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
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__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
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
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
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
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
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
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
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
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
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
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
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
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
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心怀家国者为大。
“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
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
“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
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
“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
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
__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
《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
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
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
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
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__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读后感2
初读《人间词话》,是在暮春时节的一个午后,窗外柳丝低垂,紫燕轻喃,独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壶香茗,在茶香缭绕中,细细品读,任思绪在在字里行间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进来的一米阳光,暖暖的,缓缓的,从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我喜欢诗词,也喜欢读一些《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籍。
但是《人间词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评。
严格说来,《人间词话》算不上一本书,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
但在这篇笔记中,王国维老先生洋洋洒洒,挥斥如意,对由唐至清的诗词曲赋逐一进行了评点,高屋建瓴,切肯中要,显示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全文由始至终沿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一主线,重点围绕“造境与写境”,从“人与境”、“情与境”两个方面着手,阐述了词境的“虚与实”、“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粗犷与细腻”、“豪放与婉约”,总结出诗词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如同一个博学的评委,为读者点评了词品的高低、词境的大小、词句的优劣以及词人的长处与不足;如同一个娴熟的讲解员,给读者讲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国诗词曲赋的发展史;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向读者展现了“大漠孤烟直”、“寒波澹澹起”、“马鸣风萧萧”、“乱红飞过秋千去”、“红杏指头春意闹”等一系列气象万千,风格迥异的雄伟画面;如同一个出色的主持人,让读者认识了疏狂的李白、沉稳的王维、豪放的苏轼、柔弱的李煜、温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纳兰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众、气质各异的伟大词人。
翻开书,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着的文字,掩上卷,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王国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中在考据、哲学以及文学评论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博学多才,自视颇高,尤其对自己写词的功夫颇为自得。
他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
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词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高明,但既然作为大师的他自己都敢这么讲,那么估计他写词的水平也绝不会太差到哪里去,他写的《人间词话》也就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评价得当,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评价。
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人间
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
总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评论的代表作,它虽为论词而作,但不限于词,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它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而死,虽然他的死因至今尚众说纷纭,但《人间词话》确成了人间绝响。
在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为__的收笔,权当作对《人间词话》这本书的简要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人间词话读后感3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
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
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
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
以此类推,代代更迭。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
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
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
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
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应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
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
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
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
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发展必经过三种境界: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
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发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
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
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表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发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
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间词话读后感4
几年前在陪谭总在彼岸书店喝茶时,闲来无事在书店里随意找本书读,看到叶嘉莹先生对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本来只是想用几首熟悉的诗词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
读来酣畅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买了带走了,书中对诗词的揣摩对我这种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后再没接受过更高语文教育的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时间心潮澎湃。
书中多处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印象深刻,但最近几年看专业类的书多,看文学类的书较少,今年适逢读专业书有些瓶颈,厌书情绪上升,正好找来经典品味品味,果然药到病除。
王国维先生不愧为国学大家,书不厚,酣畅淋漓,多处让人不由得拍腿较好。
文中论文体兴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者不如前,余未敢信。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聊聊数语,道尽中国文学文体更替之缘由曲折,宋词到元曲也是一以贯之,文体之间有继承性、连续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波澜壮阔,一浪又一浪。
王国维先生对词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无境界。
”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不是无聊凑骚,“境界”二字着实精妙,读书笔记王国维先生
的“境界”可运用到所有领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以境界而分,王国维先生认为北宋的词有境界,南宋无境界,南宋词人中,能和北宋并驾的只有辛稼轩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两派,“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论述实在精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理想与写实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而王国维先生似更推崇无我之境,这可能是因为无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但宏大的诗词似乎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起来比“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肯定带感很多。
王国维先生贬李清照、温庭筠之词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响。
有无境界,除了词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与词作者的品格关系更大。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
王国维先生根据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词而贬南宋之词,祖李煜、崇谢灵运、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而贬温庭筠、韦庄、柳永、姜夔。
国学大家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褒贬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应了文中所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虽然有些观点在后世看来有些偏颇,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骂间指点江山,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人间词话读后感5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
本书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伭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发作用中国古典文伭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
此书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化表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
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
“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
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
”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
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
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
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
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此境可谓之,景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
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
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
奁尘满,日上帘钩。
”、梅圣俞“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无我者,词清神秀,调高乐雅,字句间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鱼嘻鸟乐,境之自然,情之俊丽。
故观者如观临其境,读者若听聆其景,非“真纯”二字不能盖也。
若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夏竦“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冯正中“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苏州“流萤度高阁”。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写真情者在乎字切,绘真景者在乎神合。
即真情者思虑其字之准,能吐其境、诉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词之切,能绘其丽;描其秀;传其神乎?
无真情写真情者无,无真景写真景者无。
故真情乃沉郁于心,积于胸,而发于喉,方执于笔,志于纸。
真景见于眼,思于心,形于辞,而得神秀,绘其真,显其纯。
凌空造情、造景者,余未见也。
太白,屯田亦不可为也。
因其所造之情、景,必为其所历或取自自然,则必合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虚,无中生有。
境界明隐,优劣在乎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淡烟流水画屏幽”、“柳外秋千出画墙”、著一字
而境界全出,其高低显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八字则盖领全词,境界独绝,非常人能道。
盖《人间词话》全册,可言王国维其论词可归而四字;“境界”、“境字”。
有境界则格调自有、名句自显。
然境界托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飞华升,全情尽染。
余言王国维才高绝巅,乃于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句一出,才盖晚清当足以。
此三词风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写所言异然不同。
盖能化三词为己话,则才情可见也。
(马向月)
人间词话读后感6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
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
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
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
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
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
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