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数学活动

合集下载

(市级)数学活动:人教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郑楠楠-三门峡实验中学)

(市级)数学活动:人教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郑楠楠-三门峡实验中学)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二次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三门峡市实验中学郑楠楠辅导教师:三门峡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杨丽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进一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以及通过点所满足的关系式来判断点所在的曲线形状,从而达到了对本章知识的深化。

活动1通过对一列两个两位数的积的最大值进行大胆的猜一猜,想一想,证一证。

主要是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并通过配方法求出其最值。

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活动2判断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想一想,证一证经历数学中的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通过几何画板的展示,简单明了的展示出通过点M的运动,得到相应的点P,从点的运动角度得到点P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活动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A和PM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A、PM的长度,从而得出点P所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判断出点P所在的曲线为一条抛物线。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能够掌握从数学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关系式,通过理解实际问题,并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熟练运用二次函数及性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能够熟练运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出函数的最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描点画图形成曲线的过程,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作为一个活动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再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也能够用一般式,顶点式等不同的方法来求函数解析式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以及对代数式的意义掌握的不够扎实,缺乏数学与实际意义的联系。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包括: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2.内容解析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值为0,求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如果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当自变量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为0.由此可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时,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时,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没有公共点时,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通过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进而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通过图象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的过程中,体会综合运用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数形结合思想。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在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的过程中,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的公共点个数与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的数量关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过程与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过程一致,但二次函数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共有三种情况.需学生理解当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时,公共点的横坐标就是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新知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 (单位:m)与飞行时间t (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h= 20t–5t2 .[问题一]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问题二]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问题三]结合图形,你知道为什么在问题一中有两个点符合题意,而在问题二中只有一个点符合题意?[问题四]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问题五]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问题六]结合此问题,你发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分析与教学建议(一).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分析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二次函数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曲线——抛物线,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喷泉的水流、标枪的投掷等都形成抛物线路径,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

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应用。

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不仅仅可以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

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对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本章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22.1节 二次函数…………………………7课时22.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课时教学活动 小结及测试…………………3课时(三)、本章教学目标分析(1)本章教学要求如下①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 二次函数1.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3.通过具体问题情景中的二次函数关系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述式,在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时感受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a≠0的重要特征.4.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体会通过探究发现的乐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掌握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1.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构建二次函数关系;2.重视二次函数y=ax2+bx+c中a≠0这一隐含条件.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如图所示是一个棱长为x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为ycm2,则y与x 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y是x的函数吗?问题2 n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场次数m与球队n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说,每个队要与其他个球队各比赛一场,整个比赛场次数应为,这里m是n的函数吗?问题3 某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为20t,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全场巡视,发现问题可给予个别指导.在同学们基本完成情形下,教师再针对问题2,解释m=12n(n-1)而不是m=n(n-1)的原因;针对问题3,可引导同学们先算出第二年产量为20(1+x)t ,第三年产量为20(1+x)(1+x)t ,得到y=20(1+x)2.【教学说明】上述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能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实际生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思考函数y=6x 2,m=12n 2-12n,y=20x 2+40x+20有哪些共同点? 【教学说明】在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1)语言是否规范;(2)是否抓住共同点;(3)针对少数同学可能进一步探索出其不同点等问题应及时引导,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入二次函数的学习.【归纳结论】上述三个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式表示的,从而引出二次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y=ax 2+bx+c(a,b,c 为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 、b 、c 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教学说明】针对上述定义,教师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必须是二次整式,即可以是二次单项式、二次二项式和二次三项式;(2)二次项的系数a ≠0是定义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若a=0,则它是一次函数;(3)二次项和二次项系数不同,二次项指ax 2,二次项系数则仅是指a 的值;同样,一次项与一次项系数也不同.教师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做课本P29练习.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若是二次函数,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y=(x+2)(x-2);(2)y=3x(2-x)+3x 2; (3)y=21x -2x+1;(4)y=1-3x 2.2.若y=(m+1)xm 2+1-2x+3是y 关于x 的二次函数,试确定m 的值或取值范围.3.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的销售量m(件)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 (元)满足一次函数关系m=162-2x ,试写出商场销售这种商品的日销售利润y (元)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 (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 是x 的二次函数吗?4.如图,用同样规格的正方形白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有关问题:(1)在第n 个图中,每一横行共有 块瓷砖,每一竖列共有 块瓷砖(均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设铺设地面所用瓷砖的总块数为y ,请写出y 与(1)中的n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自变量n 的取值范围).【教学说明】这个环节的教学自主性很强,可让同学们分小组完成,对优胜小组给予鼓励,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让部分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但对题2、3、4,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1.解:(1)y=(x+2)(x-2)=x 2-4,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是0,常数项是-4.(2)y=3x(2-x)+3x 2=6x,该函数不是二次函数.(3)该函数不是二次函数.(4)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1.2.解:∵()21123m y m x x +=+-+是y 关于x 的二次函数.∴m+1≠0且m 2+1=2,∴m≠-1且m2=1,∴m=1.3.解:由题意分析可知,该商品每件的利润为(x-30)元,则依题意可得:y=(162-3x)(x-30)即y=-3x2+252x-4860由此可知y是x的二次函数.4.解:(1)观察图示可知第1、2、3个图形中每一横行瓷砖分别为4,5,6,每一竖列瓷砖分别为3,4,5,由此推断在第n个图中,每一横行共有(n+3)块瓷砖,每一竖行共有(n+2)块瓷砖;(2)y=(n+3)(n+2)即y=n2+5n+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的定义;2.熟记二次函数y=ax2+bx+c中a≠0,a、b、c为常数的条件.【教学说明】本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二次函数的相关定义,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1、2、7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的内容涉及到初中第二个函数内容,由于前面有了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因此教师教学时可在学生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二次函数的意义,进而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观察、分析后归纳、概括,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研究与应用能力.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表达式.3.通过画出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12x2等探索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及图象特征.4.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画法及性质;2.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解析式.【教学难点】1.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其性质;2.能依据二次函数y=ax2的有关性质解决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通常怎样画一个函数的图象?【教学说明】通过对问题1的思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想尝试运用列表法画出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问题2 你能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吗?【教学说明】学生分组画y=x2的图象,教师巡视,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导,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列表和连线,然后给予讲评,提醒注意的问题,并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你能说说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哪些特征吗?不妨试试看,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听取他们各自的看法,对于通过观察而归纳出的结论叙述较好的给予肯定,对不够完整的或叙述欠佳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予以诱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逐步积累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其简单性质的感性认识.问题2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谈谈它们的特征及其差异.y=12x2与y=2x2.【教学说明】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适当分组,分别完成两个图象的画图,并结合图象给予恰当的描述.教师巡视,适时点拨,最后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问题3(1)在同一直面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12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抛物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当a<0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有什么特点?【教学说明】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可让学生画图后回答,可让学生从开口方向、最值、增减性三个方面作答,最后教师以课件方式展示结论.【归纳结论】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一般地,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叫做抛物线y=ax2+bx+c.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其性质,如下表所示:3.二次函数y=ax2的开口大小与a的关系:|a|越大,开口越小;|a|越小,开口越大.|a|值相同,开口形状相同.【教学说明】针对师生共同完成的归纳总结,教师应着重强调两点:(1)a 的符号决定着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的大小,影响抛物线的开口大小;(2)对于函数的增减性及最大(小)值,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象进行分析,利用图象的直观性获得结论,切忌死记硬背,让同学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函数问题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抛物线y=ax2与y=4x2的形状及开口方向均相同,则a= .2.下列关于二次函数y=ax2(a≠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图象的顶点是原点B.当a<0,在x=0时,y取得最大值C.a 越大,图象开口越小;a 越小,图象开口越大D.当a>0,在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3.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1=x 和y 2=-x 2的图象,结合图象,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1>y 2;当x 取何值时,y 1<y 2.4.一个二次函数,它的图象的顶点是原点,对称轴是y 轴,且经过点(-1,14).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指出,当x>0时,若x 增大,y 怎样变化?当x<0时,若x 增大,y 怎样变化?(4)当x 取何值时,y 有最大(或最小)值,其值为多少?【教学说明】本环节易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展开.其中题2、3、4均是集图象与性质于一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逐步渗透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答案】1.42.C 【解析】当a>0时,a 值越大,开口越小,a 值越小,开口越大;当a<0时,a 值越大,开口越大,a 值越小,开口越小.所以C 项说法不对.3.列表如下: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当x>0或x<-1时,y1>y2,当-1<x<0时,y2>y1.4.解:(1)设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将(-1,14)代入得a=14,所以y=14x2.(2)略(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4)当x=0时,y有最小值,y最小值=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时,有哪些地方是你需关注的?2.你是如何理解并熟记抛物线y=ax2的性质的?3.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学说明】问题1旨在提醒学生画图过程中列表时应以原点为中心,左右对称选取点,连线时应用光滑曲线连接;问题2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3是想了解学生哪部分没学好,难学,以便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辅导.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3、4、11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的设计比较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初步掌握其性质,画图的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对比.本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归纳的思维过程,逐步获得图象传达的信息,熟悉图象语言,进而形成函数思想.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和性质1.能画出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2.掌握二次函数y=ax2与y=ax2+k图象之间的联系;3.掌握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4.通过画二次函数y=2x2+1与y=2x2-1的图象,感受它们与y=2x2的联系,并由此得到y=ax2与y=ax2+k的图象及性质的联系和区别.5.在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取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与y=ax2+k的图象之间的联系;2.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ax2+k的性质的基本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请同学们谈谈一次函数y=x与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问题2同样地,你能猜想出二次函数y=x2与y=x2+1的图象之间有何关系吗?【教学说明】问题1既是复习旧知识,同时又为解决本节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也许形式多样,教师适时诱导,并设疑,为后面的解惑作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2x2+1,y=2x2-1的图象.请观察图象,谈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明这两个图象的关系如何?【教学说明】在学生自主操作时,教师应指导它们在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的单位长度要稍大一些,如选取0.8cm或1cm为一个单位长度为好,这样学生们所画出的图形才有可能清晰些.教师应巡视,纠正画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问题2(教材第33页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y=12x2,y=12x2+2,y=12x2-2,观察三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你能说出抛物线y=12x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吗?它与抛物线y=12x2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设计问题2,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初步认识.同伴间应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完成课本第33页练习.【归纳结论】1.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可以由y=ax2的图象通过上、下平移得到.2.y=ax2与y=ax2+k的性质如下: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抛物线y=3x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4向平移得到的.2.已知抛物线y=ax2+k与抛物线y=-2x2的形状相同,且图象到x轴的最近点的距离为3,求a、k的值,并指出抛物线y=ax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教学说明】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的情况,设计训练题1,2,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予以诱导.【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环节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如y=ax2+k的图象特征,函数的增减性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困难、疑问给予整理,进行辨析.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旨在希望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第2课时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性质1.能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2.了解抛物线y=ax2与抛物线y=a(x-h)2的联系;3.掌握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特征及其简单性质.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规律总结等活动过程完成对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及其性质的认知.5.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学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及性质;2.二次函数y=ax2与y=a(x-h)2图象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我们知道,二次函数y=ax2-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向下平移得到,那么函数y=12(x-2)2的图象是否可以由函数y=12x2的图象经过平移而得到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12(x+1)2,y=-12(x-1)2的图象,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结合图象,说说抛物线y=-12x2, y=-12(x+1)2,y=-12(x-1)2的关系.【教学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在画图、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给予指正,对好的给予表扬,并展示其图象,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探索出抛物线y=-12(x+1)2,y=-12(x-1)2与y=-12x2的联系.【归纳结论】函数y=ax2与y=a(x-h)2的图象及其性质如下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设计说明】针对本节知识,设计了以下几道题,及时了解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漏补缺.1.抛物线y=3(x-3)2的开口方向是向,对称轴是,顶点是.2.若抛物线y=a(x-h)2的顶点是(-3,0),它是由抛物线y=-2x2通过平移而得到的,则a= ,h= .【教学说明】这两道题可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处理,可适当让学生说明其解题思路或依据.【答案】1.上x=3 (3,0)2.-2-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抛物线y=ax2与y=ax2+c和抛物线y=ax2与y=a(x-h)2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同伴间可相互交流.2.将抛物线y=ax2上下平移与左右平移所得到的表达式在形式上有何区别?3.课本第35页练习.【设计及教学说明】对所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自主建构,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仍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判断能力,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归纳性质,并通过练习使学生从“练”中“悟”,形成函数意识.第3课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象;2.掌握抛物线y=ax2与y=a(x-h)2+k之间的平移规律;3.依据具体问题情境建立二次函数y=a(x-h)2+k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活动探究——观察思考——运用迁移”等三个环节来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5.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难点】1.二次函数y=a(x-h)+k与y=ax2(a≠0)的图象之间的平移关系;2.通过对图象的观察,分析规律,归纳性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将抛物线y=-12x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表达式是什么?若再将它向左平移1个单位呢?【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所学习的上、下平移和左、右平移规律的回顾与思考,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们可相互交流,教师对其结论可暂不作评价.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画出二次函数y=-12(x+1)2-1的图象,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问题2 请在问题1中所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抛物线y=-12x2,及抛物线y=-12(x+1)2,y=-12x2-1,观察所得到的四个抛物线,你能发现什么?问题3请依据问题2中你的发现,说说抛物线y=a(x-h)2+k是由抛物线y=ax2(a ≠0)通过怎样的平移而得到的?并说说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教学说明】教师可给予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画出图象,并让学生们交流,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针对个别同学,应适时予以点拨.如果条件允许,对学生的成果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结论】1.一般地,抛物线y=a(x-h)2+k与抛物线y=ax2的形状相同(因为a值相同),而位置不同.将抛物线y=ax2上下平移,可得到抛物线y=ax2+k(k >0时,向上平移k个单位;k<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再将抛物线y=ax2+k 左右平移后,可得到抛物线y=a(x-h)2+k(h>0时,向右平移;h<0时,向左平移).2.抛物线y=a(x-h)2+k的性质:(1)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2)对称轴是直线x=h;(3)顶点坐标是(h,k).【教学说明】1.通过探究,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进行归纳,了解并掌握本课时知识.2.此时教师可对问题情境中的问题1作出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3.归纳结论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做第37页练习,可让学生采取举手抢答的形式进行.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教材第36页例4)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m,水管应多长?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点(1,3)是图中这段抛物线的顶点,因此可设这段抛物线对应的函数是y=a(x-1)2+3(0≤x≤3).由这段抛物线经过点(3,0)可得0=a(3-1)2+3,解得a=-34.因此y=-34(x-1)2+3(0≤x≤3).当x=0时,y=2.25,也就是说,水管应长2.25m.【教学说明】教师讲解此例时,可向学生提问:(1)坐标系的原点为什么建立在池中心点?(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什么是0≤x≤3?(3)设函数解析式有什么诀窍?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设计说明】针对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几道小题进行演练,巩固所学新知识,并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可适时予以查漏补缺.1.抛物线y=-3(x+2)2-4的顶点坐标是,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2.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0),则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是.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为(-4,3),且经过坐标原点,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4.已知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12(x+1)2+3.(1)试确定a,h,k的值;(2)指出二次函数y=a(x-h)2+k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5.将抛物线y=2(x-1)2+3作下列移动,求得到的新抛物线的解析式.(1)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2)顶点不动,将原抛物线开口方向反向.【教学说明】第1,2题较为简单,可采用抢答形式来处理,第3小题应引导学生设出所求的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h)2+k的形式,第4、5题为选做题,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做或不做.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抛物线y=a(x-h)2+k(a≠0)的特征有哪些?2.如果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低点等),要想确定该抛物线表达式,如何设出这个表达式更有利于求解呢?【设计及教学说明】问题1侧重于所学知识回顾,而问题2侧重于应用,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时,教师应予以评讲.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5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前面的几个课时是从最基本的二次函数图象入手开始探索,已初步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因此本课时的内容算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与探究,教师给予引导和提示并让学生适时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1.能通过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的形式,以便确定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平移规律;3.会用公式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4.通过思考、探索、尝试与归纳等过程,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5.经历探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感悟二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内在联系,体验利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抛物线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重点】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化为顶点式,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平移变换.【教学难点】用配方法推导抛物线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请说出抛物线y=ax2+k,y=a(x-h)2,y=a(x-h)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问题2你知道二次函数y=12x2-6x+21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教学说明】问题1设计的目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又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展示着方法和思路,学生处理起来较为简单,可采用抢答形式来处理.问题2设计的目的在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处理问题2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诱导,引入新课.。

人教初中数学《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2.内容解析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生活中涉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都与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有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结论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二次函数相关知识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能够从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及性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从具体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模型,将已有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但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理解题意并回忆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决.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将具体数学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问题1 解决二次函数实际问题你用到了什么知识?所用知识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归纳:(1)由于抛物线y =ax 2+bx +c 的顶点坐标是图象的最低(高)点,可得当x =-2b a 时,二次函数y =ax 2+bx +c 有最小(大)值244ac b a-;(2)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准备.2.探究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科书第54页,活动1(1).问题2 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哪个量为自变量,哪个量为函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活动的描述中,个位上的数是变化的,而它的变化会使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个位上的数应该为自变量,而函数为乘积后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后,列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求出最大值.过程如下:(1)设第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为x ,则第二个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为(10-x ).两个两位y=(90+x)[90+(10-x)]=(90+x)(100-x)=-x2+10x+9000.即当x=5时,95与95的乘积是最大值,最大值为9025.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正确地表示出函数关系式,渗透函数思想.教科书第54页,活动1(2).问题3 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哪个量为自变量,哪个量为函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活动的描述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是变化的,而它的变化会使两个三位数的乘积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自变量,而函数为乘积后的结果.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2)设第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x,则第二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100-x).两个三位数的乘积y=(900+x)[900+(100-x)]=(900+x)(1 000-x)=-x2+100x+900 000.即当x=50时,950与950的乘积是最大值,最大值为902500.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正确地表示出函数关系式,渗透函数思想.教材第54页,活动2.问题4 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曲线L吗?它是什么形状?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搜集学生画出的图象,尤其关注不同结果的小组,在展示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函数图象的认识.在共同讨论中确定这些点的连线是抛物线(图1).图1教师追问:如何证明这条曲线就是抛物线呢?如何确定解析式呢?在坐标系中,如何能将横、纵坐标联系在一起呢?学生思考并相互补充,想到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师生共同梳理过程(图2):过点A作AB⊥PM.在Rt△PAB中,有PB2+AB2=PA2.∴PA2=(y-2)2+x2.∴(y -2)2+x 2=y 2.整理,得y =241x +1.从而说明曲线L 是抛物线.图2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思想. 3.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2)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3)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为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方法. 4.布置作业教科书复习题22第9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8 cm ,∠B =30°,边长AB =x cm .(1)写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y (单位:cm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当x 取什么值时,y 的值最大?并求最大值.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3.B 船位于A 船正东26 km 处,现在A ,B 两船同时出发,A 船以12 km/h 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 船以5 km/h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何时两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D CA BD CABDC A B(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D C A B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E DC A B P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1))1)(1(y x x y x y +--+ (2)22242)44122(aa 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教学计划
5、关注学生能否用多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并能建立表示方式之间的联系。
授课时数安排
课题
课时
22.1 二次函数
6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7
数学活动
小结
2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
二次函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1、能用表格、表达式、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适当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会做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逐步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二次函数图形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定点坐标。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能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对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顶点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能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关注学生是否能建立二次函数图像与表达式之间的联系,是否理解表达式的变化将要引起图像的何种变化,或者图像的变化将要引起表达式的何种变化。
3、关注学生是否能把实际问题表示为二次函数,是否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4、关注学生是否能利用图想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是否理解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新人教版数学22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数学22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1、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重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导学流程:自学课本导图,走进一元二次方程分析:现设雕像下部高x米,则度可列方程去括号得①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吗?你能求出它的解吗?想一想你以前学过什么方程,它的特点是什么?探究新知自学课本25页问题1、问题2(列方程、整理后与课本对照),并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可列方程整理得②问题2可列方程整理得③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50,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这两个数之积为这个数,求这个数。

3、一块面积是150cm2长方形铁片,它的长比宽多5cm,则铁片的长是多少?观察上述三个方程以及①②两个方程的结构特征,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自己试着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展示反馈【挑战自我】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是:【我学会了】1、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 二次项, 是一次项, 是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 , 一次项系数。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P26页例题,完成下列练习: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1)8142=x (2))2(5)1(3+=-x x x 【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练习 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A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1)0233122=--x x ( )(2)0522=+-y x ( ) (3) 02=++c bx ax ( ) (4)07142=+-xx ( )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 2-x =2; (2)7x -3=2x 2;(3)(2x -1)-3x (x -2)=0 (4)2x (x -1)=3(x +5)-4. 3、判断下列方程后面所给出的数,那些是方程的解; (1))()(1412+=+x x x ±1 ±2;(2)0822=-+x x ±2, ±4(B )1、把方程p q nx mx nx mx -=++-22()0≠+n m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好)第22章_一元二次方程_全章学案

(好)第22章_一元二次方程_全章学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教材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二、课标要求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2、根据化归思想,抓住降次这一策略,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6)提出、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并用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 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五、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5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3课时22.1.1 《一元二次方程(1)》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二章《四边形》教案设计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二章《四边形》教案设计

第 2 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2
1.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 性质;(重点)
2.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解 决有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答即可. 解:∵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B=OD,AB=CD,AD=BC.∵△AOB 的 周长比△DOA 的周长长 5cm,∴AB-AD= 5cm,又∵▱ABCD 的周长为 60cm,∴AB+
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DAC = ∠ACB , 根 据 平 行 线 的 判 定 推 出 AD∥BC,AB∥C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推出即可.
证明:∵∠1+∠B+∠ACB=180°,∠2 +∠D+∠CAD=180°,∠B=∠D,∠1= ∠2,∴∠DAC=∠ACB,∴AD∥BC.∵∠1 =∠2,∴AB∥CD,∴四边形 ABCD 是平行 四边形.
AD=30cm,则 AB=CD=325cm,AD=BC=
225cm. 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四
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差等 于邻边边长之差.
【类型二】 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 相平分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C,BD 为对角线,BC=6,BC 边上的高为 4,你能 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类型三】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 明有关结论
如图,点 G、E、F 分别在平行四 边形 ABCD 的边 AD、DC 和 BC 上,DG= DC,CE=CF,点 P 是射线 GC 上一点,连 接 FP,EP.求证:FP=EP.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出 ∠DGC=∠GCB,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求出 ∠DGC=∠DCG,推出∠DCG=∠GCB,根 据 “ 等 角 的 补 角 相 等 ” 求 出 ∠DCP = ∠FCP,根据“SAS”证出△PCF≌△PCE 即 可得出结论.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课题: 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课时 1 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会用描点法画出形如y=ax2的二次函数图象,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通过观察图象能说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二次函数”这一章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有关函数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今后学习其它初等函数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对学生学习函数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函数模型(函数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较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但也有一些问题,求函数的解析式、由函数图象得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描点法画出形如y=ax2的二次函数图象,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通过观察图象能说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3.在探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二次函数y=ax2图象的描绘和图象特征的归纳.难点选择适当的自变量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来画函数图象,该过程较为复杂.教法学法指导启发法发现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一、导入复习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为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铺垫2020 ax的图象和性质.21x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1.二次函数y=x的图象.…-3 -2 -1 0 1 2 3…9 4 1 0 1 4 9教2=2x=-2x方向、对称性、顶点等几个方面分别描述这两个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小结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对于抛物线y=ax2,∣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板书设计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一、 ax2+bx+c=0 (a≠0)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1、形状:抛物线2、开口方向:向上3、对称轴:y轴4、顶点:(0,0)作业设计绩优学案1、必做题:1———92、选做题:10题教学反思。

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 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略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课题: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课时 1 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

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2、学情分析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时教学目标1. 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2. 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观点.重点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增减性的理解和求法.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教法学法指导启发法归纳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提要二次方程ax+bx+c=0的关系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为什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数形结合,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3、判断抛物线与(1)抛物线y=x+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小结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如果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x0,那么当x =x0时,函数值是0,因此x=x0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板书设计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丛数的角度看: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值为0时,求自变量x的值。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图像、性质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促进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

•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模型,并准确求解。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二次函数图像动态演示、数学活动示例)。

•实物教具(如抛体运动模拟装置、图形画板)。

•小组合作任务单、数学活动指南。

•课外数学阅读材料(关于二次函数应用的科普文章)。

五、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数学活动任务,促进交流与合作。

•启发引导法: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与二次函数相关的生活实例(如篮球投篮轨迹、拱桥设计等),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明确任务:介绍本次数学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期待。

2. 新课教学(30分钟)•活动一:抛体运动模拟(15分钟)•分组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套抛体运动模拟装置。

•实验观察:学生操作装置,观察并记录不同初速度和角度下抛体的运动轨迹。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绘制抛体运动的轨迹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关系。

•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抛体运动轨迹与二次函数性质的联系,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图像及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图像及性质教案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并能求出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熟练求出二次函数一般式c bx ax y ++=2的顶点坐标、对称轴.难点:会用配方法或公式法将一般式c bx ax y ++=2化成顶点式()k h x a y +-=2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填空:回顾()k h x a y +-=2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 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知道()k h x a y +-=2的图像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26212+-=x x y 的图像和性质呢?问题1 怎样将26212+-=x x y 化成()k h x a y +-=2的形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完成配方).问题2 怎么去画出26212+-=x x y 的函数图象? 学生思考回答:1.平移及过程,教师演示平移动画(几何画板);2.直接作图:列表、描点、连线,教师演示画图过程.归纳:1.26212+-=x x y 的图象的性质 开口方向: 对称轴: 定点坐标: 增减性: 图象: 2.二次函数26212+-=x x y 图象的画法:①化:化为顶点式;②定: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③画:列表、描点、连线. 问题3 你能把c bx ax y ++=2配成()k h x a y +-=2的形式吗?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集体订正.结论:c bx ax y ++=2→a b ac a b x a y 44222-+⎪⎭⎫ ⎝⎛+=对比顶点式,你能说出c bx ax y ++=2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吗?归纳:c bx ax y ++=2的图象和性质观看趣味视频:从一般式到顶点式三、例题解析: 写出抛物线c bx ax y ++=2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练习: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 对称轴顶点坐标(1)x x y 232+=(2)x x y 22--=+2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知识框架图五、提升训练:练习册28页例3及变式训练六、教学反思: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学生反馈较好,但是未能及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辅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应对部分环节进行处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1.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2.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二次函数y=ax2的基本概念。二次函数是形如y=ax2的函数,其中a为常数,且a≠0。它是描述物体抛物线运动、图形变换等方面的重要数学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二次函数y=ax2在抛物线运动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增减性,会判断给定区间内函数的增减情况;
4.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最大(小)值及其取值情况。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探究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2)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二次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有些小组的成果过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二次函数的性质。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巩固。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活动课件14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活动课件14张

观精察编画 优出质的课曲PP线T人L,教猜版想九它年是级我数们学学上过册的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5 -4PA-3= P-2M,-1 1 2 3 4 5 x 9出0的1×结9论99与,先90前2×你9的98猜,想…,一9样98吗×?9(提02示,:9根99据×901. 由如题何意 证得明,这两条个曲两线位就数是的抛乘物积线呢?如何确定解析式呢?
4
从而说明曲线 L 是抛物线.
y
P
5
4
3
2 A(0,2)
M
1
-5 -4 -3 -2 -1-O1 1 2 3 4 5 x
-2
-3
-4
-5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三、总结
在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500.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三、总结
两个数的和为定值时,那么这两个数越接近,它们的乘积越大.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二、解决问题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 数学活动 课件(共14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过点 A 作 AB⊥PM,连接PA. 在 Rt△PAB 中,
有 PB 2 + AB 2 = PA 2.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 矩形 第1课时 矩形的性质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 矩形 第1课时 矩形的性质

又∵DF⊥AE, ∴∠DFE=∠C=90°.
例3 如图,将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于点E,AD=8,AB=4,求
△BED的面积.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90°,
∴∠2=∠3.
又由折叠知∠1=∠2,
∴∠1=∠3,∴BE=DE.
设BE=DE=x,则AE=8-x.
八年级数学下(JJ) 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
22.4 矩形
第1课时 矩形的性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 联系.(重点)
2.会证明矩形的性质,会用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 题.(重点、难点)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并会简单的运用. (重点)
B
O
C
∴AC=BE,
∴BD=BE. E
(2)解:∵在矩形ABCD中,BO=4,
∴BD = 2BO =2×4=8. ∵∠DBC=30°, ∴CD= BD= ×8=4,
A
D
O
B
C
∴AB=CD=4,DE=CD+CE=CD+AB=8.
在Rt△BCD中,
E
BC=
∴四边形ABED的面积= ×(4+8)× = .
D.OA=OB
A
D
O
B
C
2.如图,EF过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O,且分别
交AB、CD于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
1
ABCD面积的_____4____.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E⊥BD于E,∠DAE: ∠BAE=3:1,求∠BAE和∠EAO的度数.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DAB=90°, AO= AC,BO= BD,AC=BD, ∴∠BAE+∠DAE=90°,AO=BO. 又∵∠DAE:∠BAE=3:1, ∴∠BAE=22.5°,∠DAE=67.5°. ∵AE⊥BD, ∴∠ABE=90°-∠BAE=90°-22.5°=67.5°, ∴∠OAB=∠ABE=67.5° ∴∠EAO=67.5°-22.5°=45°.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篇一:20XX最新人教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第22章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篇二:20XX新人教版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分析与教学建议(一).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分析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二次函数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曲线——抛物线,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喷泉的水流、标枪的投掷等都形成抛物线路径,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

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应用。

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不仅仅可以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

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对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图像特征。

•能够识别并描述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性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绘制、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感受数学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美与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几个典型的二次函数图像(如y=x2,y=−x2,y=(x−2)2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像中发现什么规律?它们是如何随着函数表达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像,尝试找出规律,如开口方向、顶点位置等。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问题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探究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教师行为:•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并指出其中a、b、c为常数,且a=0。

•强调a的符号决定了图像的开口方向,b和c则影响图像的位置和形状。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并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各参数的意义。

•尝试用不同的a、b、c值构造二次函数,并预测其图像特征。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理解透彻,为后续探究图像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二次函数一般形式的理解。

3.2 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教师行为:•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动态展示不同参数的二次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性质。

•讲解如何求解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2ab,c−4ab2)和对称轴(x=−2a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
x ,则长方形的宽为 (60 x)

x(60 x) 500
x1 10, x2 50
根据问题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选出符合问题意义的答案.
活动二:围长方形 用一根 1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00cm2 . 为
2 已知的数量关系有长方形的周长 120cm ,长方形的面积 500cm.
500cm2 . 为
2 已知的数量关系有长方形的周长 120cm ,长方形的面积 500cm.
它们都可以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表示.
这个问题中, 有哪些已知的数量关系?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活动二:围长方形 用一根 1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00cm2 . 为
2 已知的数量关系有长方形的周长 120cm ,长方形的面积 500cm.
活动一:作圆柱
10cm ,表面积等于 48 cm2. 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使它的高等于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中, 有哪些已知的数量关系? 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
活动一:作圆柱
10cm ,表面积等于 48 cm2. 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使它的高等于
如何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选取合适的量作为未知数, 列出方程?
活动二:围长方形 用一根 1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00cm2 . 为 675cm2. 练习:使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
使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
900cm2.
2
拓展提升:围出的长方形面积能大于 900cm 吗? 结合前面三道题的结果,你能解释你的结论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活动一:作圆柱
10cm ,表面积等于 48 cm2. 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使它的高等于
解:设圆的底面半径为 r , 2 则底面圆的面积为 r , 底面圆的周长为 2 r .
2 r 20 r 48
2
r1 2, r2 12
活动二:围长方形 用一根 1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十二章 数学活动
复习旧知
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找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 列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
一元二次 方程的解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 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活动一:作圆柱
10cm ,表面积等于 48 cm2. 用硬纸板作一个圆柱,使它的高等于
圆柱体的展开图是由 哪些平面图形构成的?
它们都可以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表示.
如何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选取合适的量作为未知数, 列出方程?
活动二:围长方形 用一根 1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00cm2 . 为
2 已知的数量关系有长方形的周长 120cm ,长方形的面积 500cm.
它们都可以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表示.
它们都可以用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表示.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
x ,则长方形的宽为 (60 x)

x(60 x) 500
x1 10, x2 50
当 x 10 时,即长方形的长为10时,长方形的宽是50; 当 x 50 时,即长方形的长为50时,长方形的宽是10; 所以10和50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作业布置 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吗? 1.根据活动一,制作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圆柱. 2.查阅有关资料(报刊杂志、统计年鉴、网络等), 根据某两个时间段(例如两年、两月等)前后的某项 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森林面积等)的统计数据, 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