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锦集7篇
《边城》教案篇1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整体感知。

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

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

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

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环
绿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境
色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美
《边城》教案篇2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

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

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

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边城》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

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

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边城》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

《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

②情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边民纯朴的风情:
③人美: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景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边城》教案篇5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阅读《边城》,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放映《边城》电影的开头片段,介绍沈从文其人其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积累整合
(一)补充注释
1. 边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汉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区。

(二)结构安排
《边城》整个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环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爷爷。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变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讨论下列问题: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预设: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

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

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预设: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

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预设: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预设:神往倾心→沉重压抑
5.关于翠翠的性格特点:
预设: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二)爷爷的性格特点
(结合爷爷对待船夫工作的表现,对不幸女儿的态度,对翠翠的情感以及对翠翠心理的不解来分析)
善良慈祥、淳朴诚实、坚强,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对孙女充满疼爱又不解女儿心。

四、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情感关系,感受人性美。

1. 船夫与渡客之情
船夫对工作尽责尽力,对渡客服务周到、不收钱财、乐善好施;渡客对老船夫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预设: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1.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内心里藏着关于女儿的悲伤故事,却不能说与人;说给翠翠的只是掩去了伤痛的缅怀。

年迈衰老,却必须坚强地生活,因为对于翠翠的未来还感到茫然。

一心为了让翠翠快乐地生活,却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独而单纯的翠翠:生活于边城的渡船边,封闭的环境让纯真的翠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独地久久在内心回忆;想出去,却更担心爷
爷;心里感到孤独却无法从爷爷那里得到安慰;听了关于母亲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儿的感受……
第二课时
六、感受鉴赏
(一)圈化你最欣赏的语句,用心诵读、体会并交流
1.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

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

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2.凝练、清新。

在朴素的叙写中,注入诗的节奏,使语言充满感兴,富有灵气:“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二)自然风景和地方风物的描写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这些淡然、素雅的描写,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的讴歌和迷醉。

如此环境,仿佛世外桃源,本身便诗意盎然。

(三)诗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说翠翠美丽、聪慧、善良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那祖父的爱、责任、坚持、淡泊钱财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闭的停滞的,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持着古朴、自然、原始的民风,人们善良、热情、质朴、好客、真诚。

翠翠和爷爷,相守于封闭的渡船溪边,在孤独中相互照应,在单调的生活中依然知足。

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诗意盎然。

(四)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和诗化
文中没有什么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的事件,写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

故事情节平淡如水、节奏悠然迂徐、和谐而有张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们提到沈从文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废名(冯文炳),因为沈从文自己说他的创作是学废名的。

如果说沈从文是散文化、诗化、写意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人。

那么废名大约可以算是开山之祖了。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等都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它们都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

废名、沈从文这一派写意式的乡土小说,后来在孙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继承。

而这一派乡土小说和鲁迅开创的写实一派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两支。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的写实一派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而废名、沈从文这写意一脉则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潜流。

散文化、诗化的写意乡土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风景、风俗、风情、人情、人性的描写,都多少具有田园牧歌的调子,情感都较为美好,温暖。

更具有艺术性。

(二)有人认为,《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

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纡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

见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边城》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