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考点阐释:概括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考点阐释:概括主旨
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考点阐释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
这一要求体现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往往就是要求考生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概括文章主旨,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
它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
要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的。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等即为文章的主旨。
议论文的主旨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说明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旨。
应对策略
一、学会一些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这里指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主旨的理解。
(1)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
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如《枣核》一文的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卒章显志,表现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作者的中心意图。
同时,从议论、抒情句中,我们还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如从《一面》一文最后五小节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即可概括出文章主旨。
(4)从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小说写了三个场景:一是听控诉;二是救父女;三是拳打镇关西。
三个场景把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
通过叙述这一事件,作者表达了封建社会被压迫的人民对伸张正义的渴望。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此文时正值小弟去世,她有感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悟出“生死谜,手足情”。
有了这个背景,你就能理解,实际上作者是以紫藤萝花的荣枯来喻人生,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态度的。
2.议论文主旨的理解。
(1)看标题。
议论文中,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如《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就含有中心论点。
(2)看开头和结尾。
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才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
如《敬业与乐业》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看议论过程。
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中“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
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内容充分论述后才提出的。
3.说明文主旨的理解。
(1)看标题。
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抓中心句(关键句)。
不少说明文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
(3)看说明过程。
不少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贯串于文章的内容中,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时,同学们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说明的事理或事物特征等。
二、识记一些常见的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
同学们总结一些这方面的格式,对归纳中心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格式。
1.记叙类文章。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的描写,赞扬了……;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2.议论文。
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阐述)了……主张(道理)。
3.说明文。
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真题解析
一、(2011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
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
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
”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
”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
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
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
行前,作家韩映山(现已故)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
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
丢了怪可惜的。
”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
我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
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
那天很冷,刮着大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当时我说:“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做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粒,也
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
”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
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选自铁凝《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概括文学作品的主旨,一定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
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确定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它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上面的阅读题目,要考生理解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实际就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阅读题中,概括文章主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理解文章的中心句等。
只要涉及文章整体主题或精神把握的题目,都要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答案: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
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二、(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
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
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德才俱备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解析:议论文中,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是主旨。
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这个句子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或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中考议论文往往层次分明,论点清晰。
中心论点的把握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
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
考生只要认清中心论点的形式和一般所处的位置,议论文的主旨是不难概括的。
答案: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餐桌上的地沟油
□臻熙
在上海收视率颇高的节目《一周立波秀》当中曾戏称中国有四大油:分别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地沟油。
虽然是句笑谈,但是足见地沟油的知名度有多大。
谈到地沟油,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从街边马路井口里捞上来的一桶桶混杂着腐败食物的不明物体。
其实地沟油只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各类劣质油的统称。
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俗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广义的地沟油,还包括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等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地沟油不好,但却不知道它到底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专家表示,地沟油绝对是健康的大敌,尤其是对人们的肠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
地沟油是质量极差,极不
卫生,且过氧化值、酸价、水分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
它含有毒素,长期摄入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
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地沟油所产生的黄曲霉素,不仅易使人发生肝癌,在其他部位也可以产生肿瘤,如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癌、卵巢和小肠等部位癌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地沟油的危害并非只来自于“地沟”二字,而是来自“多次加热”和“氧化”这两个词汇。
回收的烹调油和煎炸用油大都经过反复的加热,而液体植物油其实并不耐热,在炒菜和煎炸的时候温度往往会达到160~300℃。
在这样的温度下,油脂会发生反式异构化、过氧化、热裂解等多种反应。
这样的高温过程给油脂的质量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油脂本身应该有的一些营养元素会被破坏,比如,维生素E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第二,有害的反式脂肪酸会持续增加,油脂的饱和脂肪会增加。
这样的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回家看一下自己家里的抽油烟机的油盒里半凝固的角质状的油就明白了。
吃这种多次加热的油,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胆囊炎、胃病、肥胖等。
此外,大批量的地沟油想再次进入餐桌,必然要使用一些化学方法进行精加工,来使油的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这些化学成分也会使人食用后,出现胃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由于地沟油成本低廉,利润很高,因此许多黑心者不顾人们的健康,生产出大量的地沟油,流向市场,流入餐桌。
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慧眼识“油”。
(选自《科学生活》2011年9月总第342期,有改动)
请简要概括地沟油对身体的危害。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简洁是一种美
□肖复兴
简洁不是简单。
简单,有时意味着贫乏或单薄,甚至是可怜巴巴的寒酸。
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朴素。
简洁的洁,不仅有干净的意思,还包含着美的意味。
因此,对比简单来说,简洁更多体现的
是美,不是像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以干练的线条所勾勒出来的现代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简洁的反面,对应着物欲的奢侈豪华和精神的杂乱无章,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某种写照——人们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与简洁背道而驰。
我们的饭局,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繁文缛节,为吃饭所花费的心思,所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还美其名曰为“食文化”;我们的居所,装饰得越发不知节度,不中不洋,以金碧辉煌为美、为荣;我们的打扮,脂粉越发厚重,饰品越发繁多……人为物役,钱为君主,当欲望成为精神的无底洞,贪婪变为生存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和幸福的唯一标志时,我们的心,早已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能不越来越远?
其实,简洁的生活,就是最美的生活。
这种美包含着对奢靡成风现象的反思,它帮我们滤去了那些侵蚀精神的杂质和腐蚀剂。
简洁的生活,是以少胜多的生活。
“少”代表了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多”则意味着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
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它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洁一点,就会离幸福更近一点。
(选自《环球人物》第133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漠之树
□李雪峰
有两个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杨树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们浇水。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们。
有时刚刚下过雨,
他也会来,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们再浇一瓢。
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的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呢,就悠闲得多了。
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是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悠地走走。
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肯定赶不上另外那个人栽下的那一片儿。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一柱柱的沙尘飞来,飞沙走石,闪电雷鸣,狂风撕卷着磅礴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给刮倒了,有许多的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这片林子里一派狼藉,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几乎惨不忍睹。
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纷纷向这个悠闲的人请教说:“这老天有些太不公平了,那个人常给他的那些树施肥浇水,可他的那片幼林,一夜之间就彻底被风暴给毁了。
而你呢,把这些树苗栽好栽活后,就对它们不理不睬了,昨夜那么大的风暴,竟没有吹倒吹歪你的一棵树,难倒这有什么奥妙吗?”
那人听了,微微一笑说:“奥妙当然是有的。
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为他的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
人们更迷惑不解了,难道辛勤为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那人顿了顿,叹了口气说:“其实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那么浅,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
如果像我这样,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
肥料供它们吮吸,逼得它们不得不棵棵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
有这么深的根,我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能轻易
就被暴风刮倒呢?”
别给生命以适合的温床,生命的温床上只能诞生生命的灾难。
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那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树,怎样的条件就会造成怎样的命运。
(选自《视野》2008年第10期)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
一、地沟油中含有毒素,人体长期摄入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多次加热的油,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工地沟油过程中添加的化学成分会使人出现胃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二、简洁是一种美。
三、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