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1年1月12日,孔子青铜塑像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

该塑像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高7.9米,石头基座高1.6米,总高为9.5米,基座上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塑像题写的“孔子”二字以及孔子的生卒年代。

塑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衣饰简洁,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让人感觉是一位耄耋智者。

塑像与国家博物馆及附近的天安门广场,在文化场景上的高度呼应,衬托出中华民族伟大哲人的风采神韵。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为孔子塑像有何意义?
提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为孔子塑像,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__________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__________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__________讲学,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__________、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二、主要派别及主张
1.儒家
(1)孔子:
①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__________,主张“克己复礼”。

②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_”,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__________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__________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__________”,要实行____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②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__________”,以__________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_____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2.道家
(1)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__________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知足寡欲,提出“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②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__________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他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_____的,认为放弃差别观
念,就能获得__________上的自由。

老子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法家
(1)基本主张: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君主要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重大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的历史发展趋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普遍注重法家思想,纷纷开展变法。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________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一、1.士统治者
2.贵族私人传播文化
二、1.(1)仁以德治民礼乐制度有教无类贵族
(2)仁政民本性本善仁政王道德礼乐
2.(1)本原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人类社会(2)相对精神
3.(1)以法治国权术(2)大一统专制国家
问题思考
提示:法家主张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政治变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该主张正适应了各诸侯国国君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被别国兼并的实际需要。

三、1.思想解放
2.思想道德
【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试析“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条件。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把握本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百家争鸣”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问题2】孔子是中国的孔子,更是世界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正在产生着重大的世界影响。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我们应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学思想?
提示:仁学具有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含义。

理解本问题,能够加深对儒家学说基本内涵
的认识和理解。

(1)仁学的产生:“仁”是春秋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潮。

它的产生,是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仁”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

孔子把“仁”作为早期儒学的基本范畴。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其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出发点。

(2)仁学的三层含义:①第一层含义是“爱人”。

“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一般的精神,它是仁的基础。

“爱人”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

两者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

②第二层含义是“克己复礼”。

“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使之符合礼的规定。

“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正是孔子的一大发明。

③第三层含义是指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

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孔子的“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题1】《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说明,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体,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之不可缺乏,犹如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阳秋阳相须而成一岁一样。

这种“本”“用”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交替作用的关系,缺一不可。

答案:D
本题的迷惑性较强。

C项的叙述明显与题意不符,首先予以排除。

A、B两项的叙述混淆了概念,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体,而不是刑罚的本体;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而不是德礼的体现。

【例题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孟子的意思是说,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和准确了,分配土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因此,确定田界,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基础。

答案:C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B.出现学术下移的现象
C.官办学校在逐渐消失D.思想控制在日趋加强
2.2012年3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前校长牟德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我今年70多岁,孔子学院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奇迹,短短几年就把一个名字复制到全世界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下列论断与其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克己复礼为仁”
3.2012年3月7日(中国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 583周年纪念日,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大典。

据史料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被尊为中国道家鼻祖。

老子在春秋时期创立了道家学派。

“道”指的是()。

A.治理国家之道B.为人处世之道
C.自然运行的规律D.世界万物的本原
4.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该学派是()。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5.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请完成:
(1)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B春秋战国时期,受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影响,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的现象,学术开始下移,思想领域日趋活跃。

但是在这一时期,官办学校仍然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A、C、D三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2.C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明显不是“便国不法古”。

3.D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其“道”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4.A穿草鞋,生活极其清苦,这是平民阶层的生活写照。

在题目提供的四家学派中,代表小生产者阶层的是墨家。

5.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

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在当今社会,“仁”的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都有积极影响。

解析:孔子将“仁”分为五种道德规范。

恭指为人要庄严自重,宽是宽厚,信指诚实,敏是勤快敏捷,惠指慈惠。

这些都有利于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关于“仁”的现实意义,主要应该强调它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