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及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及任务*
程同森
(北京市十一学校100039)
内容提要认清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正确开展化学启蒙教育的前提。
从分析一个教学事件开始,阐述了对化学启蒙教育“启蒙性”“基础性”特点的认识,据此厘定了“开发相应课程,激发兴趣、接通‘地气’、开启‘天目’、教会工具,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丰富化学母乳”的启蒙教育任务。
主题词化学启蒙教育化学本能校本课程接“地气”开“天目”
课程和课堂是我校的战略改进领域,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
在学校规划下,我们编写了《快乐的启蒙化学》校本教材,并把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初二年级的六个班进行了化学启蒙教育课程的实验并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进行研究,现将改革化学启蒙教育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就教大家。
一、对化学启蒙教育“启蒙性”“基础性”的新认识
认清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正确开展化学启蒙教育的前提。
让我们先从一个教学事件说起。
开学伊始,我们要求学生对做过的化学实验都要提出问题。
第二次实验后,初二3班达禹睿同学就对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一鼓气提出了18个问题:
1、出现的气泡是什么东西?
2、为什么石灰石遇上盐酸溶液会出现气泡?
(当教师告知此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后,该学生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快乐的启蒙化学’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ABA10023)阶段性成果。
3、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是否与其他的水也变浑浊?
5、除了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气体产生吗?
6、石灰石会不会融化掉?
7、物质溶解时都会冒泡吗?
8、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的?
9、二氧化碳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10、为什么要用稀盐酸?
11、石灰石和稀盐酸是怎样产生二氧化碳的?
12、二氧化碳必须通过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吗?
13、还能怎样产生二氧化碳?
14、石灰石内含有什么?
15、石灰石还和那些溶液起反应?
16、任何两种物体都会反应吗?
17、什么液体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18、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该反应有什么用处?
我们分析了提出这些问题的“心理动因”及“与化学基本思想的联系”,现将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学生做实验后提出了很多问题,问题之多出乎预料。
随着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动因”的不断分析,我们对化学启蒙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往我们把“启蒙”理解为“开启蒙昧”,《现代汉语词典》也正是这样定义的。
启蒙,被认为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在一个人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是一张白纸,启蒙就是这张纸上的内容,画成什么就是什么,再也无法抹去”。
1
但是,我们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看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的生命不但包含生理本能,更有心理本能——语言、思维、学习、创造的本能。
正像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有对外部刺激产生反应的硬件系统,也有如何反应的软件程序。
这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基因的传递。
问题,表现了人的一种认知、理解需要,这种需要与对食物、睡眠等的需要一样,都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恰如上面的问题,正是学生的这种本能被激发的表现。
人生来具有认识本能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幼儿的语言学习。
幼儿学习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没有教材,没有教师,也没有如今学校教学中做不完的书面练习。
放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就能学会什么语言,这被称为教育的“难解之谜”。
其实,幼儿如果没有生来就有的语言本能是绝不可能自我获得语言的。
虽然化学传入中国只是近百年的事情,但人类长期进化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充满化学变化的环境,在没有化学科学的时代,人们已经进行着化学的实践,利用化学变化的成果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比如不断发展的用火的实践等,这些生产、生活的实践不但作为认识成果深深刻印进当代人的头脑里,并且作为生命的先天图式(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或许是一种化学思维的路线图,一种学习化学的基本框架)通过生命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让化学变化为我所用的认识及实践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可以称之为“化学本能”。
我们从问题的心理动因中发现的“化学基本思想”萌芽就是化学本能的表现。
因此,化学启蒙就不能像画家那样是对一张白纸的主观表达,画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如同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蒙”的解说那样是“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更不是“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
”3我们认为的“化学启蒙”,应是创设丰富的环境刺激,唤醒、启迪、激励学生去自我行动,让化学本能像语言本能那样自然生长。
这样的化学启蒙尊重、相信、依赖于生命自身,因为生命中遗传有化学的本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
”4但并没有对“启蒙性”“基础性”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基于我们对启蒙性的新认识,那么关于基础性也该有新的理解,不能像通常的认识那样局限在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上。
其实,上述生命的本能才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列于“双基”之前的“基础的基础”。
生命的这种本能,亦称之为素质。
教育不是生成素质,而是发展与生俱来的素质(本能)。
基础性的真意就是把学生的化学本能作为化学启蒙的基础,想方设法唤醒、启迪、激扬学生的化学本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科学的同构性,让学生的化学本能从混沌走向明亮,最大可能地将化学中的人类智慧汲取为自身智慧的营养。
二、重新厘定化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将化学启蒙教育立足于化学本能之上,我们该做什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规划、编制课程,实现激发兴趣、接通“地气”、开启“天目”、教会工具,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丰富化学母乳的任务。
1、激兴趣,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没有情感的化学学习是很难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化学启蒙教育应该遵循快乐至上原则,应使化学学习成为乐事而非苦事,让严肃的事情变得有趣味。
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不快乐的时候,启蒙教育肯定是出现问题了,就要停下来立时采取改进措施。
让化学启蒙的课堂重现生命的勃勃生机是我们的追求,基本做法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条件,比如实验和讨论的条件,一切学生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自主活动中取得成功,享受成功,教师扮演饭店服务生的角色,“先生,菜上齐了,请慢用”就躬身退下任凭学生尽情享用。
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放在研究学生“口味”和食品“营养”,精心制作“美味佳肴”即设计制作课程上来。
2、接通“地气”,开启“天目”,让学生掌握化学行动的工具。
所谓接“地气”,一是从生活中找到认识化学的源头,打通生活和化学的联系通道。
自然中的化学现象比比皆是,比如,羊和牛吃的是草,生成的是肉和奶,草和肉奶自然不是同种东西,人们也自然地认识到这种变化肯定是不同于冰融化成水等的变化,当我们将这类变化称之为化学变化的时候,只不过是对这种早已存在的认识赋一个名称而已。
羊和牛吃同样的草,却长成了不一样的肉和奶,肉奶源自于草,其组成成分必然来自于草的组成成分,询问草、肉、奶的组成成分,这就是元素观念的萌芽,也是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观念的萌芽(至于组成成分究竟是什么,在化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另当别论);羊和牛吃同样的草,却长成了不一样的肉和奶,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推理:“组成相同可能结构不同”,这种推理来自于生活经验,比如,一样的砖头可以盖成不同的房子,这又是物质多样性中的元素统一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共同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一化学思想的萌芽。
同样,化学的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投石问路、摸着石头过河是质相同形相近的一类活动。
二是通过亲自动手的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事实,让化学学习建立在“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上。
由于化学科学知识更多地来自化学实验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让化学学习接地气,建立丰富的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是更为直接、集中、生动、直观、便捷的途径。
为了让化学启蒙教育接“地气”,必须让学生掌握:怎样观察自然、怎样找寻化学知识发生的源头、怎样学会做化学实验、怎样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怎样进行化学的科学探究等的技能、能力、方法。
学生掌握这些“行动工具”,才会做化学的“事”。
做实验学化学,保证了化学启蒙教育是接地气的,同时也为打开学生的“天目”创造了条件。
所谓“开天目”就是开发、发展学生的化学本能。
正是丰富的自然变化现象、化学实验产生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才会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醒学生不要采取在互联网上直接获取现成答案的拿来主义做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直觉能力(潜能)。
学生具备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就是“天目”已经打开的标志。
我们之所以把“开天目”作为化学启蒙教育的目标任务,只是因为在现时社会中舍弃学习本能和学习能力实在是太容易了。
分数至上的教育异化、学校课堂的传统教育方式、文明带来的舒适、人性中保持安逸的惰性、生活中的乐于接受安排而不是积极参与和接受挑战等等都可能使我们忘记自己与生具有的创造本能,而变得抗拒学习,潜能被抑制,才智发生退化。
3、找寻“源头”,追求“原创”,让学生获得化学思想的工具。
化学启蒙教育要引领学生探寻生成化学核心知识的原初想法是什么,这种原初想法又是如何发展为化学理论的。
要引导学生回答化学源头上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含有丰富的化学基本思想,只有清楚了化学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才能发展化学思维的原创力,理解整个的化学知识大厦。
在化学启蒙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化学思想工具是原子论、元素论及物质的化学变化观,包含在原子、分子、元素、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及背景材料之中,但又不是背会这些概念即单纯知识教学所能形成的,这正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精妙之处。
化学思想史应该是化学启蒙教师的必修课。
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包含的化学思想,学生才能进行化学的科学思维,才会说化学的行“话”。
4、认识符号,理解含义,让学生学会使用化学语言的工具。
遵循“名——实”结合的原则,识其“形”会其“义”,掌握化学用语,形成识、读、写化学符号的能力,能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谓之会写化学的“字”。
化学用语属于人类规范,应列为手把手教会的范畴,是化学启蒙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三类工具——行动工具、思想工具、语言工具,学生形成了“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化学启蒙教育才得以完成。
建立上述思维方式是学生化学本能从混沌走向明亮的关键,是迈入化学之门的关键,是化学启蒙教育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3,百度百科“启蒙”词条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程同森联系方式:手机,;邮箱,。