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段潋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10期
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225000)段潋
[摘要]目前的语文课堂虽然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精彩纷呈,但也有一些迷失。
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考虑语文的本体,让学生真情朗读、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使自己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言实践;品词析句;语文味;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8) 28-0030-02
近年来,在新课改春风的熏染下,语文课堂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沉闷与乏味,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语文课堂精彩不断,让人赞不绝口。
但是,在精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一些迷失。
有的语文课像科学课,只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有的语文课像品德课,过分注重学生的“三观” 教育;还有的语文课像表演课,一味追求课堂的观赏性……面对这种“肥人田,荒己园” 的现象,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指出:“ ‘语文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 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考虑语文的本体,让自己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真情朗读,课堂散发语文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一遍又一遍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味的课堂就此构成。
笔者在执教《雾凇》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每当夜幕降临,这阵阵雾气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这雾气怎么样?
生:浓、大。
师:你仿佛看见松花江两岸变成什么样?
生:犹如仙境一般。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美丽的过程。
师:请读出这个过程的美丽。
师:不仅美丽,这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神奇的过程。
师:请你读出这个过程的神奇。
师:一夜之间,松针柳枝就有了变化,棵棵柳树宛如玉枝垂挂。
男孩子们,一起读吧。
师: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女孩子们,你们读吧。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体
会雾气缭绕的感觉,笔者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为突破口,让学生把内心感
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言为心声” 。
一旦教师将学生领入文章的情感深处,随之而来的便
是学生绘声绘色的真情朗读,这样语文味就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体现。
二、品词析句,课堂体现语文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
”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要
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文字
丰富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溢浓郁的语文味。
笔者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和儿子间的对话感受父子情深,
尤其关注提示语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朗读、
品析,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满。
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换词法——用相近的同义词来
替换,让学生品析、比较换词前后的不同效果。
如,《鸟的天堂》中描写榕树叶子在“颤动” 。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将“颤动” 与“抖动” 进行比较,使他们体会到用“颤动” 更能体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这样,在词句的比较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成功的语文课堂,对“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词句,是绝对不会轻视的。
语文教师应要
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它们来构建起自己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三、语言实践,课堂凸显语文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来完成。
扎实的语
言实践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根本。
(一)填补空白点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留下空白处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求,省略了一些
内容,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又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语言实践就要从这些空白处与延伸处品味语言,创设情境,发展
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挖掘迁移点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紧扣迁移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习得的语言巧妙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在迁移实践中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句式训练为主。
在执
教一年级课文《小河与青草》时,笔者让学生对“小河里的水真清啊,清得一眼就能看到
水底的沙石” 这句话进行仿写。
在课堂上,笔者出示句式:“小河里的水真清啊,清
得。
”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自己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模仿篇章
结构,练习篇章的表达形式。
如,《莫高窟》一文,无论是写彩塑还是壁画,作者都采用
了总—分—总的结构和点面结合的叙述方法。
这样的语段很有代表性,可让学生仿照着写一段话,介绍公园的景色、商店里的商品等。
(三)捕捉契合点
当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章的情感产生融合,深刻地体会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时,学生就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吐不快。
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在教完《雾凇》这篇课文后,笔者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为雾凇写一篇自我介绍的文章。
”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结合自己的积累,既写出了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又写出了雾凇的壮美。
这样的课堂小练笔,既是学生对课文个性化的解读,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习作,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路径。
语文味的课堂充满着智慧,散发着独特的芳香,涌动着灵性,这样的课堂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诗意栖居的港湾。
唯有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方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