐年提高,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也逐渐朝着全视角与内视角的结合演进,达到以故事塑造人物,以人物抒发情怀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锦绣纪》《一条河,一座城》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在社会上广受好评。

(二)丰富的第三人称叙事表达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势就在于能从多个视角叙事,给予创作者无限的自由。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多元素不是一言半语能说得清的,第三人称叙事正好适用于这种时问的大跨度和叙事的多角度,能从宏观对此类现象或观点做总结性阐述。

《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四十九集讲到了福建省龙岩市的古田镇。

古田镇因“古田会议”而闻名,观众却不知古田镇的由来。

古田先民从中原迁徙到此,由于气候原因他们带来的农作物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直到有人发现了水稻,并无偿的将种子分给村民,并将摸索出来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

后人尊称他为“五谷子”,因为那片古怪的田地,小镇也更名为古田镇。

该片运用了三种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古田镇的完整讲述。

首先是画外音的讲述,其次是主持人介绍古田镇和镇上发生的历史故事,最后片中穿插了小镇中人物对于历史故事的讲述。

在这种叙事方式下,创作者完成了对古田镇的由来、廖扶带领村民开垦荒地、傅衍璜拼死保护公共财务、抗战时期帮助红军解决住宿问题的故事叙述。

也总结了古田镇人民公而忘私、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更加亲民的平等式叙事
在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对于历史人物或是名胜古迹往往是以瞻仰的态度叙述其丰功伟绩,以一种说教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其过人之处,甚至将其推上神坛供人们顶礼膜拜。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提倡公平与民主,对于这种叙事方式人们往往产生逆反心理,拉开了所讲述事件、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观众往往会喜欢更加平等式的交流方式,从具体的事件以及相关人物的叙述中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让观众体会到伟人也是人,其伟大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优秀的品质而得来的。

这种平等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展现历史事件也能更好地丰满人物形象,让故事更有“人情昧”。

《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十七集讲到了四川省宜宾市的李庄古镇。

李庄是长江边商贸重镇,古时候叫做打渔村。

相传有一位李氏姑为来往的纤夫做饭补衣,坚持了数十年之久,后来李氏姑去世之后,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义举而改名李庄。

没有华丽的溢美之词,创作者通过几个普通的小故事就深刻阐释了李庄的“义字当先”:李氏姑从事义举十余年;李庄人义茶文化;兴办义学;抗战时期李庄人的舍生取义;接纳同济大学等中央机构的民族大义。

这种叙事方式营造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更能被观众接受,也可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叙事结构
(一)并列叙事结构与古今故事讲述
《记住乡愁》第三季中创作特色之一就是一集讲述一种传统美德,这种优秀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广大人民的内心之中,从古至今不曾间断。

同一种传统美德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之中穿梭,启迪人民内心之中的真善美,产生了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该片从宏观角度采用并列式结构介绍不同古镇的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每一集又单成体系以若干个小故事为主体,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结构。

在故事的选择上创作者将曾生活于古镇的先贤与如今居住于古镇的小人物的故事分别叙述,产生了以传统美德为媒沟通古今的巧妙作用。

近些年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往往采用多集的方式表现,就其叙事结构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并列结构、因果结构和版块结构三种【3】,《记住乡愁》第三季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下表是该片的部分主题内容。

一方面,该片以众多古镇为拍摄对象,以分集的方式讲述更为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创作者将每一集赋予一种传统美德,并列结构有益于主题风格的类型化展现。

(二)伞形叙事结构与今古空间转换
所谓伞形叙事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象形的描述。

指的是
纪录片以主题为轴线,从一点出发多角度进行叙事,最后又共同回归于同一主题。

传统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大多是以时间为轴线单线叙事,这种方法难免会带来单调乏味和说教式的观感。

“关联性和比较性才是电影语言的核心和灵魂”。

《记住乡愁》第三季以曾经生活在古镇的先贤和现在生活于古镇的人民为载体,弘扬“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古代与现代的时间跨度仿佛是不可超越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并不陌生反而历久弥新。

以《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五十集为例,该集讲到的是河南省南阳市的赊店镇。

创作者讲述古镇人民的重信守诺是通过以下几个故事分别叙述的:刘秀赊旗的故事、山陕商人绝不挪用公款的故事、粮行掌柜赵长信赊粮的故事、曹聚发做秤的故事、张文浩打刀的故事。

片中这五个故事是分别叙述的,但五个故事的内容却都体现了从古至今赊店镇人的重信守诺。

这些故事无疑是对主题最好的诠释。

本集的前三个故事均发生在古代,后两个故事则是现在存在的。

时代虽然不同,但赊店镇人重信守诺的精神却不曾改变。

这种空间维度的转换无疑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四、民族化视听元素的乡情传达
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画面内
容、音乐音响、镜头剪辑的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镇秀美的风景,也可以聆听到悠扬的笛声,可以俯瞰村镇全貌,也能够微观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视听元素对于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观众感知到的是古镇秀丽的风景,心中升起的是浓浓乡愁。

(一)画面内容古色古香
《记住乡愁》第三季大量运用全景展示出了古镇如画的景色,两岸有亭台楼阁,绿柳成荫,主持人泛舟游于小河之中,闲适而惬意地感受着古镇风光。

颇有几分梦回故土畅游于山水之间的恬淡滋味。

航拍镜头能够丰富画面元素,杜甫曾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该片航拍镜头的广泛使用,已不用观众爬山观景,在电视机前就能欣赏古镇的全貌。

特写镜头在该片的画面中也经常出现,如乌镇钱师傅制作竹制工艺品的手部动作、同里镇计东升编撰镇志看书的特写和眼神、赊店镇曹聚发修秤的指尖动作等,这些画面内容的运用让古镇辛勤劳动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画面元素总能囊括众多的中国传统器物、建筑、遗迹,这些画面内容形成了民族化的风格,也唤起了海内外华人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背景音乐深邃悠扬
音乐音响能更好的营造氛围,也能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乡愁》这首歌的歌词“乡愁是一碗水,一纪录片研究挪代扭昕l⋯”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很好地阐释了纪录片的主题,用生动的比喻引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追寻、外境、游子、妈妈”这些关键词直击人的心灵,拉近了纪录片与人的心理距离。

《记住乡愁》第三季中的许多背景音乐也是通过传统民间乐器演奏出来的,这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乐器,有着独特的魅力。

每当听到总会令人感到深深的民族认同感,也进一步构建了民族化的叙事基调。

对于家的眷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歌声中显得更加强烈。

五、结语
法国剧作家马塞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的书中写到:“在纪录片创作中,不是将思想处理成画面,而是通过画面去思考。

同本文以《记住乡愁》第三季为例分析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风格,探讨了其创作的价值意义。

对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还有很多叙事技巧该片并没有涉及到。

想要系统地研究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还需要综合更多的影片
类型进行研究。

《记住乡愁》系列纪录片自2015年于中文国际频道开播至今,获得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好评。

从第一季、第二季的乡村文化再到第三季的古镇文化,该片以不变的民族化风格呈献给广大观众,唤起了远在海外的游子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注释:
【1】央视网:《记住乡愁》[EB/OL].
【2】【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想【M】.姚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颜辉.21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历史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