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九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否认,白居易的诗论对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写作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他的诗风,有力地影响了当代与后代的诗人,使现实主义诗歌 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 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 监察御史。元和十六年(821年)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 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 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4.白居易在信中提“六义”是要如何实现?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
白居易在信中提“六义” ,就是提倡“风雅比兴” 、“美刺比兴” 的诗道,就是诗要结合现实。诗要联系政治,结合现实,信中举了两个 实例作证明,一个是虞舜大治天下,和臣子皋陶唱和作歌,有“元首明 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之句,说明当时政治清明,国运昌盛。另一个 是夏太康无道,他的兄弟作了五首歌词,表示心中怨恨。这五首歌,说 明夏政衰败。这两个例子证明前面所讲的诗道的内容,一是赞美德政,
8.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怎样的创作主张?如何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关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白居 易所说的“时”和“事”都是指有关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 人民的疾苦等大事。所谓“为时而作”就是要从当前的时代出 发,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创作;所谓“为事而作”就是要因事而发, 有事实根据,不务虚谈。
与元九书 白 居 易
人生一世,深情万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有“倚门而望”的亲情,“弦断人散”泣如诉、哀婉动人。
6.白居易举了杜甫的例子有何用意?
作者极推崇杜甫,然而他说杜甫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这样的讽谕诗也只有三四十首,何况不如杜甫的呢! 暗示 了唐朝的讽谕诗风也是衰微到了极点。
7.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第4自然段是承接前文,着重写自己“常痛诗道崩坏”和结 合自己学习的经历及在恢复诗道的努力。如“辍哺” “辍寝” , 就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3.如何理解“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是作者给诗歌下了一个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句话形象的阐明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把作品的感情 和思想内容比做“根”“实”,把作品的艺术形式比做“苗”和“花”, 反映了白居易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正确理解。他认为,“情”是根本, 是诗歌的基础和支柱,“义”则是果实,是诗歌的深刻内涵,只有感情 是不够的,诗歌讲究语言得体,声韵恰当,意义深刻。“言”和“声” 属于诗歌形式范畴,言好比禾苗声好比花朵。对于读者来说有声音、有 情感才能起反映,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他认为圣人的作品都因为做到 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以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与元九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15年写给友人元
的一封论诗的书信。当时四十四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做了一 名有职无权的司马。 在这封信中,白居易总结了自己创作政治讽喻诗的经验,极其 明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 主张,突出地强调了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诗歌的 政治作用。
2.作者如何论证“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作者把《诗经》推到 “人之文” 的首位,也就是说,作者推崇《诗 经》,就是以《诗经》所体现的诗道来作为评诗的最高标准。这个最高 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诗经》是六经之首呢?作者紧接着作了说 明。他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这是讲政治,又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是讲 “感人心” 的具 体内容,即情、言、声、义。而诗,正是集情、言、声、义于一身,即 作者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里,又是用层层深入的写 法,以情、言、声、义作为中介,把诗同圣人治天下联系起来。
诗歌并非无情物,有情之师方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解题
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 种应用性文体。 与元九书:写给元稹的书信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 生,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5.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到:“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 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你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从 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谢、陶二人的诗歌是什么态度?
白居易肯定了两人诗歌在“言”和“声”形式方面的成就,质 疑两人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主要是两人的诗不符合自 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主张。
划分层次: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 1 )--( 3 ):对诗歌发展历史的回顾 第二部分 ( 4 )--( 6 ):诉说自己的诗歌理想及其努力
1.白居易讲,写这封信是“愤悱之气思有所泄” ,他有什么愤? 一是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江州; 二是“痛诗道崩坏” ,自己“欲扶起之” ,又遇到种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