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3-12 倍,同时有多种精神疾病诊断,特别是伴发人格 障碍、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恐惧症和抑郁症 者的自杀危险性尤高。
抑郁症是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15% 的抑郁症最终死于自杀,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亦有 约10%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起 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而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 人的自杀常发生在病程的前几年。
1、自杀的危险因素
综合国外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一般 认为个体如具有以下特征者,被认为是自杀的高危 人群。 ①人口学特征 年龄大于45岁,独身、离婚或丧偶,无固定职 业或失业。 ②健康状况 患有慢性和/或难治性的躯体疾病,患有某些 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人 格障碍等)。
③既往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④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均倾向 与从阴暗面看问题,心存偏见和敌意,从 思想和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
2、自杀者的情感特征
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 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 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多数自杀者表现为不稳定、 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常以冲动性的行为如酗酒, 过量服药,自伤自残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自杀者的人际关系特征
海洛因依赖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 年轻女性,通过静脉注射,伴反社会型人格和情 感障碍者自杀危险性更大。
估计约5%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死与自杀, 而犯人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
(六)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却有一 定的遗传学基础,但有的作者认为,这种遗传学 基础可能是附加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所致。
①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 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即既往的行为是将来 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在以求助为目的的自杀行 为多次重复后,周围人常会认为患者其实并不想 死而放松警惕,另外,当患者采取自杀这一手段 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的危险性将会大 大增加。
②向亲友、同事或心理咨询人员或在个人日 记作品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 的意愿。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主讲人:唐海波
一
自杀概述
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10大死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 约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五位的死亡原因。在有些 国家,自杀是青少年前三位,甚至头位的死亡原因。 除自杀死亡者以外,尚有 10-20 倍于此的自杀未遂 者,他们常引起某种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自杀对 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一个自杀身亡者 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 5 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 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 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对新环境适应困 难。
(二)自杀者的精神应激事件
重大的负性应激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 因或诱因。人际关系恶化(包括婚姻与家庭关 系),亲人逝去、财产、名誉、地位受损、失业、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均导致自杀行为的出现。 尤其当个体处于某种慢性痛苦时期,这些应激事 件常可起触发作用。有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自杀行 动前的半年和1个月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 多于常人。
自杀的动机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和对自杀者留 下的遗书进行分析后,曾有作者描述过各种各样 的自杀动机: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 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的不到的 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惩罚自己 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保持自己道德 上和人格上的完美;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 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
(四)躯体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 响后,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或难治的躯体 疾病(如癌症、慢性肾衰等)仍然是自杀者的重 要危险因素。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 者占25%-75%。
关于躯体疾病者自杀的原因,推测与下述 因素有关: ①因疾病导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 的职业和社交活动; ②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 ③毁形带来的痛苦;
(七)精神生物学因素
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脑脊液(CEF)中 5-HF的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降低,进 一步分析发现CSF中5-HIAA的下降程度与致死性或 自杀未遂的严重性成正相关,即越是致死性企图, CSF中5-HIAA降低越明显,这种生化行为关系见于 各种精神疾病之中,与诊断无关,似为一素质标志。 CSF中5-HIAA作为一种生化素质也能预测未来的行 为,5-HIAA低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自杀率高。
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 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决定因素。Mann等提出 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应激因素包 括急性精神病,物质滥用,负性生活事件或家 庭危机等,素质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单一 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杀,应激因素与素质因素共 同作用才导致个体发生自杀或攻击行为,这就 是为何某些抑郁患者会发生自杀,而另一些严 重程度次之的患者却无自杀行为的原因。
高校学生自杀危机干预
大学生自杀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的是由 于情感受挫, 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 有的是由 于人际关系紧张, 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等等。 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是综 合性的, 既有教育的问题, 也有家庭、社会因 素对学生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受挫 2 就业压力大 3 学业压力大 4 人际关系紧张 5 家庭变故 6 精神、 躯体疾患 7 遗传因素的影响
4、信仰 伊斯兰教有保护作用,因为它把自杀列为禁 忌。信天主教者自杀率低于信伊斯兰教者。宗教 教义对死亡的认识态度,教徒与社会的整合程度 是影响自杀率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信奉邪教致自 杀者则可能有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5、社会经济状况
统计表明,凡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年份,自 杀率升高。失业者的自杀率高于又工作者。
西方国家的研究资料表明,在自杀死亡者中, 男女性别比为 3 : 1 左右,而在自杀未遂者中男女 性别比为 1 : 3 左右。而我国的研究表明,男女两 性的自杀率却相当接近。
4、自杀的方法
近年研究发现采用服毒(药)和自缢的方 法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他方法包括溺水、 跳楼、制造交通事故、刀伤、枪击、自焚等。 在自杀死亡者中,采用暴力性手段比较多,而 自杀未遂者则相反。男性采用暴力手段自杀者 多于女性。
①自杀者一般采用非此即彼和以偏概 全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处理问题,易走极端, 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 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 价。 ②自杀者易于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 运的安排,相信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能 忍受的,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
③对困难常不能正确地估计,或缺乏 解决困难的技巧,应付应急机制单调生硬, 缺乏耐心,渴望即时成功,即时满足,行 为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不计后果。
二 自杀相关因素和动机
★自杀相关因素有: ①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⑤精神疾病 ②自杀者的精神应激 ④躯体疾病 ⑥遗传学因素
⑦精神生物学因素
★自杀的动机有: ①人际动机 ②个人内心动机
自杀相关因素
(一 )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 的心理特征。
1、自杀者的认知特征
③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面临
严重损失的早期,容易自杀,习惯以后,危险 性反而减少。 ④当事人对某人、某事、某团体、某社会 有强烈的敌意攻击性,而对方太强大时,可产 生内向攻击,引起自杀。
⑤ 和同学、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或上自杀相
关的网站,或购买可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刀 具、枪支,或常在江河、悬崖、高楼徘徊者,提 示患者可能已有自杀计划。另外不愿与别人讨论 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亦是一个重要的危 险信号。
定者,家庭关系和睦、气氛融洽者自杀率低。在已婚者中,无 子女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有子女者。表明正常的婚育可减少自杀 行为的发生。
的自杀 率最低。而从事专门职业的医生、律师、作家、 音乐家、经理阶层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杀率较高。 可能的原因是,后者在社会生活中,“强者”需 要费大力气维持自己的尊严而封闭自己痛苦、孤 独、脆弱的一面,精神压力太重得不到支持,容 易出现酗酒、吸毒和自杀等适应不良行为。
Farberon将所有自杀动机分为两类:
1、人际动机:即通过自杀,引起他人的重 视和/或改变别人的态度和感觉。自杀作为一种影 响、改变、操纵别人的行为,或作为一种寻求帮 助的手段,其对象常指向与自杀者有切身利害关 系的人(如配偶、情人、家庭成员),少数情况, 对象泛化,甚至指向社会本身。持人际动机的自 杀者常为女性,自杀未遂者多见。
自杀死亡( committed suicide ),采 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死亡。
近 年 来 , 有 些 学 者 用 类 自 杀 ( parasuicide ),蓄意自伤( deliberate self-harm)或自杀姿势(suicide gesture) 等术语来描述死亡愿望不很强烈,只是想伤 害自己的情况。
2、个人内心动机:主要目的在于表达自我需 要不能满足所遭受的压力和痛苦。常见于老年人, 由于年老体衰,社会联系日益减少,生活孤单无助。 这类人通常死的愿望较为坚决,自杀成功的可能性 也大。
三
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
对相关病人进行自杀危险性的评估,是预防 自杀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某些自杀高危因素的分 析,有助于识别自杀的高危人群,引起周围人的 警觉,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⑥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病人突然不愿意接受
医疗干预,或突然表现情绪好转,与家人和同学 交待今后计划的安排和打算时。
⑦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
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 群。有自责自罪、被害、虚无妄想,或有命令 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症状者,更应警惕。有 抑郁情绪的患者,如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 应警惕自杀的可能;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 常常在所谓的“平静期”自杀。
(三)自杀的社会文化因素
1、性别与种族
西方国家的自杀率大多是男多余女,而我国除了某些少数 民族地区外,男女性别相差不大。在美国白人的自杀死亡率几 乎是黑人的两倍,但黑人的自杀未遂却高于白人。差异的原因 是不同种族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不同所致。
2、家庭、婚姻关系
研究发现,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于婚姻状况稳
④因疾病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
(五)精神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 50%-90% 的自杀死亡者可 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其中以心境障碍最多 见。其次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及 人格障碍等。自杀死亡者中存在高比例的精神 疾病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在自杀未 遂者中,精神疾病的诊断却要低得多,常常是 一些精神健康的问题,尚不足以构成疾病的诊 断。
1、 自杀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不同的学者对自杀这一 术语的内涵界定仍存争议 。 Kaplan 等在 《精神病学概要》中认为:“自杀是有意的 自我伤害导致死亡”。根据这些定义,意识 障碍者的自伤或自杀,因其行为失去控制力, 不应作为自杀。
2、自杀分类: 一般讲自杀分为: 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有寻死的 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有意 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
如既往有频繁、强烈而长时间出现的自杀 意念;多次发生的自杀未遂史。 ④个人资源缺乏
内部的包括事业无成就,认知功能偏差, 缺乏洞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情绪不稳、 行为冲动等;外部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不良, 社会隔离,混乱或冲突性的家庭关系,缺乏家 庭温暖等。
2、自杀的基本线索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学生有以下情况时, 应考虑到在近期内有进行自杀的可能性,同时有多 项表现者,危险性更大,要结合当事人具体情况综 合判断。
3、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
世界各国主要以死亡统计数字来推断自杀死亡 率。新近的统计表明,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匈牙利, 每年达30人/10万人以上,而最低的是冰岛、西班牙 和希腊等国,每10万人口每年少于5人。在经济发达 的国家中,美国的自杀率较低,每 10 万人口约 12 人。
在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996 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自杀分别为8-12/10万和 20-30/10万,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居中上位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