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一课时,演绎别样的精彩——以《师恩难忘》为例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2014·7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
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
只有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扎实、有效。
下面,笔者结合《师恩难忘》(苏教版第九册)一课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情境导入,缩短距离1.谈话导入
师:今年我和大家一起成为五(3)班的一员,这是一种缘分。
我相信我们相处的这一年里一定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我也相信,当你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一年,内心一定充满幸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刘绍棠的
文章,听一听他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真诚、深情的谈话缩短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缩短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
2.解读课题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家想想,课题该怎么读?自己先试一试。
(深情,语速稍慢,突出“难忘”)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是作者心灵的窗口。
透过课题,我们能捕捉到作者美妙的情思,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灵魂。
让学生感悟课题,品读课题,理解课题,不是教师支离破碎地讲解,而是学生从内心自然而然地生成。
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透过课题尝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课题的多元理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体现。
二、词语教学,不离不弃
师:从刚才同学们对课题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家预习得比较充分,那我就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1.出示第一组词
姥姥姥念叨©歇叨歇脚炊烟恍如惊醒滋润拐杖正月捅拄教诲(1)指名读第一行。
(2)观察第一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加点的字读轻声)齐读这一行,指导“歇”的写法,学生书空。
(3)指名读第二行。
理解“恍如”,“醒”字不能少一横。
(4)指名读第三行。
注意多音字“正”的读音。
(5)指名读第四行。
“捅”是什么意思?字典上有三种解释:戳;扎碰;触动;戳穿;揭露。
(6)写(描)生字一遍。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句、段、篇章教学的基础。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中生字的特点有重点地从音、形、义几方面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为后面句、段、篇章的理解清除障碍。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1)指名读。
(2)交流:你们读懂了哪些词?(3)根据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填入下面这段话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会编一个()的故事,而且他讲起来总是那样()。
我常常听得入了迷,恍如(),陶醉不已。
直到田老师的声音(),我竟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其中。
”
(4)师:再读这四个词,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四个词能编成一个故事,有一定的联系。
)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作者就会想到这些词。
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
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中,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教师深情地描述,把学生带入田老师上课的情境中,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在一遍又一遍的词语朗读中,学生理解更深,情义更浓,与作者越走越近。
这是词语教学的魅力,也是第一课时的魅力,既实现了第一课时教学的目标,又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师:开学第一天,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小节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故事。
聚焦第一课时,演绎别样的精彩
———以《师恩难忘》为例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26600)纪海燕
阅读经纬·
案例剖析. All Rights Reserved.
语文2014·7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我们一定要读好这一段。
请大家自由练习。
师:课文第1、2小节和第8、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到纵观全篇,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
第一课时课文的朗读情况直接影响后面课时的教学效果。
充分地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再读课题,余音绕梁
师:田老师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希望多年以后,在座的每位同学会记起自己五年级时的第一节语文课,记起给你们上课的纪老师,那样,我将会感到无比幸福。
设计意图:课程在学生对课题的深情朗读中,在老师充满诗意的深情描述中结束。
再次朗读课题,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表现。
老师的描述将学生置身于那难以忘怀的课堂情境中,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味儿还在,且情更浓。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爷爷的芦笛》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和他一起书写课题后,先后出示了“闸、踩、哗、夹杂、裹挟、脸颊、颠簸、蜷缩、情不自禁、婉转、清脆、柔和、柔嫩、温润、温馨”等字词,并从字的音、形、义以及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搭配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扫清了学生的
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阐释课题,通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扎实而有效,精彩纷呈。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九色鹿》这篇课文时,先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写“鹿”,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接着出示了两组词和含有多音字“露”的两个句子,最后才开始理解文本的教学。
两位特级教师的课都体现了扎实、高效、有趣的特点,而他们的成功正是基于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笔者立足于“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的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效提升了学习过程的趣味,加深了学习内容的难度,使教学优质高效。
比如,第一组词语,笔者从音、形、义多角度切入,把认识、理解、运用、书写的目标落到实处,使词语教学有深度。
第二组词语则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重点句子进行教学,使词语教学从“认知”走向“运用”,让词语教学情境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一课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毫无疑问,只要我们准确把握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就能有效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
如果在处理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们都能从这样的出发点去思考,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责编莫彩凤)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对写作教学提
出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落到实处呢?我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一”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追问。
第一问:为什么选三年级上册“习作一”追问?
这是我要解释的第一个问题。
一、二年级都是写话,暑假一过,学生就要开始写习作了,不仅学生,就连家长都感到恐慌。
学生从这时候开始,不再用方格本写话了,改用作文本,有些学生在周末也开始上作文辅导班了。
种种现象表明,以往的三年级习作教学与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有断裂带,有一种让学生和家长大跃进的感觉。
从理论上讲,循序渐进是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这个原则贯彻得并不彻底。
所以,我的这篇文章想以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习作为切入点,探讨一下低中年级从写话到习作的衔接问题。
第二问:课标是如何体现写话和习作的循序渐进的?课标对作文有了新的叫法,一、二年级叫做“写话”,三至六年级叫做“习作”,七至九年级叫“写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名字呢?课标是这样解答的: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回顾一下低年级的写话,要求并不是很高。
任教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所以,低年级写话时,并不强调写多长,一句话也可以,两句话也行。
中年级学生习作技能训练的重点是进行片段以及最简单的篇章的写作。
这里所说的片段是指句群和篇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自然段,也可以表现为几个自然段,相当于平常讲的层次和片断。
由此看来,低年级写话是通过句子来表达,中年级习作是通过段来表达,而高年级作文则通过篇来表达。
课标是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的。
第三问:教材和编者是如何体现写话和习作的循序渐进原则的?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一”教学实践的追问
江苏仪征市都会小学(211400)李正宏
习作讲坛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