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考点整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哲学史上开辟了从⾃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位教育家。

在西⽅乃⾄全世界都具有崇⾼的地位。

⼈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位伟⼤的哲学家,⽽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教师。

⼆、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天⽣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教育可以使⼈得到改进。

只要使⼈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的智⼒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

(⼆)论教育的⽬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的是培养治国⼈才。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类⾃⾝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

(⾃然--伦理,划时代)
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般”,研究伦理概念的⼀般定义。

第⼀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次飞跃,3.教⼈学会做⼈
4.智慧即德⾏
正确的⾏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道德就是教⼈智慧,教⼈辨别是⾮也就是教⼈道德。

5.⾃制是德⾏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
7.⾝教重于⾔传
(四)教育内容
⼴博⽽实⽤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次将凡何、天⽂、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

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法,称为苏格拉底⽅法。

讥讽是就对⽅的发⾔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陷⽭盾,⽆辞以对,终于承认⾃⼰的⽆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较寻求“⼀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中世纪⼤学的形成和发展
(产⽣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发展的⿍盛时期之后,王权⽇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产稳步上升,⼿⼯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加强了不同⽂化的交流。

这两⽅⾯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教育已不能满⾜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中世纪⼤学最为引⼈注意。

(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学是⼀种⾃制的教授和学习中⼼。

⼀般由⼀名(或数名)在某⼀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
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会的团体进⾏教学和知识交易。

中世纪⼤学的⾃主性特征
中世纪⼤学的独⽴⾃主性
1、独⽴审判权。

1158 年弗累德利克⼀世发布谕旨,维护波隆那⼤学学⽣的利益。

其中规定“⼤学⽣可以⾃由通⾏,不受阻碍,保证⼤学所在地的安全,不受侵犯。

侵犯⼤学,使⼤学蒙受损坏者,须课以四倍罚款,赔偿给⼤学。

连⼤学的信使也享有同样权利”。

谕令⼜规定“⼤学教授有裁判权。

凡外⼈与⼤学⽣发⽣诉讼时,均由⼤学审理”,结果外⼈⼀定败诉。

此后这项特权先后授予各地的⼤学。

2、免除赋税及兵役权。

⼤学师⽣享有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特权。

公元1385 年海德堡⼤学成⽴时,洛伯特⼀世曾许可⼤学师⽣免除各种义务或捐税。

⼤学的师⽣们也逐渐享受了只有贵族和教⼠才能享有的待遇。

⼤学师⽣不仅获得了免税的权利,也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权利,包括为了保卫城镇⽽参加民兵团的义务。

3、罢课及迁徙权。

欧洲中世纪⼤学最初的特权就是罢教、罢课和迁徙权。

如果中世纪⼤学的学⽣和教师同⼤学所在地的城市当局或教会发⽣⽭盾,或者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受到⼲预时,学⽣和教师往往分别以罢课、罢教的形式来表⽰抗议和不满。

如果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就以迁移⼤学校址的形式表⽰抗议。

中世纪⼤学的内部⾃治性
(1)⾃我管理权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学通常被分为两⼤类,⼀类是以波隆那为代表的“南⽅型”⼤学,⼜称为“学⽣⼤学”。

另⼀类是以巴黎⼤学为典型的“北⽅型”⼤学,⼜称为“先⽣⼤学”。

(2)参政权、颁发许可证、教师资格审查权和授予学位权。

⼀般中世纪⼤学有 4 ~5 个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教授会”。

每个“教授会”推选⼀名主任,与在学⽣团体中产⽣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学校长。

由此可见,⼤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政管理,⼤学校长的选举是与⼤学教授参政密切相关的。

(3)学术⾃由——中世纪⼤学主体性的核⼼。

学术⾃由主要指⼤学成员教学与研究的⾃由。

早在公元333 年,罗马皇帝君⼠坦丁⼤帝曾赐给医⽣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学教授和学⽣授予特权的基础。

1158 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世颁布了⼀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如遭到任何不合法的伤害将予以补偿。

该法令被看作是向学者保证其学术活动不会招致惩罚的最早步骤。

(⽬的)中世纪⼤学的基本⽬的是进⾏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才。

(体制)中世纪⼤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学与“先⽣”⼤学。

前者由学⽣主管教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

在中世纪⼤学中,按学科划分⼀般有四个学
院,即⽂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学院是⼀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神学院则是地位最⾼的学院。

(课程)⼤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应社会需求分⽂、法、神、医四科进⾏学习。

(制度)中世纪⼤学已有学位制度,学⽣修毕⼤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博⼠”学位。

(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

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学的直接渊源。

在现代西⽅⼤学⾼等教育的不少⽅⾯,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学所具有的⽂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星期⽇学校和“导⽣制”学校
⼯业⾰命后,英国⼯⼚中的童⼯教育问题引起⼈们的重视。

1780 年,报馆经理雷克斯⾸创“星期⽇学校”(亦称“主⽇学校”)以利⽤礼拜⽇对童⼯进⾏指导和教育。

星期⽇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还教授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世纪90年代,教会⼈⼠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了“导⽣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

“导⽣制”学校的基本⽅法是先将学⽣编成⼩组,每组10 ⼈,再制定⼀个年龄较⼤且成绩突出者为“导⽣”,教师先教“导⽣”, “导⽣”再对⼩组进⾏教学。

由于“导⽣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第⼀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平和世界观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爱国者、教育改⾰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的学科。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所⽣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

这种新旧思想的⽭盾也反映在他的世界观中,⼀⽅⾯,它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还有⼈道主义思想;另⼀⽅⾯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
⼆、教育的⽬的和作⽤
1.教育的⽬的
教育的⽬的也应是⼈为来世⽣活做好准备,这是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的;另⼀⽅⾯,他⼜有现实性的教育⽬的,教育要使⼈认识世界上的⼀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并为永
⽣做准备。

这种现实性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

2.教育的作⽤
夸美纽斯⾼度评价教育的作⽤。

⾸先,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段。

这⼀见解是有意义的,但是他把教育当作“⼈类得救”的主要⼿段,则⼜过分夸⼤了教育的作⽤。

其次,夸美纽斯⾼度评价教育对⼈的作⽤。

在他看来,⼈都是有⼀定天赋的,⽽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三、教育适应⾃然的原则
所谓教育适应⾃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然界的普遍规律。

在夸美纽斯看来,⾃然界存在⼀种“秩序”即普遍规律,⼈是⾃然的⼀部分,因⽽⼈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

教育适应⾃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童本⾝的“⾃然”,即⼉童⾝⼼的特点。

教育适应⾃然原则的中⼼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

实际上有两层意思:⼀是教育⼯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

四、论普及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两层意思:1.内容2.教育对象)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贵⼈设⽴的,穷⼈、贱⼈被排斥在校门之外。

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们敞开⼤门,不论富贵贫贱,⼀切男⼥青年都应进学校。

五、论教学原则---针对教育⼯作者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单纯的⽂字教学,要求采⽤直观⽅法。

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直接观察时,则利⽤图⽚或模型。

⾃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则应多采⽤参观、实验。

关于直观教学,古⼈早有提及,⽂艺复兴时期许多⼈⽂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

夸美纽斯的重⼤功绩在于他第⼀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

阐述了他的重要性和具体⽅法对当时的死记硬背,⽂字说教的教育来说有着巨⼤的⾰新意义⽽且对教学理论有新的影响。

2.激发学⽣求知欲原则(⾃觉、主动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的天然倾向,是⼈的⾃然本性。

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切可能的⽅式激发孩⼦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觉⾃愿地学习。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是学校专教⽆意义的功课;⼆是学⽣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为了使学⽣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先,应教给学⽣真正有⽤的科⽬,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4.量⼒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的接受能⼒,从教育适应⾃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次提出量⼒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反对给学⽣负担太⼤,击中时弊。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作要依据⼉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循序渐进地进⾏。

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

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

历史意义:夸美纽斯以具⾃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
总结前⼈基础上第⼀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教学做出的重⼤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了功绩。

六、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智育更重要。

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个独⽴的部分,甚⾄⾼于宗教教育。

其道德教育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是功利主义和⼈⽂主义,并提出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国家的⽂化繁荣。

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个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

对于德育的⽅法,夸美纽斯⼈提出:(1)尽早开始正⾯教育;(2)从⾏动中养成道德⾏为的习惯;(3)榜样;(4)教诲与规则;(5)择友。

七、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
1.建⽴全国统⼀学制的设想
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童都有上学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全国统⼀学制,他把⼉童从出⽣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

第⼀阶段:O-6 岁---婴⼉期---母育学校
第⼆阶段:6-12 岁---⼉童期---国语学校
第三阶段:12-18 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
第四阶段:18-24 岁---青年期---⼤学与旅⾏
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次提出了统⼀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贡献。

2.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实⾏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学校在⼀年之中只招⼀次学⽣,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

⼀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

学校⼯作应按年、按⽉、按⽇、按时安排妥切。

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要求⽤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

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平的⼉童,分成不同的年级,通过班组进⾏教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的优越性:(1)它扩⼤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2)教师⾯对众多的学⽣,⼯作兴趣⼤增,⼯作热情⾼涨,从⽽能够促进学⽣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群的伴侣在⼀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评价: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的地⽅,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进⾏理论上的论述,从⽽⼤⼤加强了学校⼯作的计划性,提⾼了⼯作效率,他反映了教育⼯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后⼈采⽤,建⽴了教育史上的不朽功绩。

夸美纽斯的第⼀次:第⼀个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为基础;第⼀个提出量⼒性原则;第⼀个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第⼀个提出建⽴⼀个统⼀学校的体系;
卢梭的教育思想(3★论述)
⼀、⽣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的⾃由发展和⾃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论⼈的天性
1.性善论
论⼈的天性:关于⼈性的理论,即他的天性哲学。

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

在⼈的天性⽅⾯,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使最初⾃然状态下的⾃然⼈。

虽然过着⼀种动物的⽣活,但他们是“⾼贵的野⼈”,互不欺压。

⼈类之所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们战胜了⽣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然的⼀些技能,组成社会,继⽽有了私有财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

可见,⾃然是善的,⼈性是善的,是社会把⼈变坏了。

卢梭认为在⼈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爱⼼和怜悯⼼,怜悯⼼可以使⼈的⾃爱⼼扩⼤到爱他⼈、爱⼈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在使⼈为善中的作⽤。

他认为,良⼼也是⾃然天赋的,其作⽤不仅是指导⼈们判断善恶,⽽且能指引⼈弃恶从善。

不过良⼼虽⼈⼈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良⼼难以起作⽤。

要使良⼼起作⽤,最好的办法是让⼉童离开乌七⼋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然的农村⽣活。

2.感觉论
卢梭不仅认为⼈性本善,还深信⼈的⼼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能量,即理性。

设想了种种训练感官的⽅法。

三、⾃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1.⾃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然教育的核⼼是“归于⾃然”,即教育必须遵循⾃然,顺应⼈的⾃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 种,也就是⾃然教育、⼈为教育、事物教育。

这三⽅⾯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这三⽅⾯的教育是⼀致的,都趋于同⼀⽬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应该以⾃然的教育为中⼼,使事物的教育和⼈的教育服从于⾃然的教育,使这三⽅⾯教育相配合并趋于⾃然的⽬标,才能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然教育”就是服从⾃然的法则,顺应⼉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童⾝⼼⾃然发展的教育。

在他看来,如果以成⼈的偏见加以⼲涉,结果只会破坏⾃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童。

教师的作⽤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2.⾃然教育的培养⽬标
卢梭认为,⾃然教育的⽬的是培养“⾃然⼈”,即完全⾃由成长、⾝⼼调和发达、能⾃
⾷其⼒、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活的⼀代新⼈。

3.⾃然教育的⽅法原则
(1)正确看待⼉童,这是⾃然教育的⼀个必要前提。

(2)给⼉童以充分的⾃由:遵循⾃然天性的教育。

成⼈不⼲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童遵循⾃然率性发展。

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期,主要是进⾏体育。

在⼉童期,主要是进⾏感觉教育。

在少年期,主要是进⾏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道德教育。

四、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
卢梭在《爱弥⼉》中所表达的⾃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个⽅⾯。

另⼀⽅⾯,卢梭⼜是⼀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

当他在设想新制度建⽴后的教育问题时,就特别主张建⽴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了。

理想国家中的教育⽬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学校教育由国家掌管,不能按教育对象的贫富分设学校和课程,要求⼉童受同样的教育。

对⼿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

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体育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对⾃然主义的教育评价是:
⾃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度尊重⼉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然教育和⼉童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的⾰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之处,对⼉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童在活动中的⾃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类⽂化传统教育的作⽤。

过⾼估计⼉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平
裴斯泰洛齐是瑞⼠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毕⽣有四次教育实验:
购置⼀块荒地,取名为“新庄”,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法,在新庄开办了⼀所孤⼉院(亦称贫⼉之家);创办了斯坦茨孤⼉院;创办布格多夫⼩学;教育⽅⾯的著作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葛杜德怎样教育他的⼦⼥》。

裴斯泰洛齐⼀⽣致⼒于教育事业,虽历经磨难,但初衷不改。

他关⼼劳动⼈民的疾苦,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善他们的⽣活状况。

他长期坚持教育实践,⼤胆探索新的教学⽅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的成绩。

⼆、论教育的⽬的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是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

他认为,贫穷的根源是
缺乏教育和⽆知,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扩⼤了阶级之间的差别因此,他主张建⽴⼀种平等普及的教育制度,使所有阶层的⼉童都受到教育。

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还在于他深信每个⼈都有发展的潜能。

他认为⼈⽣⽽具有各种内在能⼒,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由此他认为,教育的⽬的在于使⼈⾝上潜藏着的各种能⼒得到外现,充分发挥。

裴斯泰洛齐进⼀步指出,教育在发展⼈的天性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各种潜能的发展,使⼉童的道德、智慧和⾝体等各⽅⾯的能⼒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否则,⼉童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

基于此,裴斯泰洛齐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三、论教育⼼理学化(3★选择)
裴斯泰洛齐史第⼀个明确提出“教育⼼理学化”⼝号的教育家。

他确信存在⼀种⼈的基本⼼理规律,教育科学应该建⽴在⼈的⼼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教育⼼理学具体要求是:
1.将教育的⽬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童本性发展的⾃然法则的基础上。

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童的学习⼼理规律,即教学内容⼼理学化。

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教学原则和教学⽅法的⼼理学化。

教学程序和学⽣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

4.让⼉童成为他⾃⼰的教育者。

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我教育。

四、要素主义教育
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

教育也应从最基本、
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童的接受能⼒。

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

(⼀)智育
智⼒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童智⼒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这种能⼒的萌芽由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这就是事物的数⽬、形状、名称。

⼉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能⼒。

培养这三种能⼒的学科是算数、⼏何与语⽂。

(⼆)体育
体⼒的萌芽在于⼉童⾝体各关节的活动,因⽽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童⽇常⽣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

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童的体⼒,也可以让⼉童掌握⼀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亲、爱家⼈、爱周围的⼈,乃⾄爱全⼈类。

助记:
五、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法。

(⼀)语⽂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

语⽂教学应当分三步进⾏:⾸先是发⾳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教学。

(⼆)测量教学法
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

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童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算术教学法
在教学中,⾸先要让⼉童对数⽬形成感觉印象,利⽤⼿指、⽯⼦、⾖⼦等实物学习计数。

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

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异常容易。

六、关于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个提出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但却是西⽅教育史上第⼀个将这⼀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思想。

1.新庄“贫⼉之家”时期
初步实验
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弟提⾼劳动能⼒、学会谋⽣本能、改善⽣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性质:只是⼀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内在意义的联系
2.斯坦兹孤⼉院时期
这次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把学习与⼿⼯劳动,学校与⼯场相联系,作为办斯坦兹孤⼉院的实验内容之⼀,意味着更有意识的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个重要⽅⾯;(2)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劳动为辅,但⼜强调⼆者的联系与结合;(3)“学习和⼿⼯劳动能够结合之前,⼆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重视学习基础性⽂化知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4)深信教育与⽣产劳动结合时培养⼈的重⼤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评价:
①主要反映资本主义⽣产和⼿⼯业时代对教育和⽣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

②在⼀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

④由于时代性质为能找到真正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就⽆法作出纯碎的历史意义。

⑤把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3★论述)
⼀、⽣平
赫尔巴特是德国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提出把教育学建成⼀门独⽴学科。

思想形成三阶段:伯尼尔、哥廷根、柯尼斯堡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是,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即内⼼⾃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特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

(⼆)赫尔巴特⼼理学
赫尔巴特是西⽅历史上第⼀位把⼼理学作为⼀门独⽴学科加以研究,并努⼒把它建成⼀门科学的思想家。

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理学的创始⼈。

他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问题。

统觉⼀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赫尔巴特对其批判独⽴的吸收并借鉴康德、罗克等⼈的观点,提出⾃⼰的思想并⽤于教学中。

新S→意识域⼗已有观念→统觉团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当新的刺激发⽣作⽤时,表象是通过感官的⼤门进⼊意识域中;如果它有⾜够的
强度能够唤起意识域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量是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为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

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域上,那么,⼆者的联合就进⼀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兴趣是统觉的重要条件。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的⽬的
分为两种,“可能的⽬的”和“必要的⽬的”。

“可能的⽬的”与⼉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各种潜⼒和谐发展。

“必要的⽬的”是养成内⼼⾃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3★简答)
教育性教学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实际作⽤,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先要求教学的⽬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的保持⼀致,即养成德⾏;其次,为实现这个⽬的,要设⽴⼀个近的⽬标,
即“多⽅⾯的兴趣”。

评价:在赫尔巴特以前的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者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