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
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
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
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
除了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外交失误外,并没
有正视他在内政和御敌上做出的贡献。
妥善处理“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Arrow)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当时众多的中国商船一样,它利用了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曾经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登记,以期规避中国官方的检查,干些规则之外的勾当。
但是,当中国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查禁海盗时,这只船的登记证
刚好过期。
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可以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检查:该船从事海盗或贩卖奴隶的行为,拒绝
展示国旗,等等。
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的亚罗号在被检查前,已经被一位名叫罗萨利
奥的葡萄牙水手告发与海盗有染。
澳门当局曾准备登船检查,而它却已逃脱。
当此船到达广州时,梁国定接到,于是水师当即上船缉拿全部14名
水手。
至于中国水师是否扯毁了英国国旗,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升
起任何国旗。
而英国《泰晤士报》的最初报道,也未提及此严重事件。
但是,留下来的船员在水师走后,突然升起了米字旗!巴夏礼(英国驻广州
代理领事)得报后立即赶往码头,拿出《虎门条约》(该条约承认英国享
有领事裁判权),要求按照规定将人交还。
巴夏礼极为强横,双方争执中,一个水勇打了巴夏礼一巴掌。
巴夏礼旋即转而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并公开。
在迅速审
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查明12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两名水手为
海盗,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三人将继续接受审讯;其余9人可以送还。
交涉中,叶名琛据理力争。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
个礼拜。
但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对英国的最后通牒,
叶名琛决定让步,当天他答复可以交换除了海盗之外的另外10人。
次日,巴夏礼坚持原见。
叶名琛只好决定派南海县丞许文深亲自解送全部12名
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坚决不道歉。
此时英国人无心再谈,拒绝接受人员,
随即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叶名琛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
理有节。
英国人的蓄意侵略和叶名琛的处理手段,得到马克思的理性评价。
马克思在两个月后写了《英中冲突》一文,以社论形式登在1857年1月
23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其文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
误在英国人方面。
”马克思还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
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
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
”
不战不和不守
战争开始后,叶名琛一方面表现得非常镇定。
当英军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占广州东郊的猎德等炮台时,叶名琛正在阅看武乡试。
他闻讯后微
笑着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
”次日,英军攻占省城对岸河南凤凰冈
等处炮台,叶名琛闻报后仍不动声色,继续阅看武乡试的马箭比武,断言
十五日无事。
叶名琛的镇定,首先来自他的巫术。
原来他在总督衙门里建了一个
“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于占语。
其过十五日无事,就是两个大仙告知的。
但是,另一方面,叶名琛还是做了积极迎战准备的。
除了发布告示悬
赏杀敌外,他还下令整备团练两万余人。
各地民团积极响应,“城厢内外,各榜长红,约剿杀外人,同仇敌忾”。
广东水师也发动了袭击。
如此看来,叶名琛得名“六不总督”,实在是冤枉。
叶名琛当时能够
动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因为南方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调到镇压太平天国
的前线去了,英军趁虚而入,动用民团是不得已的办法。
在有限的条件下,叶名琛是战了的,只是战而不胜。
同时,他拒绝讲和,也无可厚非;如果
讲和,无异于投降。
因此,他没有和,没有降,也没有逃跑。
除此之外,
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办法。
只是扶乩求仙实在是愚昧至极。
叶名琛有着很多
的无奈,但何尝不是大清帝国的无奈呢。
“海上苏武”之死
1859年正月初五,叶名琛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
如此
高官被俘,英国人倒也没有虐待他,而叶名琛自始至终也保持了一种凛然
的气节。
据《香港纪事报》载,军舰上所有军官很尊敬他。
偶然有人上舰,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
他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即被
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在印度,叶名琛以诗阐明自己的心迹: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诗中所效仿的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气节的名人。
一范即北
宋范仲淹。
向戎乃宋国的大夫,他在公元前546年发动弭兵运动,亲自劝
说晋、楚、齐等13国在宋国首都会晤,此后列国间十多年没有战争。
叶
名琛自比向戎,是要说明自己不死而随英人走的目的。
其中,苏武的自喻
也是此种目的。
由此看来,叶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当成是可以觐见英国君主的契机。
叶名琛后来对随他去加尔各答的仆人明确地说明了这层意思:“我之所以
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
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
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
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继续关注时事新闻,按时作息,清早即要人给他
读报。
后来,他得知觐见英国君王无望后,决定绝食。
他于二月二十九日
得病不食,至三月初七戌时病故。
临终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
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